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過后,盤算一年的糧食產量,興安縣溶江鎮**種糧大戶馬光元喜不自禁:“我承包的940畝水稻,種植高產優質品種,全程機械化耕作,今年賣給糧所的稻谷超過580噸、獲利20多萬元。”得益于良種良法等“藏糧于技”戰略的推進,近幾年廣西糧食生產總量始終穩定在152 0173 3840萬噸以上。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廣西糧食生產總量達到1386.5萬噸,比上年增產1.2%。
“廣西山多地狹、耕地面積狹小,推廣良種良法、創新高產高效農業技術,是實現‘藏糧于技’、破解糧食作物產量低的必然選擇。”自治區農業技術推廣站的專家說。
這些年,經過不斷加大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示范、推廣,廣西從源頭上實現了農業增產。僅2021年,廣西就推廣優質高產水稻2356.63萬畝,占水稻面積的86.87%;推廣超級稻965.21萬畝,占水稻面積的35.61%,推廣面積繼續位居全國前列。
同時,廣西農業農村部門不斷創新集成并大力推廣高產高質高效新技術、新成果、新裝備、新模式,助力糧食生產穩中有升。2021年,廣西早稻防寒育秧插大田、水稻拋秧、優質稻推廣等先進適用技術示范推廣面積超千萬畝,糧食作物間套種、玉米“一改三增”、玉米地膜覆蓋等一批適用技術推廣超100萬畝以上。水稻拋秧技術、“水稻+”綠色高效模式、超級稻高產攻關及示范推廣持續處于全國**行列。廣西在灌陽縣開展的超級稻超高產技術攻關,連續多年刷新廣西單產紀錄,百畝示范片頭季稻平均畝產達到1009.45公斤,再生稻平均單產達到552.1公斤,成功實現了袁隆平院士的“年畝產噸半稻”夢想。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廣西利用大量冬閑田發展馬鈴薯產業,創新推廣免耕栽培、地膜覆蓋、果薯套種、蔗薯輪作和間套種、水肥一體化、農機農藝融合等新技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廣西冬種馬鈴薯技術體系,馬鈴薯種植規模從2000年前的不足10萬畝發展到2021年的80多萬畝,已成為全國*大的冬種馬鈴薯生產基地。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