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8 來源:互聯網
原標題:隱秘的特醫食品:超2100萬過敏兒童背后的新風口
近年來,兒童過敏問題被視為不容忽視的健康隱憂,日益受到廣泛關注。據媒體報道,去年1月1日,美國紐約一名11歲男孩因對魚味過敏瞬間呼吸困難,繼而引發嚴重氣喘當場昏迷,*后送醫不治身亡。
在國內,一個兩歲的寶寶在**次食用含有腰果的食物后,很快身上出現大片紅疹,伴隨瘙癢,經醫生診斷為嚴重過敏反應導致了休克。
類似的案例不勝枚舉,而且呈現出不斷上升趨勢。2019年發布的《兒童過敏基因檢測白皮書》指出,根據近年兒童過敏反應占比估算,每年新增過敏新生兒超過600萬;以3-7歲部分過敏疾病發病作為估計,中國過敏兒童(7歲以內)總量保持在2100萬以上。
對于過敏兒童,我們可以做怎么?
兒童過敏不容忽視
過敏性疾病是全球第六大疾病,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21世紀重點防護的疾病之一,全球約有30%-40%的人口深受過敏性疾病困擾。世界衛生組織此前發布的白皮書預測,2050年全球過敏患者人數將超過40億。其中,有2.4億-5.5億人會對食物過敏,嬰幼兒所占比例高達8%。
嬰兒如果在早期有過敏癥狀,在以后的生活中會更易患上其他繼發性過敏。而如果食物過敏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管理,將對嬰幼兒的體格生長以及長期的行為、智力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世界上每10個寶寶,就有1個備受食物過敏的困擾。雀巢健康科學大中華區總裁顧欣鑫談到,中國嬰幼兒食物過敏發生率預估達14.1%,且過敏人數仍在逐年上升。值得注意的是,濕疹、腹瀉、便秘、吐奶和哭鬧等嬰幼兒多種日常問題均可能與過敏有關到底是哪些因素導致過敏發上海兒童醫學中心陳同辛教授認為,過敏主要和遺傳因素、分娩方式以及環境因素有關。親屬有過敏疾病、嬰兒剖腹產以及復雜的環境因素都可能影響到兒童發生食物過敏的幾率。
據《嬰幼兒過敏風險白皮書》顯示,32.9%的家長自曝寶寶曾發生過敏,有12.9%的家長并不清楚寶寶是否發生了過敏。0-3個月寶寶過敏發生率為13.9%,3-6個月為25.1%,6-12個月為40.9%,到1-2歲增加至48.6%。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國家中心辦公室主任江米足表示,無論是家長還是基層大夫,目前對于過敏的管理仍然存在一些誤區。他指出,牛奶蛋白過敏是嬰幼兒*常見的食物過敏之一。從調查來看,在1到3歲以后致敏風險較高的食物中,雞蛋和牛奶位列前二位,因此對于3歲以下的嬰幼兒,尤其要關注牛奶蛋白過敏的情況。
如何進行早期干預?
不少傳統觀念認為,兒童早期接觸易過敏的食物會導致食物過敏的發生率增高。時至今日,仍有很多家長認為嬰幼兒要盡量避免早期接觸花生、牛奶制品(非鮮牛奶)、雞蛋等易致敏食物,希望等兒童身體的免疫功能逐步發育成熟之后再添加,以降低過敏發生率。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2015年和2016年,國際權威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連續發布了早期了解花生過敏(LEAP)臨床研究和耐受性探詢(EAT)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在5歲內引入花生的嬰兒,花生過敏發生率降低了81%,對高風險、敏感的嬰兒和不敏感的嬰兒均有效。此外,早期引入6種高致敏風險食物有助于降低食物過敏發生率。隨后,美國國家過敏癥和傳染病研究所、歐洲食品安全局、美國兒科學會等權威機構指南也建議在嬰幼兒早期添加花生、雞蛋等過敏性食物蛋白。
據此,陳同辛教授提出,過敏問題是可以在嬰幼兒生命早期進行營養干預,從而實現有效預防。其中,嬰幼兒食物多樣性的增加對過敏預防可能會更有效。“高致敏風險食物可調節免疫反應,目前各國指南都提出相關建議,指導嬰幼兒早期介入常見食物過敏原,而且食物要多樣性、有規律地添加,可以幫助減少食物過敏發生。”他指出,嬰幼兒輔食喂養應該尤其關注早期過敏原的介入。除此之外,還有什么辦法降低食物過敏的發生?
