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8 來源:互聯網
互聯網金融概況
2014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了要制定“互聯網+”的行動計劃,同時,首次提及互聯網金融,“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傳達國務院高層對于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大力支持,這也意味著互聯網金融正在被納入中國經濟發展的環節之中,成為中國金融改革的新突破、新力量,為我國金融業發展構筑嶄新藍圖。
▼互聯網金融現狀
現在這個時代是一個高度信息化的時代。街頭巷尾的人們,開口閉口談論的往往都離不開“互聯網、大數據、轉型升級”這個綜合的主題。時間倒退幾年,可能我們誰都不會想到,一款小小的余額寶產品竟然掀起互聯網金融的浪潮,構筑起萬億規模的新興市場。從2013年至今,互聯網金融成為時下*時髦的熱門詞之一,無數人才和資本涌入到互聯網金融行業里,秉承普惠金融的偉大理想,讓金融接地氣、更**,推動它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截至2014年12月底,中國互聯網金融規模已經超過10萬億元,其中,第三方支付被廣泛應用于電商平臺,市場規模達9.22萬億元,超過銀行支付;截至2015年6月底,P2P市場規模達1000億元,P2P平臺數量達到2000余家;眾籌正在起步階段,但市場規模也達100億,平臺數量接近200家;另外還有其他幾種創新模式也分別占據著小部分市場。
▼互聯網金融發展趨勢
**是跨界發展。隨著金融改革的推行和互聯網金融的影響,金融企業的業務邊界逐步模糊。互聯網金融將金融產業鏈打通、融合,使得彼此關系更加密切、豐富。
其次是金融脫媒(金融脫媒就是擺脫銀行等金融媒介)。高效、便捷是互聯網技術的初衷,互聯網金融帶來金融業變革式的發展,撼動傳統金融業。金融脫媒可以使得金融活動脫離傳統中介,省去不必要環節,提高效率,增加信息透明度,減少信息不對稱。
互聯網金融
——快捷、高效、**
▼互聯網金融理念
官方對于互聯網金融的定義為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民間通常認為,依托互聯網來實現的金融活動都可以稱為互聯網金融。互聯網精神和金融機制的動態融合,使得經歷變革的金融機制以更加快捷、低成本、高效的方式應用在互聯網網絡中,使得普惠金融能夠真正觸及到普通大眾,共享金融福利。
▼互聯網金融主要表現形式
P2P網貸:這是一個舶來詞,*初起源于英國,譯為個人對個人的直接貸款。現在泛指通過第三方平臺,實現資金借貸的匹配。通常一份貸款由一個機構、一個社團、一個企業或數人共同貸出,這樣可以很大程度地分散風險,同時起到監督、檢查作用。其操作模式分為純平臺模式和債權轉讓模式、純線上模式和線上線下相結合模式、無擔保模式和有擔保模式 。以阿里的小貸公司、拍拍貸、宜信網等為代表的P2P網貸是目前小微企業和個人客戶取得資金來源的*主要互聯網金融方式之一。
眾籌:即大眾籌資,項目發起人利用互聯網和社交網絡的傳播特性,向公眾展示自己的創意,爭取得到足夠的認可和支持,募集公眾資金的模式。眾籌目前在國內仍處于起步階段,包括公益眾籌、回報眾籌、產品眾籌、股權眾籌、產權眾籌、債權眾籌等多種方式。但被大家廣泛關注的股權眾籌,一些籌資者由于承諾了保本,承諾了固定收益,沒有搞清眾籌與非法集資的關系而使項目遭遇了滑鐵盧。
第三方支付:是指具備一定實力和信譽保障的非銀行機構,借助通信、計算機和信息安全技術,采用與各大銀行簽約的方式,在用戶和銀行支付結算系統間建立連接的電子支付模式。目前,以支付寶、財付通、快錢等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方式已成為電商平臺*主要的支付方式。
直銷銀行:通過互聯網為廣大用戶提供金融服務,幾乎不設立實體業務網點,客戶從開戶到轉賬、理財等均可以通過互聯網直接辦理,打破時間、地域、網點限制,同時也能提供更優惠的貸款利率、更高的存款利息 。但從國外直銷銀行的發展歷程來看,發展前景并不樂觀。直銷銀行不是倒閉就是被傳統金融機構收購,成為了傳統金融業務的一個補充。2013年9月,北京銀行與其境外戰略合作伙伴荷蘭ING集團聯手推出中國**家直銷銀行,至于前景如何,還有待于市場的進一步檢驗。
網絡貨幣:指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各種數字貨幣。在德國宣布比特幣合法后,人們都對這種虛擬貨幣有了更深的了解。未來,網絡貨幣的爆發或許能夠催生真正顛覆性的互聯網金融模式,能更加深層次的影響傳統銀行業。但是,如果說其他幾種互聯網金融的形式是在向傳統商業銀行提出挑戰的話,那么網絡貨幣的誕生就是在對抗央行了。如此看來,讓網絡貨幣合法并加以廣泛應用,尚需時日。
另外,也有人認為互聯網金融的創新表現形式還包括余額寶模式、電商金融模式、供應鏈金融模式等,但筆者認為,這些模式要么已包含在上述模式中,要么目前還不是市場上的表現主體,在這里不再一一贅述。
傳統金融的互聯網金融變革
長期以來,傳統金融機構在中國處于一個**優勢的地位,中國的存貸差明顯高于發達國家,銀行過度依賴存貸款生存。互聯網金融浪潮來勢洶洶,讓傳統行業為之膽顫,自己不改變就會被改變,傳統金融業在遭受沖擊的同時也在努力改變自己的業務模式。
