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8 來源:互聯網
在近日舉行的主題為“生態農業與農民工就業新路徑”的論壇上,“新農人”朱藝道出她的苦惱:以前說農村是‘三八’、‘六一’、‘九九’部隊,現在連‘三八’都很少了,年輕點的人都進城了。上了年紀的人說,“不用化肥怎么辦,我們挑不動大糞了呀!”
朱藝是重慶社會科學院應用心理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除此之外,她還是民間非營利公益組織合初人文化傳播社的創辦人。合初人文化傳播社除了在城市里開展針對重慶新市民(農民工)的“幸福生活社區課堂”,還在長壽區洪湖鎮包下了一塊土地,創建了重慶**個“ CSA” (社區支持農業)模式的農場。
在越來越多的農民都不愿種地的時候,卻有不少像朱藝這樣的城里人反其道而行之,從城市走向鄉村,爭做“新農人”。他們中有學者,也有商人,還有剛剛邁出校門的大學生。
“每個人心里一畝一畝田,每個人心里一個一個夢,一顆呀一顆種子是我心里的一個夢。用它來種什么用它來種什么,種桃種李種春風。”這是多年前臺灣歌手齊豫唱過的一首歌。對這些“新農人”來說,他們心里的夢是什么?
知青下鄉:如果我改行去做金融,大家還會奇怪嗎?
阮哲,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軟件碩士,本科還未畢業就拿到了微軟亞洲工程院的錄用通知,剛剛參加工作就拿20多萬元的年薪。但*終阮哲卻放棄了這些,這個“85后”的年輕人選擇在北京郊區做了一個“雞倌”。
阮哲的選擇讓很多人大跌眼鏡,連母親也很難接受:“你讀了這么多書,為什么要來折騰這些?”好在父母有自己的生意,不需要兒子的經濟支持,倒也沒有過多干涉。而阮哲說,他不是突然做出這個令人意外的選擇。
兩年前,阮哲想建一個網站,做電子商務,搞蔬菜、家禽配送。但客戶不太滿意,認為配送的蔬菜不夠新鮮。于是阮哲取消了蔬菜配送,專做走地雞。為了給客戶提供滿意的商品,他更是從產業鏈中的中間商變成了生產者。
兩年的時間,先是在北京的通州,后來在大興,阮哲籌集資金近百萬元,包下了數十畝地,雇了4個人,辦起了養雞場,喂養走地雞,目前規模在1萬只左右。
**碰到的困難是養殖技術方面的。阮哲說:“中國目前大規模的肉雞養殖只能是籠養,散養的還沒有。正常情況下,雞應該在春季孵化,可市場不允許這樣,但冬季孵化的雞身體差,容易生病。”
市場推廣是阮哲要面對的另一個難題。因為養的雞不是市場上常見的品種,從推廣到銷售都很困難,要讓客戶接受不容易。“我找到高端需求的人不容易,他們找到我也不容易。”阮哲說。
他的個人用戶越來越少,主要是配送成本太高。目前主要的客戶是四五家酒店,一個月大約銷售1000只。“酒店的工作并不好做,因為這破壞了酒店原來的定價體系。原來一只雞進價大概三四十元,做成成品后賣152 0173 3840元,海鮮大概要貴1倍。如果用我的走地雞,做成成品后就和海鮮差不多價了,很多客人接受不了。”
阮哲說,在超市里看到堆得山一樣的雞蛋很多都說是林地散養的,但貨真價實的很少。“農產品市場很亂。”
阮哲的老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軟件學院院長孫偉雖然覺得以自己的年齡不會作出阮哲的選擇,但也給了自己的學生*大的支持除了給阮哲介紹一些大的客戶外,還時不時地在自己的微博上替他做廣告。孫偉認為*大的問題在于,由于社會誠信普遍缺失,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你又怎么讓別人相信你的雞確實是散養的呢?
阮哲在自己的微博上自稱“知青下鄉”。面對大家的疑惑,他說:“我想反問一下大家:如果我改行去搞金融了,大家還會有這樣的疑問嗎?”
