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8 來源:互聯網
? 轉基因商業化驟然加速
俞桑麗
令多年研究轉基因技術的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黃大昉高興的是,國內轉基因產業的閘門已打開。圍繞轉基因的任何舉動,都引起了全社會范圍內的廣泛關注,甚至是軒然大波。對于一個占世界人口1/4、耕地面積只占世界7%的發展中國家來說,轉基因的誘惑幾乎難以抗拒。
3月13日,農業部轉基因辦公室在接受查詢時稱,中國轉基因專項規劃的實施細則已經制作完成,正在報批中。這也意味著,中國轉基因技術的發展與運用正在加速。“國家對轉基因的政策取向是,以我為主,獨立自主,搶占自主知識產權制高點,慎之又慎,反復考量,確保安全性和環保性。”
去年7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了“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科技專項,該項目與大飛機、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項目一起,成為今后10~15年國家中長期重大科研項目。該轉基因專項的資金來源于中國科技部專項經費,擬投入資金約240億元人民幣,其中國家直接投入120億元,課題承擔單位配套120億元,主要研究對象包括水稻、玉米、棉花等農作物。
“規避潛在的專利‘陷阱’、健全的安全風險監測機制,以及尋找適合的商業化模式,是目前遲遲未出臺的專項實施細則的幾個重點討論環節。”黃大昉分析在圍繞轉基因產品商業化生產的商業利潤追逐中,無形中放大了部委與部委之間、部委與企業之間、國內企業與國外巨頭之間、政府與公益性組織之間等眾多利益體間錯綜復雜的利益糾葛。但是遲遲拖延不出,也不是長久之計。
轉基因產業快車道
雖然轉基因產業新政為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曙光,但從各種爭論來看,唱衰的基調仍然很多,對轉基因產業的商業化保持*為謹慎的態度,就連官方的有關態度也*為保守。
轉基因商業化何時大規模開展?農業部科教司綜合處處長周平表示,雖然轉基因產品的商業化政策趨于嚴謹和保守,國家卻始終大力支持轉基因項目的研發。未來兩年,中國用于轉基因生物研究的資金達到百億元以上,“農業部對轉基因生物安全一向是本著科學的態度進行規范的管理。目前處于安全證書申請階段,至于什么時候商業化,并沒有設立具體時間表,但是中國對于轉基因技術的研究工作會給予非常高的地位。”在周平看來,轉基因商業化關涉生態保護、人類健康、地緣政治、國際貿易等諸多方面。
中國科技部發展計劃司崔玉亭處長表示,中國目前的態度比較積*,也非常謹慎。盡管國務院在大的框架上已經原則性地通過該轉基因專項,但中間很多細節尚需多方補充。中國農業部科教司基因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員也表示:“轉基因專項只是在去年7月9 日原則性通過,表示方案基本成熟,但距離實施還有很長一段時間。媒體上公布的實施只是一種預見,對于商業化的說法目前也不屬實,因為還需要法律上讓中國市場的轉基因正規化。這個方案屬于保密文件,暫不能公開。”
國家有關工作人員的表態雖然十分謹慎,但其背后的政策發力卻在加速。考慮到全球糧食危機及國內糧食需求,轉基因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機遇在于整個行業的拐點正在顯現。
“我們現在資源越來越少,土地荒漠化、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生物技術為我們帶來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希望。”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主任黃昆侖的態度代表了相關大部分中國政府官員、專家和民眾對轉基因技術的看法。??????