北京崔玉濤兒童健康管理中心首席健康官崔玉濤醫生認為,母乳喂養的過程能夠進行菌群傳遞,從而幫助嬰兒建立腸道菌群,影響嬰兒的免疫健康。因此,他鼓勵新生兒**口食物是母乳,并提倡純母乳喂養持續6個月以上的喂養方法。
在陳同辛教授看來,母乳喂養是降低寶寶過敏發生的*有效方式。對于母乳不足或非母乳喂養的寶寶來說,適當補充特定菌株的益生菌或選用含有特定菌株的益生菌的配方奶粉,通過腸道菌群調節免疫,也可以降低過敏的發生。
行業新風口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2019年新生兒人數達152 0173 3840萬人,相較2018年減少了58萬人,人口出生率自2018年創出歷史新低之后,2019年再度“觸底”,二胎政策也并沒有扭轉出生率下降的局面。
人口出生率的一再下滑,不可避免地給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帶來了一定的沖擊。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統計,2016年之后,我國嬰幼兒奶粉市場增幅進入個位數。
大環境在不斷改變,各大奶粉企業開始謀求新打法,加速在細分領域市場的布局,通過品類細分的戰略,尋求多品類、多元化發展。其中,特殊醫學用途嬰兒配方奶粉因其專業化、高門檻、市場潛力大等特點,吸引了不少相關企業入局角逐。“特醫食品”究竟是什么來頭?
事實上,特醫食品并不是藥品,而是指為了滿足進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礙、代謝紊亂或特定疾病狀態人群對營養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專門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
據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統計,全球每年特醫食品的消費總額為560億元--640億元,市場規模以每年6%的速度遞增。尼爾森預測,中國特配產品市場銷售將持續增長,其中牛奶蛋白過敏市場年復合增長率達20%,目前市場容量約為12億元,而到2021年有望達到22億元,實現近乎翻倍的增長。
旺盛的需求和巨大的市場潛力正制造出新的風口,大家對特醫食品行業在未來的發展充滿期待。
2016年7月,國家食藥監總局制定頒布了《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注冊管理辦法》。根據規定,自2019年1月1日起,在我國境內生產或向我國境內出口的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應當依法取得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注冊證書,并在標簽和說明書中標注注冊號。
今年5月,雀巢宣布旗下特殊醫學用途嬰兒氨基酸配方“恩敏舒”已獲得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注冊許可。至此,雀巢健康科學旗下的特殊醫學用途嬰兒配方食品,包括乳蛋白深度水解配方“肽敏舒”、“藹兒舒”及氨基酸配方“恩敏舒”均已獲得國家注冊許可。
據統計,截至今年5月25日,獲批的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共計51款,其中有31款為特殊醫學用途嬰兒配方食品,占據總數的60%。從通過配方注冊的奶粉企業來看,共有18家企業獲得特醫食品注冊證書。外資涉及雀巢、雅培、美贊臣、達能、惠氏等企業,國內企業有伊利、圣元、貝因美、澳斯乳業、美廬集團等,其中雀巢以共計11款產品成為在華獲批產品數量*多的企業。
競爭愈發激烈
去年11月,雀巢在江蘇泰州投資超10億元興建的新工廠正式竣工,是雀巢**在華投建的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工廠。根據規劃,它將為雀巢健康科學公司生產液體類特醫食品產品,泰州工廠的建立被外界視作雀巢搶食中國特醫食品市場的重要戰略布局。
達能也在特醫食品市場頻頻出手。今年7月16日,達能宣布了總額約為1億歐元(約合7.9億元人民幣)的一系列投資,包括在上海成立開放科研中心,收購本地的嬰幼兒配方奶粉工廠,提升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的產能,以進一步支持并拓展中國市場的專業特殊營養業務。
該公司*新財報顯示,在疫情的影響下,上半年達能實現銷售收入約122億歐元,同比微降1.1%,但專業特殊營養業務銷售收入卻同比增長2.7%。
不過,在現實中,特配粉的銷售渠道仍面臨較大挑戰。除了必須通過注冊、生產工廠需要進行資質注冊之外,特配粉的銷售場所也需要備案。而有些線下母嬰門店的經營范圍只有嬰幼兒配方奶粉,不包括特殊醫學用途奶粉。所以對于消費者而言,特配粉可供選擇的品牌少,購買方式也相對不便。
而且,當前國內特醫市場仍在發展初期,特醫食品普及程度較低,很多消費者對此并沒有專業的認知,消費者教育依然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那么多玩家想來做特醫,都是來‘撈魚’的,沒有人來‘養魚’。雀巢想把市場‘教育’出來,但是怎么‘教育’市場是一個難點。”顧欣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14.1%的孩子有食物過敏,但可能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因此需要透過社會各界的力量,讓大家盡早認識到這個問題并及時處理。
對于近期發生的“固體飲料假冒特配粉”事件,江米足指出,過敏寶寶必須在醫生推薦下選擇有注冊的替代類特醫食品。他同時強調,固體飲料無法起到特醫食品的作用,長期食用還會對寶寶身體產生不利影響。
由于在我國境內銷售的特醫食品需要注冊,通過注冊的特醫食品會具備****的注冊證號。雀巢健康科學大中華區首席醫學官李文軍提醒,消費者可以通過兩個明顯的標識辨別特醫食品,“**特醫食品標簽上會有明確的品名,另外包裝上一定有特醫食品的注冊證號。”他建議,家長可以帶著孩子找醫生咨詢使用情況和效果,以避免使用不當可能帶來的問題。
(作者:葉碧華,施展華)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