阮哲說,自己的性格就是喜歡自己做點什么,IT公司的特點是前期的研發成本很高,客戶越多,后期維護的成本也就越低,但是同一領域往往只能由一兩家公司壟斷市場。但傳統行業就不一樣了,同時存在幾千家公司都是有可能的。這兩年,做不下去的時候,他也想過放棄。但是現在覺得只要有進步就很寬慰,“以前做IT,我會計劃**年怎么樣,第二年怎么樣,現在沒有想那么多,一步步地做吧。”
就在很多人都不理解阮哲的選擇的情況下,半年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軟件學院又一個優秀畢業生曾擔任學生會主席的鄒靖晗從加拿大培訓半年回來,正式辭職全職加盟了阮哲的生態養雞場。
中等收入階層下鄉:對農業的興趣不一定是直接去種地
2010年12月的**,住在重慶市北部新區的陳先生接到朋友周偉奇的電話,說要給他送點菜。后來才知道,周偉奇送來的居然是他和兩個朋友自己辦的農場里出品的土雞、雞蛋和蔬菜。身為重慶郵電大學教授和一家通信公司總經理的周偉奇又多了一個“農場主”的身份。
兩年前,周偉奇和一幫朋友就開始在重慶周邊的區縣尋找合適的土地。這群對農業一竅不通的中年人,不是大學教師,就是公司老總。曾經聚在一起也喜歡天南地北地驢行,也喜歡打打牌或是一場豪飲。而現在他們開始向往田園的寧靜,渴望把年輕人喜歡上網去玩的開心農場變成現實。*后大家說,光紙上談兵是沒有用的,先弄塊地干吧。于是就有了位于重慶市涪陵區的小白鹿生態農園,這個占地面積50多畝的農園主要種植蔬菜,養殖各種家禽和牲畜。
通信行業出身的周教授儼然成了半個生態農業專家,自從有了這個想法以后,他就常常向西南大學的農業專家請教農業方面的問題,如今說起農業來頭頭是道。農場走的也是目前在國內日益紅火的CSA模式。CSA模式于20世紀70年代起源于瑞士,并在日本得到*初的發展。消費者為了尋找安全的食物,與那些希望建立穩定客源的農民攜手合作,建立經濟合作關系,讓農民與消費者互相支持以及承擔生產的風險和分享利益。
和阮哲不一樣的是,周教授更像是選擇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投資、賺錢在他做這件事的動機里所占的比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他坦言興趣占了絕大部分。“我對農業的興趣并不一定是直接去種地,到了我這個年紀,對年輕時候喜歡玩的那些東西興趣都不大了,我覺得哪怕是坐在果樹下什么也不做,發**呆也不錯。”
曾慶、曾軍兄弟倆分別是兩家通信公司的總經理。一連幾天,兄弟倆抽出時間趕來參加生態農業和勞動力轉移論壇,并驅車到四川簡陽去參觀生態農業村。兄弟倆從兩年前就開始關注生態農業,他們不僅花了大量時間從網上了解有關信息,還到北京鳳凰公社、小毛驢市民農園等生態農場去參觀。兄弟倆想要投身生態農業的愿望越來越強烈。
曾軍說:“其實,幾年前還不知道生態農業的時候,我和妻子就有這樣的想法,她去鄉下教書,我去種地。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這樣的情結,都市的壓力太大了,有時候會讓人有走出去的沖動。當然,也許真的那樣做了,我又會有新的不適應。就像戒煙,如果沒有循序漸進的過程,突然戒掉了肯定會很難受。”
而曾慶說他想要去土地上尋找方法,解決自己在企業管理中遇到的問題,“這個收獲可能比我從土地上直接獲得的更多。”他們不打算做很大的規模,如果能夠逐漸帶動周圍的農民一起來做會更好。
學者下鄉:不僅是為了讓市民吃到放心的食品
