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8 來源:互聯網
??? 近日,媒體報道中糧集團首次進口6.1萬噸轉基因玉米,輿論嘩然。國家發改委出面回應稱,目前中國允許進口11種轉基因玉米,且只允許用于飼料加工。
此回應再次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少人關注:國家為何要批準爭議如此大的一種東西?轉基因玉米用作飼料是否安全?
中糧大量進口轉基因玉米
7月21日,中糧集團進口的6.1萬噸美國玉米到達深圳蛇口,這是中糧集團14年來首次大規模進口轉基因玉米,因此備受關注。
7月30日,發改委網站刊登了回應文章,回應稱,按照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的有關規定,目前我國每年發放玉米進口關稅配額720萬噸,其中40%為非國營貿易配額,主要分配給國內一定規模以上的飼料企業和其他加工企業;另外60%為國營貿易配額,主要分配給國營貿易企業,也就是中糧集團有限公司。前些年由于國內玉米價格低,企業很少組織進口。今年國內玉米價格有所上漲,而國際市場玉米價格較低,因此出現了玉米進口的情況。
發改委同時認為,我國是世界玉米生產和消費大國,常年產量和消費量都在1.5億噸以上,就算720萬噸配額玉米全部進來,占國內市場的比例也不超過5%,對國內市場影響有限,不會打壓主產區市場價格,也不會傷害種糧農民利益。
發改委負責人還稱,前段時間部分社會游資囤積、炒作大蒜、綠豆等農產品,*近有轉向炒作玉米的苗頭。國家進口玉米有利于抑制國內玉米價格過快、過度上漲。
轉基因玉米安全性存疑
其實,國人對進口玉米是否打壓國內市場價格興趣不大,轉基因才是看點。目前,對轉基因玉米,業內爭論非常大。
很多科研人士抱著積*樂觀的態度看待轉基因作物。
專業學術打假人士方舟子是國內少數高調支持轉基因玉米的知名人士之一,他多次參與論戰,公開著文表示,轉基因玉米更有利于身體健康。
華南農業大學一位不愿透漏姓名的動科專家對南方農村報記者表示,理論上看,轉基因玉米用作飼料對動物并無傷害。他解釋,對于作物來講,轉基因的研究初衷肯定是為了解決某些問題,轉什么基因都是為了作物好,例如可以增強抗病力,增加油脂含量,增加蛋白含量。若要再細化到基因水平上,用什么方法轉,轉什么基因,轉移時用到的啟動子和表達機制是什么,轉基因之后形成的DNA片段,合成的氨基酸序列會不會對人體或者動物有害,都會由一個專門的安全理事會先經過一道道程序的審核,再向市場推廣。他認為,進出口檢疫部門肯定是做過大量的實驗,證明這些轉基因作物是無害的,才允許進口。而近幾年,社會上也沒有發生什么轉基因產品產生副作用的事例。
安佑集團是我國**飼料生產公司,該集團董事長洪平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就目前來看,他認為轉基因玉米對動物健康并無害處,不過長期來看,很難下結論。他認為,轉基因大豆多年前就占據了中國市場,在飼料、糧油中均大量利用,如果轉基因有害,就很麻煩了。
綠色和平組織則堅決反對轉基因玉米的推廣,并在全球發起抵制呼吁。該組織農業與食品項目主任方立峰對南方農村報記者表示,進口轉基因作物多多少少都會存在一些不可預見性的問題,比如植物疫情,攜帶某些有毒的物種,長遠來看,轉基因品種的不安全性,可能會對我國本土的傳統作物品種基因造成污染,或者會形成不良的競爭機制,這對整個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都是未知的,我國的食品安全檢查部門應該謹慎。他認為,即使轉基因作物本身暫時看不到問題所在,但在漂洋過海來到中國運輸的過程中,有很多不確定因素,這些都是要考慮在內的。
官方基本持肯定態度
記者發現,雖然學界在爭論,但從公開表現來看,包括發改委、農業部在內的有關部門對轉基因玉米基本持肯定態度。
農業部官方網站上有一個“轉基因權威關注”欄目,里面全都是正面肯定轉基因糧食的文章,沒有一篇關于轉基因糧食的批評報道。
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在7月30日的回應里稱,我國對轉基因食品安全高度重視,對轉基因農產品進口有非常嚴格的規定。例如,國際上轉基因玉米有20多種,通過我國轉基因安全審查、已經證明安全并允許進口的有11種。“進口玉米不僅要通過農業和檢驗檢疫部門嚴格的審查和檢驗,還要在檢驗檢疫部門的全程監管下進行儲存、運輸和定點加工,加工剩余的下腳料都要進行銷毀處理,并嚴格禁止原糧在市場上流通。目前企業進口的玉米是用在飼料上的,事先確定加工企業,全封閉運行”。他又以大豆為例,2005年至2009年我國累計進口大豆已經達1.66億噸,絕大部分都是轉基因大豆,但是通過嚴格的監管措施,并沒有對豆油、飼料安全造成不利影響。
知情權是各方關注重點
有業內人士猜測,若不是有媒體追蹤報道,中糧此次進口的轉基因玉米會不會悄無聲息地投入到商業生產中?政府是否會對民眾的知情權置若罔聞?
