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9 來源:互聯網
近年來,受困于國內外棉花高庫存和國內紡織服裝行業的不景氣,棉花行情多在低位徘徊,農戶種植收益不佳,導致我省植棉面積處于萎縮狀態。
面積繼續縮減
宿松縣匯口鎮西湖村楊云山這兩天正忙著營養缽育苗,“我今年只種了10畝棉花,比前年縮減了一倍。”4月18日上午,他一邊收拾著農活,一邊與記者聊著,*多時他曾植棉60多畝,但植棉效益太差,陸續改種了單季稻,這10來畝高崗地水源條件太差,不得已,只能繼續植棉。望江縣是我省傳統棉花產區之一,該縣雷池縣雷池村負責人吳生聯告訴記者,全村耕地面積1.5萬畝,棉花面積*高時約5000—6000畝,現在雖有一定的補貼政策激勵,農戶植棉面積也只有2000多畝。
省發改委成本調查監審局近期抽樣調查發現,我省棉農戶均預計播種面積0.28畝,與上一年度戶均植棉0.31畝相比,減少0.03畝,減幅8.45%。
省農科院棉花所鄭曙峰研究員等專家調查了解到,在2000—2009年期間,我省年均植棉550多萬畝,占到全國棉花面積的的6.3%—7.7%。但從2010年開始,由于糧食等作物機械化水平逐年提高,而棉花生產機械化水平低,勞動力成本急劇上升,植棉效益大大下降,我省植棉面積呈現“跳水”式下滑。在2010—2018年期間,全省年均植棉面積357萬畝,降幅37.7%。以往我省棉區主要分布在淮北地區、沿江地區和江淮丘陵地區。但2018年以后,全省棉花面積的九成以上集中在沿江地區。
比較效益不佳
楊云山很無奈,與同季種植作物相比,農戶植棉可能只比大豆好一點。他舉例說,如果農戶采用“棉花—小麥”種植模式,以棉花單產500斤和市場銷售均價3元/斤,小麥單產600斤和市場銷售均價1.1元/斤計算,扣除各項投入,每年每畝純收入不到300元;如果種植早春飼料玉米,以平均單產1000斤和市場銷售價格0.9元/斤計算,每年每畝純收入也有300元,但勞動強度大幅降低。如果改種水稻和小麥,每年每畝純收入約在400元以上。
據省發改委成本調查監審局岳彩玉分析,棉花播種面積減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來,我省棉花收購市場不暢,價格持續低迷,去年全省
鄭曙峰認為,農戶植棉效益之所以不斷降低,主要是由于常規植棉技術和方式強調精耕細作,工序復雜、生產周期長、機械化水平低,用工多、化肥農藥投入多,難以做到規模化生產,使得棉花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同時,近年來國際市場棉價持續低于國內棉價,國內棉價到了天花板;另外,與新疆棉區相比,安徽等內地主產省棉花價格補貼少且不能按時到位,未能給棉農提供一個穩定的預期。
提高效益有路徑
鄭曙峰提出棉農增收之道,**應用機械化(輕簡化)、綠色化(減肥減藥)、優質化植棉技術,做到“三減二提”(減少用工、減少化肥、化學農藥用量,提高植棉效益、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棉花生產技術的變革。其次,我省棉區研究推廣適合機械化的棉—麥、棉—油(菜用、飼用、油用等)、棉—荷蘭豆、棉—馬鈴薯、棉—大麥(飼用、食用、工業用)、棉花花生(大豆)輪作間作等綠色高效棉田種植制度。省油棉產業技術體系專家團隊要研究和開發棉花多功能利用價值,主要是棉籽的油用、飼用功能以及棉稈的多功能利用。
各級農業主管部門還應引導扶持棉業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建立安徽省本地棉花種植業與紡織業利益共同體(產業聯盟),加強標準化、品牌化生產基地建設,完善產業化組織體系和運行機制,促進棉花生產和經營方式的根本變革,提升產業整體效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