2012年,北京小毛驢市民農園的會員已經突破1000個,是3年前剛剛開始的20倍。而這個被“生態農業粉”們津津樂道的農園發起人之一就是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博士后石嫣。這位年輕女學者當年還是國內**個公費去美國學種菜的學生。
小毛驢市民農園采用的是CSA模式,已經不只是一個商業形態。石嫣說,它不同于現在的大農業,而是致力于改變不公平的現狀,讓農民在這個鏈條中獲得合理的利潤,也致力于消除不信任感,讓消費者可以看到吃的東西是怎么來的,讓消費者和生產者建立起監督互信、風險共擔的新的合作關系。
這個由學者發起的農莊已經完全超越了傳統的農莊。3年來,到農莊旅行和參觀的超過3萬人次,超過200人遞交了實習申請。
石嫣認為,現代農業的主要內涵應該是多功能型的農業,除了提供食品保障外,還有環境保護、教育、休閑和就業的功能。這和中國幾千年的農業文化是吻合的,近幾十年,我們才把農業簡化為提供食品這么一個簡單的功能。
小毛驢的會員們從小毛驢收獲的不只是讓他們放心的食品。
鐘聲是一家公司的管理者,認為小毛驢給了大家一個“拆墻的機會”,拆掉了人與人之間無形的墻。小區里有相同想法的人,通過小毛驢建立了聯系。通過組織起來,輪流取菜,大家經常會進行溝通,分享其間的喜怒哀樂,還有取菜時的心得體會。“除此之外,自取小組還給孩子組織了繪畫班、舞蹈班,不是外面平常的收費班,而舞蹈老師就是自取小組成員請自己的親戚來擔任的。孩子容易建立起這種關系,大人卻不容易建立這種氛圍,但是通過這種方式,鄰里之間的接觸就比較頻繁了。”
曾經做過知青的退休市民尹瑞慶每周都是騎著自行車穿越大半個北京城去取菜。他說,想一想,生活好像麻煩了一些,但是收獲得更多。“一是身體比以前強壯了,菜園是一劑養生又強筋健骨的靈丹妙藥,二是收獲了健康安全的放心菜,吃菜時再也沒有心理負擔。更大的收獲是在思想上,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在頭腦中逐漸清晰和深入。小小農園聯系著大自然。受大學生的感染,我們會把裝雞蛋的塑料盒和配送小西紅柿的網兜帶回農場,重復利用。在家里也進行垃圾分類,更注意節約水電。”
重慶**個CSA農園也是由學者發起的。從2010年開始,每周的周一到周五,朱藝都在重慶市社科院上班,但幾乎每個周末她都是在距離重慶有一個半小時車程的合初人農園度過的。
**年,農園雇用當地的老人,上下班考勤,管理者懂的還不如生產者。當地的老鄉們都說:“像你們這樣肯定虧!”第二年,農園讓農戶參與進來,但是到了今年,4家農戶卻只剩下了2家,因為有兩家都被兒女接到了城里。
*艱難的時候,合初人只剩下了朱藝和張定福兩個人。被大家親切地稱呼為“福娃”的張定福,原本是上海某大學的在讀研究生。還差半年就能拿到碩士學位的時候,福娃以志愿者的身份來到合初人。一年以后他決定不再回去讀書,成為一名正式的員工,*困難的時候他孤身一人在村里主管農場的工作。這讓他在寧波打工的父母非常不理解。老張說:“我們在城里辛苦打工12年,就是想讓他讀好書,在城里過上幸福的生活。他卻違背了我們的意愿。我很難接受。”
但一年后,老張夫婦通過不斷參加生態農業的培訓和相關活動,也為了幫兒子,他們辭去了工作,來到合初人農莊,重新拿起久違的鋤頭。
朱藝說:“怎樣讓農民愿意種地才是*重要的,技能培訓是第二位的。”讓她欣慰的是,有此共識者越來越多。在城里打工多年,開了自己的服裝店的孟傳桂(音)關閉了自己的店面,也來到合初人農園學習。
朱藝說:“我們現在心氣很足。我們認識到這和學習有關,但并不是技能學習。而是一個人對一件事有足夠的認識,他做事就會有信心,有動力。我們希望有更多的農民工到我們這里來實習。”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