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8 來源:互聯網
???? 記者 劉艷濤
日本是全球第二大藥品市場,也是生物醫藥領域的后起之秀。如今,日本在生物醫藥領域世界排名第3位,僅次于美國和德國。不過日本的生物醫藥發展路徑同中國、印度等在此領域起步較晚的國家的路徑別無二致。
起初,日本生物醫藥發展同樣是走研發外包—仿制藥—合資研發自主研發新藥的路線,并且這種路線延續了幾十年,隨著日本政府對生物醫藥的重視,把生物醫藥作為其經濟增長點的國家戰略時,仿制的路線才有改觀,而推動這一轉型的是前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
2004年12月,由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牽頭的“生物科技戰略會議”已出臺日本生物工程發展戰略大綱,該戰略的支柱是大幅度增加國家對生物技術研發的投資。日本用于生物技術研發的費用為4400億日元。此外,日本對轉基因食品,生物新藥和人造器官等生物技術有嚴格的管理制度和審查標準,對新藥的審查時間是歐美國家的2倍,日本產業界對此表示不滿,呼吁政府放寬對生物產品的管制,縮短審查時間。
目前,他們所采取的不是全方位發展戰略,而是根據自身優勢,集中資源,推動本國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
資料顯示,2003年財政預算中,有5千億日元與生物技術的研發相關;除了政府預算外,47%的科研基金也被用于生命科學項目。通過“科學技術基礎計劃”加大對研究開發的投入。除財政撥款外,稅收鼓勵機制對于生物醫藥產業創新也非常重要。近年來,政府完善了稅收抵免政策,有力地支持了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科學技術基礎計劃”*大地促進了公共研究機構(包括大學)的研究成果商業化、市場化,形成現實生產力。商業化形式很多,公共研究機構可以以專利技術來組建新公司,也可以加強與企業的合作研究;鼓勵在大學建立聯合研究中心,以此作為促進產學研合作的平臺,使知識與產業需求相結合,提高生物醫藥產業的創新能力,*終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日本的生物醫藥創新政策顯示出“獨立發展原則”的特點,這與美國發展的網絡型研究體系不同。美國的網絡型研究體系傾向于公司和大學參與;而日本的研究體系過于集中于大型企業,與大學的聯系相對較少,導致大學只注重基礎研究,而一些小企業又很難得到風險投資的支持,因而日本企業與大學聯合發展的戰略氛圍一直沒有形成。
同時,日本政府不僅在財政與立法上予以藥物開發各項幫助,也積*協助國際專利的取得。2002年年初,教育、文化、運動及科技等部的官員宣布組成一個專家團隊,協助取得蛋白質研究與特定新藥開發專利。為了確保日本后基因時代的競爭優勢,該團隊將由相關技術的研究員和熟悉知識產權、國際專利事務的律師組成,旨在使未來的研究者能夠更專注其研究主題,并增加國際專利數目,以增進其競爭優勢。■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