▼移動支付占領支付業
第三方支付平臺的誕生使得銀行從傳統銀行卡業務收取的費用越來越少,根據統計,2015年底互聯網支付將突破10萬億元。同時,移動支付比例不斷提升,用戶移動支付的習慣已經養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丹麥推出了一項議案,如果獲得通過,國家將于2016年起全面取消現金。假如這項動議成為現實,對傳統金融業的沖擊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要應對這種競爭,傳統支付業必須融入移動、網絡的元素,讓支付更加便捷。
▼銀行業被迫變革
隨著各種互聯網金融措施的問世及推廣,互聯網理財產品也不斷出現在大眾視野,可以直接通過手機操作,期限靈活,收益可觀。這*大地沖擊了傳統銀行業務,撼動了銀行優勢地位,促使其革新業務。以前的經營網點遍地開花,靠人海宣傳戰術等來增加業務量的措施將不復存在。對傳統商業銀行業來講,如何應對互聯網金融帶來的這些沖擊,解決好龐大的網點、人員問題,實現與新生金融措施的對接,也是必須要馬上面對和急需解決的問題。
▼小貸業得到重視
融資難一直是中國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中小企業很難從銀行得到貸款,而民間借貸*不規范。P2P等互聯網金融小貸模式的出現讓小貸業迎來了創新性發展,為中小企業帶來了福音。市場的蛋糕就么大,傳統銀行業若不想在這次競爭中失掉太大的份額,就要及早想措施應對。
互聯網金融+農牧業
普惠金融,是讓每一個人都享受到金融福利,當然也包括中國廣大的農村居民。然而一直以來,我國農村金融發展遲緩,金融服務非常薄弱。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出現,手機的普及,利用互聯網金融帶動農業發展已經不是夢想,截至2014年年底,農村網民規模已經達到1.78億。互聯網金融具有高效、低成本的優勢,簡便快捷的操作讓其具備嵌入農牧業的先天優勢。
互聯網金融+農牧業將是一個更加豐富多元的融合,未來發展趨勢會更加多樣,目前,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農牧業電商平臺
201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支持電商、物流、商貿、金融等企業參與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建設,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農牧業電商平臺是指與互聯網金融互為依托,利用大數據等互聯網技術,整合信息資源,提高農牧業運作效率。平臺要進行專業化設計,打造接地氣的農牧業電商。
▼農牧業倉儲物流
農牧業物流一直是農牧業發展瓶頸,交通不便、信息不便導致農牧業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發展效率較低。未來可以運用互聯網金融技術,構筑生態農牧業倉儲物流,使我們的農牧企業更好地服務于農業現代化。
▼P2P農牧業網貸
融資難是廣大農村經銷商、養殖戶所面臨的一大難題,互聯網金融恰恰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些問題。飼料企業給客戶的賒銷款,從一定程度上來講,也可以看作P2P的一種表現形式。在未來,隨著信息的進一步透明,隨著進一步系統的對客戶信息的歸集整理,通過行業中的各種協會、組織、擔保公司等,P2P可以發展成專業為經銷商、養殖戶、供應商甚至屠宰場、肉品銷售市場打造更加有針對性的融資平臺,在為這些客戶解決資金的同時,也為農牧業從業者帶來多元化的理財形式,帶動農村經濟發展。
▼農牧業第三方支付平臺
建立農牧企業第三方支付平臺,也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的。問題是這個第三方平臺到底由誰來搭建,可能是飼料行業的某一家企業,也可能是某個養殖聯盟,或許是上游的某家原料供應商,抑或是借助阿里或京東的支付平臺。農牧行業的第三方支付,好大一塊蛋糕,具體怎樣來劃分,就交給市場來決定了。
雖然涉足農牧業的互聯網金融形式并不多,但我們行業的大佬們,都不肯屈居人后,在2014年起紛紛推出很多與互聯網金融相關的應用并嘗試探索:新希望六和與京東達成深度戰略合作協議,提出希望金融的概念;大北農通過推動三網一通建設,提出智慧金融的說法;雨潤食品和遠方中匯成立南京匯通農商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推出養殖金融;正邦設立江西小牧人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建設網絡融資。也有飼料企業,開始嘗試推出小規模的農業貸融資平臺。禾豐集團“逛大集”電商云平臺項目的啟動,更是值得期待,至于推出什么樣的顛覆性的農牧業互聯網金融手段,借助互聯網金融這雙翅膀,實現農牧企業的騰飛,讓我們拭目以待。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