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9 來源:互聯網
【編者按】自武漢疫情爆發以來,
本文來源于醫藥經濟報,作者為李弘,經億歐大健康編輯,供行業人士參考。
2月3日召開的國新辦發布會上,工信部黨組成員、總工程師田玉龍透露,我國口罩總體產能是每天2000多萬只,是全球產能*大的。N95、醫用外科口罩的供應能力足夠,但恢復需要時間。
自武漢疫情爆發以來,口罩、防護衣、護目鏡等健康防護類產品就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狀況。本文以口罩為例,通過對供需現狀的分析,探討口罩類醫療產品短缺的根源并提出具體改善對策,希望對抗擊疫情有所幫助。
占全球口罩產量半壁江山,為何供應緊張?
先來看一下我國口罩產業的產能。據工信部估算,我國口罩*大產能為每天2000多萬只,占據全球口罩產量半壁江山。按說這個產能是非常高的,但為何在需要時卻捉襟見肘,供應緊張?筆者分析有如下四種原因。
存貨不夠遭遇需求爆發
2003年非典時期,口罩的需求經歷了一波高峰。此后至今17年來,口罩需求一直保持較為平穩的狀態。同時,由于口罩的產能較大、流通便利、有效期不長,醫院和生產企業通常只保持一兩周的庫存。普通民眾對口罩的需求不高也沒有儲備口罩的意識。種種原因,造成了口罩的存貨有限。而此次武漢疫情的爆發存在突然性,口罩的需求幾乎是在一夜之間被引爆。從醫院到藥房,從超市到工廠,有限的口罩存貨被各種渠道迅速消解。此外,疫情爆發正值春節假期,多數口罩生產企業也已放假,短時間復工存在一定困難。截止1月底,在各方大力支持下,產量才逐步攀升到*大產能的60%左右,然而還是趕不上與日俱增的海量需求。
制造復雜因此增產不易
能起到疫情防護作用的口罩基本都屬于二類醫療器械。按照我國醫療器械分類目錄,口罩可分為如下兩種:
**種是醫用外科口罩,屬于手術室感染控制用品。這種口罩通常由面罩、定形件、束帶等組件組成,一般由
第二種為醫用防護口罩,屬于醫護人員防護用品。這種口罩通常由一種或多種對病毒氣溶膠、含病毒液體等具有隔離作用的面料加工而成。在呼吸氣流下仍對病毒氣溶膠、含病毒液體等具有屏障作用,且摘下時,口罩的外表面不與人體接觸。使用時,戴在面部,用于防止來自患者的病毒向醫務人員傳播。
口罩看似結構簡單,其實制造難度并不低。其生產過程必須在潔凈室內完成,還需要使用自動化設備,并且要對成品進行滅菌。滅菌之后還需要兩周左右的時間才能完成無菌及殘留檢測,因此口罩并非生產好就可以直接出貨。疫情爆發以來,筆者也看到一些外行企業試圖跨界生產口罩,但因潔凈室、自動化設備、滅菌柜等硬件設施很難在短期內建立而*終作罷。
此外,醫用防護口罩需要使用一種特殊的熔噴材料作為過濾層,這種材料的生產廠家并不多,產能也有限,如果原料供應跟不上,即使口罩廠家加班加點產能也上不來。
標準不一使得引進困難
由于口罩是標準化的醫療產品,因此必須符合相關標準才能合法上市。全球口罩標準主要包括中國、美國和
中國的口罩標準包括以下五種
《YY0469-2011:醫用外科口罩》
《GB152 0173 3840:醫用防護口罩技術要求》
《GB 2626-2006呼吸防護用品--自吸過濾式防顆粒物呼吸器》
《YY/T 0969-2013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
《GB/T 32610-2016日常防護型口罩技術規范》
美國和歐盟的主流標準分別為
《ASTM F2100-2019醫用口罩用材料性能的標準規范》
《EN14683-2014醫用口罩要求和試驗方法》
這些標準對不同級別的口罩都有相應的定義和劃分,但未經學習者很難識別,因此在口罩捐贈時也曾出現捐贈型號不符合使用要求的遺憾。
口罩大國卻非口罩強國
縱觀全球口罩市場,中國是口罩生產大國但并非強國。據醫療人咖啡統計,我國有口罩生產企業近千家,但普遍規模較小,產品
一罩難求,癥結何解?
針對以上癥結,筆者提出一些對策供業界參考。
**,建議將口罩等防護類醫療產品列為戰略物資,做到平時儲糧、戰時不慌。各地的疾控中心、醫院、流通企業都應建立一定規模的庫存。普通民眾也可以購買一些作為家用儲備以供不時之需。
其次,為了解決口罩有效期較短造成庫存成本過高的問題,建議口罩生產企業通過穩定性研究適當延長口罩的有效期,藥監部門也應給予一定的技術指導和政策支持。同時,針對不同使用場景,建議開發不同類型、易于區分、特點鮮明的口罩,以便用戶能夠精準理解*適合自己的口罩型號。例如,對于普通民眾的日常防護,可以研發可重復使用的口罩,明確消毒方法和可重復使用次數等關鍵參數,確保口罩使用安全有效。此舉將有助于降低一次性口罩的過快損耗和環境污染風險。
此外,作為口罩的使用大國,也應努力培育一批國產口罩龍頭企業,形成五至十家產能較大、品質優異、長期可靠的國產口罩品牌。
關于口罩標準的兼容問題,此次藥監部門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同時積累了出口產品通過等同評價快速審批的經驗,這樣的實踐無疑為深化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改革增添了新思路。相信在未來的醫療器械監管法規中也會得以體現。
*后,希望全社會都能增強健康防護意識,提升健康防護類產品的產量產能、技術水平和使用經驗,為我們早日擊敗疫情,實現健康中國戰略做出自己的貢獻!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