在國內,受生產資料價格的影響,成本已經成為農民不能承受之重,大量的田地被拋荒。在糧食價格仍然保持管制的情況下,提高糧食產量,保持糧價穩定,轉基因作物的作用不可小視。因此,對轉基因產業發展,國家層面肯定和扶持的態度顯露無遺。
“中國不可能完全拒絕轉基因食品,國情不一樣。”中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黃季教授對轉基因的商業化前途依然充滿信心。“農民可以減少投入,提高產量;公司可以獲取利潤;消費者可以低價獲取商品。”
據他統計,國產抗蟲轉基因棉花種植以來,累計產生效益超過50多億元,其中農民和消費者分別受益45%,種子公司和技術開發部門受益10%左右。轉基因水稻可以使農民少用80%農藥,增產8%,農民每公頃平均增收600元。如果中國90%地區種植轉基因水稻,將為社會每年創造370億元人民幣左右的福利。
熟悉轉基因領域的專家介紹,除了技術和安全外,*令人擔心的是市場本身,中國開放的轉基因大豆領域,出現了幾乎整個大豆產業被國外公司把持的事實,促使中國政府高層開始采取謹慎態度。
中國東北原本是全世界種大豆的黃金地帶,但自從中國開放轉基因大豆和豆制品的進口后,已經成為世界*大的大豆和轉基因大豆進口國,2008年即進口了世界1/2的轉基因大豆。據專家估計,中國餐桌上有70%以上的大豆色拉油屬于轉基因食品。
一旦在水稻、玉米、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上也重蹈覆轍,那將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小麥、水稻,是關乎國計民生的‘主食’,還沒有一個國家敢于對這兩種轉基因食品‘放行’。”黃昆侖分析,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對于轉基因產品的擔心,主要還是集中在安全上,但還沒有有說服力的證據。因此,隨著全球糧食危機加劇,國內把轉基因產業上升到糧食安全的戰略高度,轉基因技術產業化的發展將大大地加速。
安全懸疑
“在國內外關于轉基因的爭論聲中,中國政府的頭腦還是冷靜的,這畢竟涉及13億人未來的食物來源和安全問題,尤其是在食品安全形勢如此嚴峻的時刻。”薛達元,國家環境部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首席專家,從一開始就旗幟鮮明地強調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謹慎進行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生產,他明確表態轉基因工作必須有責任主體部委負責,建議應該由農業部、科技部、國家發改委、環境部、財政部等相關部委組織一個專門工作委員會來協調轉基因項目中的利益問題。“轉基因研究涉及幾個風險,包括技術難度、公眾接受程度、專利糾紛以及作物基因安全性等等,這些問題解決不好,會傷害到轉基因產業的長期發展。”
政府多頭管理的弊病在轉基因產業中體現得****。目前轉基因產品的技術研發由科技部負責,安全管理的職責主要在農業部,負責對轉基因作物實行安全評價審批和標識申報。但是作為食品安全主管部門,衛生部曾出臺過一個《轉基因食品衛生管理辦法》,對轉基因產品的標識進行管理。轉基因產品的安全評估還涉及環境部對環境污染的評估和管理,轉基因產品的進出口管理權又歸屬國家商務部。這樣的部門分工難免造成職權重疊沖突或缺位的狀況。
同樣作為國家轉基因管理“智囊團”的安委會儼然也成為博弈場。負責發放轉基因安全證書的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承擔著在中國對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的重大職責。每一項轉基因技術的農業推廣,都必須經過實驗研究、中間試驗、環境釋放、生產性試驗和申請領取安全證書五個階段,前兩個階段由安委會實行報告制管理,后三個階段則必須報安委會審批,只有安委會一致通過,才能報農業部批復。
據綠色和平組織統計,在*初的安委會委員中,生物技術專家占61%,占據**多數。后來2006年的改選,大比例改變人員組成結構,增加了衛生與食品安全、宏觀政策、經濟貿易與科技管理領域、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疫、檢測、標準化方面專家。但*新一次又恢復原有面目,在目前58名委員中,2/3是轉基因科學家,環保和食品安全方面的成員非常少,只有幾個人。
“安委會組成人員要多領域平衡,才能使中國對轉基因生物商品化的政策在科學謹慎的基礎上,做出正確判斷,但目前的初步把關者明顯各自帶有強烈的利益訴求。安全評估的過程應該由不同部門的人公開參與,這能防止在*后的商品化推廣階段阻撓審批。與國外相比,現在這個利益集團形成了一種風氣、一種規則。科研部門、政府部門和企業之間復雜的利益關系,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可以說是非常牢固了。這也正是影響了國內科技創新、轉基因技術研發進程緩慢的癥結所在。”一位安全領域的上屆委員認為目前的安全體制并不能防護技術的安全應用。
另外,安委會成員的改選,也沒有經過公開的選舉,而是由各部門推薦,由農業部認定。當記者向農業部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索要安委會名單時,其工作人員明確表示不能提供。綠色和平組織呼吁中國政府加強轉基因安全管理中的透明度和公眾參與。“轉基因品種的安全審批材料只有安委會委員才能看見,而在歐洲,安全審批材料會在政府網站公布,任何公民都可以在一個月內提交意見。”
轉基因技術的商業化進程離不開轉基因技術和安全管理這兩條腿的協調前進,但是目前“轉基因安全研究和管理遠遠落后于技術的發展”。薛達元對于中國轉基因技術安全性問題深表擔憂。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