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9 來源:互聯網
盛夏時節,在濮院320創意廣場6樓展廳,一系列工藝精美、泛著光澤的服裝引人矚目。一名織工正在一臺木質手工織機前展示傳統技藝。作為“江南四大名綢”之一的濮綢,穿越歷史長河,如今再現昔日光彩。
7月15日上午,記者在濮綢非遺保護與發展研討會上看到的一幕。為更好地傳承和發展濮綢這一非遺項目,
濮綢溯源,他花費10多年復原4臺設備
振興濮綢,藏著一個桐鄉人默默鉆研10多年的傳承故事。研討會上,馮繼延分享了他與濮綢的不解情緣。馮繼延是土生土長的桐鄉人,祖祖輩輩與絲綢打交道,太外祖母創辦了鄭太和染坊,在店鋪中專門設立收購鮮繭和桑蠶絲的柜臺,收購后處理進行織造。他則在大學畢業后進入了全省*大的絲綢公司工作。2010年起,馮繼延開始對濮綢的保護和恢復做大量調研工作,收集記錄濮綢歷史記載和資料32萬字,并于今年年初編制出版了《濮綢溯源》一書。
“經過10多年努力摸索,我已逐步改造和復制了濮綢生產設備4臺,第二批8臺設備正在改造中。目前,每天濮綢產量大概在300多米左右。產量不大,但彌足珍貴。”身為萬錦堂絲綢科技紡織公司董事長的馮繼延,直言要心無旁騖地將濮綢這項工藝發揚光大。
共話發展,專家學者為擦亮濮綢名片獻策
2020年,桐鄉成功入選省級蠶桑絲綢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的創建名單。探究濮綢的保護和發展,有益于蠶桑絲綢文化更好地傳承。對此,浙江理工大學國際絲綢學院教授、博導祝成炎認為,既要讓濮綢傳承人脫穎而出,也要充分發掘濮綢從原材料選擇、繅絲到成品各個環節工藝的特色,還要通過建立專門的工作站點,促成產業化發展。
而在省政府地方志辦公室總編室主任、研究員顏越虎看來,濮綢是濮院乃至桐鄉鮮明的文化符號。濮綢的恢復、保護和發展,是發展地域文化的重要舉措。
圍繞歷史文化的挖掘和研究,
守正創新,桐鄉打出特色文化牌
從宋元時代的一根絲線,到如今的一根紗線,歷經890多年的滄海桑田,傳承與創新是桐鄉永恒不變的發展主旋律。
潘敏芳指出,桐鄉將列出研究課題,充分借鑒和吸納專家學者的意見建議,為下一步工作明確方向和路徑。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作為牽頭單位,要進一步建立機制、組織專班,做好濮綢文化發展的頂層設計。黨委政府將推動非遺的活態展覽展示和學術成果的取得,大力支持非遺項目實現市場化和產業化,為浙江高
促進濮綢織造工藝的孵化、轉化和振興,是濮院發揮時尚小鎮產業特色和優勢的題中之義。“當前,濮院正處于產業、市場、旅游、文化協同發展的疊加機遇期,面對過去與未來的接替、承續和更新,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重新締造濮綢昔日的輝煌,并將這種輝煌繼續傳承發揚,使之成為時尚小鎮的文化標簽與特色符號。”濮院鎮黨委書記蘇偉明表示。
據統計,目前,桐鄉已擁有1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桐鄉蠶桑習俗)、3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含山軋蠶花、高桿船技以及藍印花布印染技藝)、20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嘉興市級以上、省級、***名錄項目在嘉興縣市區中數量居首位。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