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9 來源:互聯網
7月1日開始,淘寶店店主Lily設置了一個自動答復,“親,因為國內專柜全部撤柜的關系,現在只能日本代購,代購周期10-15天,遇到節假日和清關等問題或有延長,請理解”。
Lily的淘寶店開了五六年,主要從上海各大商場代購日本森系風格的服裝品牌EarthMusic & Ecology,這家品牌創立于152 0173 3840年,曾經是日本國內女裝**品牌,一年賣出256億日元。不過在中國市場堅持了八九年后,疫情成了壓倒駱駝的*后一根稻草。
EarthMusic & Ecology近日宣布,“隨著疫情在全球蔓延,對全球經濟,特別是零售業造成了*大沖擊。現經母公司股東大會慎重討論,決定重組業務,暫時退出中國市場。”同時退出的還有同集團的Samansa Mos2。
疫情加速了快時尚品牌的集體危機。商場門可羅雀,很多品牌不得不選擇“自我了斷“。2020年以來,就有Old Navy、Esprit、Earth Music & Ecology、Samansa Mos2、Superdry等品牌先后敗走中國。
大家日子都不好過。兩年前從快時尚轉行到體育用品零售公司的袁元發現,“*近到公司面試的人,有不少是原本在MUJI工作的員工,他們所在的門店被直接down(關)掉了。”
不止中國,類似敗退、收縮的趨勢是全球性的。比如作為快時尚代表的ZARA,其母公司Inditex集團不久前宣布,未來將關閉1000-1200家實體店,這個數字將占到它門店總數的16%。
快時尚似乎進入集體水逆期
關店潮背后:國際快時尚節節敗退
其實這個鍋不能全讓疫情背,畢竟Old Navy在2019年11月就宣布了要撤店的消息。
作為GAP集團旗下的子品牌,Old Navy進入中國六年時間,一直按照正常節奏開店。一名Old Navy北京門店的店長向AI財經社透露,“關店挺突然的,中國區的老大也是突然收到的通知,那會重慶門店剛剛開業一個多月。”
該店長推斷,關店與不賺錢有關。“Old Navy在中國經常打折,而且折扣很低,三到五折。2019年中,中國團隊意識到這個問題,把折扣調回到七折,但當月門店的銷售很慘,虧損厲害。因為消費者習慣了折扣,都等著打折才買。”
有關定價的兩難他一直想不通,“Old Navy在美國也經常打折,賣得還挺好。”
本土化是國際快時尚在中國發展中的一個靈魂拷問。先后在H&M和ZARA工作過的業內人士陳朝陽認為,國際快時尚品牌的強項是全球供應鏈,但這也帶來了產品上的劣勢,因為是全球戰略,所有產品都一樣,不會給某一個國家特別的政策。
以GAP為例,其定位是年輕人群,但是中國的年輕人正在經歷消費升級,同80后相比,90后、95后在審美上更加追求個性化。“GAP和Old Navy缺點是設計上沒有優勢,主打美國休閑風。但過于休閑,所有的牛仔褲都是直筒,連九分褲都沒有,所有的襯衫,清一色格子。同樣去年退出中國的美國品牌AA,主打的是歐洲沙灘風,以現在的審美看,產品也沒有什么競爭力。”
“現在說被拋棄還早,至少是慢慢淪為二線品牌吧。”在陳朝陽看來,消費升級直接將一波快時尚的“前浪”拍在沙灘上,正如當年H&M和ZARA進入中國時將美特斯邦威和森馬拍在沙灘上。同國際快時尚品牌相比,當下涌現出很多設計師品牌,性價比也高,分流了部分消費群體。
除了本土化的通病外,快時尚的低潮也疊加了各品牌自身的痛點。H&M在2014年之后降幅明顯,一是跟產品有直接關系,品控不穩定,產品設計上也給消費者一種萬年不換款的感覺;二是
相比之下,ZARA做電商更早,產品設計更新較快,讓顧客一進店就能看到新款。但ZARA子品牌的發展態勢仍不理想,“除了Massimo Dutti定位中高端、走精品品牌路線,其他品牌比如Bershka、Stradivarius、Oysho設計均是跟ZARA差不多的風格,定位不夠清晰。”陳朝陽分析。
據其透露,ZARA是在2015年開始嘗試品牌集群的新模式。在跟商業地產的業主進行談判時,ZARA會跟業主談周邊商鋪,想帶其他子品牌進來,這些子品牌主要針對的是25歲以下人群,這個群體可能正在讀書或者剛參加工作,當年穿著時尚的還不多。但隨著群體需求變化,子品牌產品線不再符合中國市場口味,根源還是不夠本土化的頑疾。
日系服裝品牌在國內則一直比較尷尬:在優衣庫之前,日系服裝的存在感并不強,伊都錦Itokin、好儷姿Honeys不敵H&M和ZARA,逐漸從市場淡出,而大眾*為熟悉的MUJI,其實其家居用品類才是銷售大頭兒。
陳朝陽分析,MUJI服裝缺少設計,多是棉麻基本款,雖然
風向交替:運動潮牌搶走風頭
