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9 來源:互聯網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之年,歷經*不平凡的2020年,我們櫛風沐雨一路走來,站在新起點上,如何邁好**步走好新征程至關重要。
今年兩會您有哪些新的期待?看看來自全國人大代表、江蘇陽光集團黨委書記陳麗芬帶來的建議是否說到了你的心坎上!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陳麗芬圍繞
江蘇陽光集團,創建于152 0173 3840年,不僅是國家重點企業集團和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全球*大的毛紡生產企業和高檔西服生產基地,也是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的傳統龍頭企業和標桿。
去年年底,江蘇陽光集團的“智能紡織車間”和“服裝智能車間”,雙雙入選2020年江蘇省示范智能車間名錄,兩年時間,斥資2個多億來打造“智能車間”,發力
●
發展智能制造,促進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
陳麗芬說:“當前我們整個經濟正在轉型過程中,特別是數字經濟的來臨,我們的企業必須要抓緊,加速企業的信息化跟工業化兩化融合,實現企業數字化轉型。當前的紡織裝備來說,高端裝備其實還是在國外,特別是歐洲的高端裝備制造業比較發達,但我們中國高端裝備其實還是跟國外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說企業轉型升級,特別是要實現數字化轉型,**要從裝備這一塊著手來提升,同時,生產制造企業本身作為一個創新的主體,我們必須要全面的全鏈條的來進行智能化的一個改造。”
企業轉型升級,特別是要實現數字化轉型,**要從裝備這一塊著手來提升。
為進一步發展智能制造,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今年兩會,陳麗芬提出以下建議:
**,設立國家智能制造專項資金,支持傳統企業智能化改造升級,培育我國制造業國際競爭新優勢。
建議對傳統制造企業開展智能化技術改造、智能制造重大關鍵技術突破及產業化項目等給予投資補助。同時,建議加大對相關項目在信貸、企業債券、資本市場融資方面的支持力度。通過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發展智能制造服務業新業態和智能裝備、構建智能制造生態體系、建立健全
第二,制定智能制造推行規劃,集聚融合各類創新先進技術資源要素,推動我國傳統制造業整體提質增效。
建議研究制定“十四五”智能制造推行規劃或方案,明確紡織、機械、電子等主要傳統行業智能制造改造升級的目標、時間表和路線圖,緊緊抓住智能制造帶來的歷史性機遇,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智能工廠等先進技術,融合網絡化、數字化管理系統,瞄準高端方向,加快研究、開發、示范、推廣和應用新一代智能制造技術,**傳統產業產品創新升級、推動傳統產業生產質量和效率提升,實現
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大創新發展力度,深化政產學研合作和科技成果項目轉化,提高企業智能化裝備水平。結合企業發展實際情況,充分考慮技術先進性和技術經濟性的平衡,解決制造環節中重點難點技術的突破,完善智能制造支撐體系。深化政府部門與重點骨干傳統企業、智能制造企業、科技型企業之間的相互聯動;支持和指導幫助企業解決智能制造過程中遇到的熱點難點;引導和推動企業申報各類專項獎勵項目,增強企業智能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第三、發揮政府引導和協會平臺作用,推動共享式制造模式,打造智能制造產業生態圈,提升智能制造國際競爭力。
建議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導,整合行業資源,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平臺作用,加強各類創新制造資源的信息交流,實現共享式制造模式,以聯盟模式助推產業生態圈式發展,鼓勵裝備制造企業、通信設備制造商、電子信息制造商、科研院所等聯合互助,組織建立跨行業、涵蓋技術研發、產品制造、應用推廣和系統集成等功能在內的智能制造產業聯盟,注重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加快推進標準制定、技術研發、產品生產、應用推廣全鏈條發展。
為鼓勵紡織及其他行業圍繞產業結構高端化、裝備技術智能化,全面推動產業技術改造和升級換代,促進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在十四五期間趕上甚至趕超發達國家先進水平,早日實現中國制造2025,陳麗芬提出以下建議:
一、繼續扶持民營企業在高端裝備制造業的技術成果轉化
建議國家在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方面給予政策扶持和引導;扶持依托優勢民營企業打造高端裝備制造業研發創新平臺,發揮行業**示范作用。
二、加大政策性引導,鼓勵企業聚焦強基礎補短板,解決“卡脖子”問題
制造業短板領域設計、高端裝備關鍵零部件等“卡脖子”問題突出是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的主要難題,無論是產業政策引導,還是企業智能化建設,都需要政府進一步加強政策性引導,鼓勵制造業聚焦強基礎,補短板,著力加強自主創新,加快形成自主技術、產品和品牌,進一步促進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