方立峰向記者介紹,2000年1月29日在蒙特利爾通過并于同年5月15日-26日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簽署的聯合國《卡塔赫納生物安全議定書》對轉基因生物(GMOs)及其產品的國際貿易規定,應在決策過程中征求公眾意見,向公眾通報結果。中國作為合約國之一,有義務履行合約內容,但例如“何時獲得批準”、“為何不公開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專家名單”、“環境與食品安全方面的專家是否參與討論”、“是否會咨詢其他利益相關者”等這樣非常關鍵的信息都沒有公開,根本就無法保證公眾有參與權,決策權。
方舉例說,巴西、印度等國家作為合約國在這方面做得都比中國好,值得我們借鑒,特別是印度。作為中國的鄰國,印度政府在決策過程中,會先舉辦一個公眾聽證會,對轉基因作物的商業化進行商議,他們會邀請社會大眾各行各業的代表針對政府的決定發表意見,先收集民眾的意見,,也會時刻向公眾公開研究成果,然后總結,綜合得出社會大眾的結論,*后再做決策,要不要進口轉基因物種,可否投入市場,因為政府和民眾代表都很清楚地知道,基因物種在種植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產生的影響是不確定的。
方說,轉基因作物從本質上就是用人工合成方法得來的物種,就連科學家們也不好肯定不存在潛在的危險性,加之現在也沒有及時地公開有效信息,所以希望政府在對轉基因作物的商業化的決策要更加謹慎,努力做到從各個環節保證轉基因作物流通的合法性和安全性。面對消費者的呼聲,政府應該公開信息,保證消費者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而消費者也應該從各個途徑認識轉基因作物,提高對其的認知,擺脫掉“轉基因文盲”的帽子,真正成為市場的主人。
玉米是否重蹈大豆覆轍?
中國的大豆市場曾經歷了被轉基因大豆蠶食的痛苦經歷,玉米是否會重蹈覆轍?
方立峰告訴記者,前幾年整個大豆行業受到了*大的沖擊,黑龍江甚至整個東北地區的大豆種植面積都在不斷下降,產量也一年比一年低,大批豆農都面臨著失業的困擾,所以有充分的理由為中國的玉米市場擔憂,它被外資控制不無可能。他希望政府也注意到這樣的情況,盡早采取措施防止這樣的局面發生。
上述華南農業大學動科專家則認為,中國的玉米市場不是那么“好欺負”的。他認為大豆和玉米不一樣,大豆不能直接飼喂,要先經過榨油廠壓榨成豆皮,豆粕,豆餅等二級產品,才能成為畜禽的飼料,而大豆本身不能作為直接的飼喂原材料,所以那些外資一旦控制了榨油廠,控制了豆粕存欄量,就可以操控大豆和豆油以及一些豆制品的價格,這個是比較簡單的過程,但玉米是需要量非常大的直接原材料、飼料,它可以直接或間接的被粉碎,然后作為飼料飼喂畜禽,所以外資不好從加工環節上控制玉米的走向,而且玉米的需要量非常的大,外資也很不好下手,很容易就會引起政府的注意。
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亦表示,進口轉基因玉米不可能影響到國內市場,因為進口配額只有720萬噸,不足國內玉米消費總量1.5億噸的5%。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