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市場是*具消費潛力、也*多變的地方,但沒人搞的清楚消費者到底喜歡什么。
在過去的幾年里,曾經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進入中國市場的快時尚品牌,一個個悄悄敗退。本土化只是問題之一,畢竟國內的快時尚品牌拉夏貝爾、美特斯邦威過得也不好。
7月1日,拉夏貝爾的股票被戴上了ST的帽子。拉夏貝爾曾被稱為“中國版ZARA”,2017年9月登陸A股,是國內**A+H股上市的服裝企業。在品牌策略上,拉夏貝爾瘋狂開店,并仿效ZARA搞了一堆子品牌,多時接近20個。
但消費者就是不買賬。高峰時期的拉夏貝爾,市值遠超百億;但現在其市值已不足20億元。2019年,在營業收入下降24.66%的同時,拉夏貝爾凈虧損高達21.66億元。這一業績也牽連到**投行高盛。作為其股東之一,高盛一把暴虧2億。
同樣風光不再的還有都市麗人。這個曾由“國民女神”林志玲代言的“中國版維秘”,2020年上半年預計虧損不少于1.2億元,而去年同期為盈利3550萬元。都市麗人的危機苗頭*早出現在2015年,高速擴張和產品定位失敗,導致庫存大量積壓。
當女性消費者在內衣選擇上更加追求實用、舒適和性價比時,優衣庫等品牌紛紛推出無鋼圈實用內衣,而主打快時尚性感的都市麗人依舊固步自封在鋼圈系列產品中,結果便是2018年庫存超過10億元。
2019年都市麗人決定轉型,**步便是換掉代言人林志玲,簽約“國民閨女”關曉彤,在產品上轉向實用、功能和性價比,希望能夠取悅年輕消費者。
在中國消費市場上,服裝可能是競爭*激烈的領域。不僅有線下上百萬家實體門店的此消彼長,還有線上無限空間、無限品牌的混戰。而從消費者端來看,買衣服可能就是一件隨機的事情。
作為資深從業者,陳朝陽認為,對快時尚服裝造成影響的,除了公司自身的產業模式,比如供應鏈周期夠不夠快,還有其他品類的沖擊,比如運動行業。
如果說2008年至2013年是快時尚品牌快速擴張的井噴時期,這段時間正好是運動用品業的低潮期。在2008年以后,運動用品被廣泛提及的兩個痛點是——庫存太高,產品太老。
在痛苦的清庫存過后,國內體育品牌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觸底回升。從上市體育公司財報來看,2012年-2014年,李寧分別虧損19.8億元、3.9億元、7.8億元,2015年扭虧為盈,結束了連續3年的虧損,實現盈利1400萬元,此后一路高歌,2019年凈利潤為14.99億元,同比增長109.6%。安踏的復蘇更早一點,也因此占得先機,坐上了國內體育品牌老大的位置。2019安踏的營收增長了40.8%,達到339.3億。
2015年體育品牌反彈之時,快時尚的風頭過去了,開始進入一個緩慢的下降周期,2018年之后,下降趨勢更明顯。TOPSHOP、NEW LOOK、Forever21相繼退出中國市場。
也正是在2018年,體育品牌的“國潮”概念開始興起。李寧在巴黎時裝周的走秀,無意間開啟了另外一種可能,讓品牌站上“國潮”之巔,同時在定位上更加明確——抓住年輕人。安踏則通過海外并購,推進多品牌戰略,在營銷上也開始挑選年輕人喜歡的可口可樂、衛龍辣條、故宮等,做各種跨界IP合作。
廣告符號學家朱迪斯·威廉姆森說過,人們通過他們所消費的東西而被辨認。年輕人永遠喜歡潮流和時尚,誰做的出來,消費者就用錢投票。
ZARA創始人阿曼西奧·奧特加當年的成功離不開一點啟發:永遠跟著潮流走。他本人會親自站到街頭,觀察女性的穿著打扮和
“一些核心的潮流圈層人覺得安踏這兩年的產品有很大的提升,也是愿意嘗試購買我們的其他產品。”安踏運動生活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陳朝陽觀察,運動戶外品牌對快時尚有直接的影響,如果消費者只是用戶,運動時使用這個產品,這種定位不會影響其平時購買其他品牌衣服;如果是作為消費者,看中運動服裝的高性價比、舒適度、時尚度,肯定會影響快時尚的銷量。“不幸的是,從整個行業來看,后者的占比比前者要高,這就造成很大的沖擊。”
快時尚也許沒做錯了什么,只是潮流的方向變了。比如北京東直門來福士一層入口處的顯眼門面,此前曾是快時尚之王ZARA的領地,如今則換成了lululemon——一個來自加拿大的瑜伽運動服裝品牌,也可以說,一個新崛起的時尚潮牌。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