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8 來源:互聯網
??? 轉基因食物的安全性一直是民眾非常關心的話題,議者甚多。近日,在植保(中國)協會主辦的“農業生物技術與食品安全”研討會上,中國疾病控制中心營養與食物安全所研究員楊曉光做了《轉基因植物食物安全性評價》的專題報告,并在演講后接受了記者的采訪。他表示,食物不可能有**的安全,中國對轉基因食物的安全性評價標準很嚴格,轉基因食物起碼不會比其他食物更不安全。
1 “安全”不是**的
楊曉光說,“轉基因食物”也是食物,而國際食物法典委員會(CAC)對食物安全的定義是:“對消費者的健康沒有直接或者潛在的不良影響的食物,我們認為它就是安全的。”
這里說一下這個CAC。CAC于152 0173 3840年由世界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共同組建,制定各種食物標準。它是政府間協調各成員國食物法規標準和方法,并制定國際食物法典**的國際機構。不過,世界各國人民各吃各的,為什么非要聽你CAC的呢?所以,剛開始的時候,它給出的標準是“自愿采用性標準”。但是,后來有了國際貿易組織(WTO),很多國家都參加了這個組織互相做生意,難免因為標準不同發生摩擦。所以WTO就把CAC的標準定為解決食物貿易糾分的準則。這么一來,CAC訂的標準就變成了一個準強制性的標準。我國對轉基因食物做安全性評價,很大程度上就參照了CAC的相關條例。
楊曉光強調,食物的安全是個相對的概念。“很多人希望食物能夠零風險,但這不可能。吃任何東西都是有風險的事件。”楊曉光說。傳統食物也不是**安全的,比如扁豆如果沒有充分加熱,就是有毒的。事實上,每年都有人因為吃了未煮熟的扁豆而中毒。
2 核心是“風險性分析”
CAC遵循的是一個“風險性分析”的原則。它的核心是危害評價:描述食物中有什么危害,它的特征是什么,對人造成危害的暴露量是多少。楊曉光舉了一個“風險性分析”的典型例子,在上世紀70年代,日本曾經發生過嚴重的食物污染事件,很多人得了水俁病,原因是他們吃的魚類中含有甲基汞。甲基汞的毒性比無機汞大。它隨污染物被排放到海水中,然后逐漸富集在魚類體內。進入人體后,對大腦產生嚴重危害。
當時,世界衛生組織聯合食物添加劑專家委員會(JECFA)通過孕婦頭發中甲基汞的危險含量推出,每周吃魚超過340克,血液中的有機汞就可能達到危險濃度。美國方面對這個信息非常重視,于是組織人力展開研究,發現6%的孕婦血液中的甲基汞含量超過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PA)推薦的危險值。隨后,EPA向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等部門通報了情況,并且把結果向漁業部門和公眾公開。
實際上,對于食用魚類攝入甲基汞的風險,有幾個對策。**“零風險”的方法是禁止買賣甲基汞含量很高的魚類。但美國并沒有這么做。因為魚是人自然的食物,人類一直在吃魚。這其中還牽涉到利益問題,如果禁止這些魚類的貿易,漁業會遭受重創。于是,FDA制定了魚類中甲基汞的*高污染限量,限制超標魚類的買賣。
后來又出現了一件有趣的事,開始時候FDA規定魚類中甲基汞含量大于0.5PPM(百萬分比濃度,即1噸魚中含有0.5克甲基汞)就該干預。后來,漁業界對此發起訴訟,FDA敗訴,這個值被提升到1PPM。而且,事實上美國也沒有將1PPM作為禁售臨界線,而是采用了告知的方法,警告高風險人群*好不要食用哪幾種魚,以及這些魚的限量。這足以說明,即使是對食物安全非常重視的美國也無法做到食物安全的“零風險”。
3 “轉基因”難在太復雜
轉基因食物和前面提到了甲基汞等化學物質有本質的不同。傳統上進行風險性分析都是針對一種明確的物質,比如說農藥、獸藥,它在食物中的含量都非常少,容易發現其劑量和人體反應的關系,從而找到*低的有害含量。但食物本身的構成太復雜了。實驗中很難讓它“高于實際食用量的多少倍”,所以也就很難得到一個毒害作用的因果關系。
曾經有一些論文探討了轉基因食物的毒性問題,不過,當其他科學家重新審查這些論文、實驗時,往往會發現這些實驗的設計不合理,無法重現結論。比如說在普茲泰的**實驗中,大鼠只被投喂以轉基因馬鈴薯,結果發現了不良反應。后來科學家們重新審查認為,只吃任何類型的馬鈴薯都會造成大鼠的營養不良,所以不能說明轉基因馬鈴薯有毒害作用。
但是,總要想個辦法來檢驗轉基因食品吧。于是,國際經合組織提出了“實質等同性”原則,后來CAC也采用了這個原則。這個原則就是把轉基因食物中的各種成分進行分析,然后和同類的傳統食物一一比較,如果二者沒有明顯差異,則認為它和傳統食物一樣安全。簡單說,就是把食物中的成分一樣一樣拆出來,然后就進入科學擅長的分析領域了。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