三、設立高端裝備制造專項扶持基金,解決成本制約問題,推動中國制造向中高端邁進高端裝備制造業
在全球范圍內都是前景十分看好的產業,但同時也是是典型的發展初期高投入、發展中期高風險、發展后期高產出的行業。希望由有關職能部門從成本上為企業“減負”,設立高端裝備制造專項扶持基金,建立高端裝備制造業稅收支持體系,從所得稅抵扣、
●
打造產業用紡織品國際競爭新優勢
去年面對疫情,陽光集團迅速反應,轉產防護衣、隔離衣,積*參與國內國際疫情抗擊。除了陽光集團,隨著國內眾多企業的轉產,我國防疫紡織品行業發生了巨大變化,相關產品產能和產量快速放大,*大帶動了
陳麗芬提出,產業用紡織品在我們中國整體的產能應該是全球是*大的,但是,整個工藝技術以及品牌以及標準,應該說我們國內在這一方面相對基礎是比較薄弱的,還是比較缺失的。我們還是要掌握主動權,還是要在制定標準,設立一個大數據平臺等方面,要去積*作為,加快掌握我們產業用紡織品制定標準的一個話語權,提高我們產業用紡織品的國際競爭優勢。
要掌握主動權,加快掌握我們產業用紡織品制定標準的一個話語權,提高國際競爭優勢。
此次兩會,為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引導和支持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發展,陳麗芬提出以下建議:
一、提升產業用紡織品在行業分類中的地位
現行《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中,我國
二、成立全國產業用紡織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在我國已經成為全球*大的產業用紡織品生產國、出口國和消費國背景下,標準化工作的支撐和**作用日益突出,需求日益增加。建議成立全國產業用紡織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實現產業用紡織品標準化工作的全面統籌管理和質量監督,通過標準對接形成跨部門協同機制,通過標準**促進我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掌握國際話語權、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
三、成立產業用紡織品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
裝備工藝是工業脊梁和工業經濟心臟,其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對于工業體系的優化提升具有基礎性、決定性作用。建議成立產業用紡織品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提高產業用紡織品裝備制造和生產工藝的自主創新能力,突破產業用紡織品制造業發展瓶頸,顯著增強行業核心競爭力,加強產業前沿和關鍵技術研發、加快技術突破和產業化應用,保障產業鏈安全,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
●
構筑和提升“瀾湄”區域紡織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體系
結合企業在埃塞俄比亞產業園區推進情況,陳麗芬對產業海外布局的現狀、企業“
陳麗芬說:“我們發現單一的工廠走出去,其實是帶來了一定的困惑或者困難瓶頸。我的建議是“瀾湄”區域,特別是東南亞地區,來建立產業鏈整體的資源整合的這樣一個平臺,希望能夠國家出臺一些政策,或者是設立專項基金,把整體的一個區域的一些產業,做一個整體的全面的規劃設計,整合產業鏈上下游的一些更多資源,幫助企業能夠在海外,能夠順利健康運行發展。”
建議在“瀾湄”區域,特別是東南亞地區,建立產業鏈整體的資源整合平臺。
就加快構筑提升“瀾湄”區域紡織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體系陳麗芬提出以下建議:
一、將紡織業產能合作納入“瀾湄”產能合作的優先推進領域,做好區域內紡織產業鏈合作的頂層設計
建議明確將紡織業產能合作列為瀾湄產能合作的重點產業和優先產業,由相關部門牽頭進行政策頂層設計,在深入研究六國共同又有區別的實際需求基礎上,制定瀾湄紡織產業合作的路線圖和多方參與的行動計劃。
二、出臺綜合政策,支持企業在“瀾湄”區域進行以我為主的跨國產業鏈供應鏈建設
建議國家在現有的產能合作基金框架內設立瀾湄紡織產業合作基金,對部分紡織企業的瀾湄綠地投資項目、紡織工業園項目進行可持續的信貸或股權投資支持;鼓勵、引導紡織企業入駐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等,特別是在廣西、云南等有條件的省份建立化纖、紗線、面料等重點產品的產業集聚,與越南、緬甸的服裝生產企業(含中國投資企業)形成更為緊密和高效的區域供應鏈合作。
三、在援外項目中適當增加“瀾湄”區域的紡織類項目
建議相關部門增加在老撾、緬甸、柬埔寨的紡織服裝類援外項目,包括但不限于援建特色小型工廠、建立專門紡織印染園區、在中國舉辦基礎類的紡織科技標準培訓等。
四、支持行業協會做好“瀾湄”紡織產業合作的民間交流和提供相關服務
建議相關部門通過“瀾湄合作基金”項目等方式,支持中國紡聯發揮該平臺作用,做好六國行業組織層面的溝通交流,同時在瀾湄紡織產業合作規劃、貿易投資信息數據平臺建設、承擔來華培訓以及推進邊境、境外投資項目落地等方面,為政府部門和企業提供服務。
部分信息來源:無錫博報
綜合整理:《紡織服裝周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