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9 來源:互聯網
著眼于設計材料的綠色、可持續屬性而并非只講求作品的藝術性,前后歷時8個多月并經過了3場校園宣講,吸引了全國幾十所紡織服裝類大專院校學生參與,300多件設計作品經過激烈比拼——5月30日,“CV可持續紡織創意設計大賽(以下簡稱“本次設計大賽”)”迎來了榮譽時刻。當天的頒獎典禮通過纖維新視界直播平臺舉辦。
本次設計大賽由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主辦,再生纖維素纖維行業綠色發展聯盟(以下簡稱“CV聯盟”)、北京服裝學院共同承辦。大賽旨在弘揚文明、節約、綠色、低碳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引導紡織行業及青年設計
正如中國
北服《停格》脫穎而出獲金獎
本次設計大賽以“未來”為主題,以生態、綠色、
設計大賽自2019年啟動以來,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相關高校和企業聯動,共同進行宣講、招賽并提供創作面料,充分傳播行業可持續發展理念,并激發參賽者的創作熱情。
就讀于各紡織類專業院校的莘莘學子代表著設計界的未來力量,只有讓他們對綠色、可持續理念,以及對具有“來源于自然、回歸自然”突出特點的再生纖維素纖維更加了解,他們在走向未來的設計職業舞臺時,才有可能更好地把綠色、可持續理念不斷融入時尚設計中。為此,大賽啟動以來,舉行了3場校園宣講會:于2019年11月4日走進北京服裝學院;于11月7日~8日分別走進武漢紡織大學和湖北美術學院。
*終,經過8個月賽程,大賽共收到來自海內外企業、工作室、藝術設計院校師生、設計師和設計愛好者等投稿的涉及服裝服飾、鞋帽箱包、家紡產品、創意產品、裝置藝術品等類別的300多件作品。
今年1~4月,大賽組委會先后組織了專家評選和網絡投票活動。經過激烈角逐,*終,大賽從300多份作品中評出金獎1名、銀獎2名、銅獎3名、材料創意獎3名、材料設計獎3名、優秀作品獎10名,以及優秀指導教師獎10名。
其中,北京服裝學院劉格雨的《停格》獲得金獎;魯迅美術學院魏一、楊靖怡、王琰的《巒》和南通大學沈玥、江曉丹、程康寧的《染纈》分獲銀獎;廣州美術學院張涌燁的《霾》、北京服裝學院蘇丹的《絲·羽》、湖北美術學院張正偉的《重生》分獲銅獎;華南農業大學曾嘉的《浮游》、北京服裝學院何紅燁的《歸鄉》、南通大學施彬彬、趙啟言、顧婷婷的《牛》分獲創意獎;湖北美術學院易琳的《滄海遺珠》、蘇州大學龍微微的《喜相逢》、蘇州大學廖麗莎、徐慕華的《重生》分別獲設計獎;湖北美術學院劉溫欣的《叢生》獲得*佳網絡人氣獎(完整名單附后)。
金獎
《停格》(劉格雨)
銀獎
《染纈》(沈玥、江曉丹、程康寧)
《巒》(魏一、楊靜怡、王琰)
銅獎
《霾》(張涌燁)
《絲?羽》(蘇丹)
《重生》(張正偉)
此外,來自武漢紡織大學吳海東、張貝貝的《寄生》等10件作品獲得優秀作品獎;北京服裝學院孫一楠等10位老師獲評“優秀指導教師獎”。
從材料可持續性著手廣受好評
劉格雨是本次大賽的金獎得主。談及自己作品的理念和對參加本次設計大賽的感受,她表示:“《停格》契合了大賽環保、綠色、可持續的主題,靈感來源于枝丫交錯,透過樹枝映襯,用線跡來表達天空色彩的變幻。在材料選擇方面,作品將木皮和紡織纖維兩種在質感等多方面截然不同的材料復合,進行創新應用,賦予作品環保理念,也使兩種材質有了新生命力。木皮本身易斷,可塑性很低,但是通過激光切割的鏤空工藝以及與紡織纖維復合,改變了其密度,也使其色彩更為豐富,從而拓寬了木皮的應用領域,還使兩種材料渾然一體。該設計可應用于空間里的裝飾性壁掛,也可與木框相結合,做成屏風使用,既能滿足分割空間的作用,又能增添裝飾性。”
北京服裝學院教授李喆是劉格雨的指導老師。談及指導作品的過程,他也頗有感觸:“本次設計大賽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時代背景,對紡織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了有效的推動作用。在指導《停格》的創作過程中,我一直強調,要突出材料的環保性,同時要結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追求延展設計。”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多個國家的蔓延,促使人們更加深入地思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來自武漢相關紡織學校的參賽選手自然也更受關注。
北京服裝學院材料設計與工程學院藝術與科技教研室主任、評審專家之一王陽指出:“在今年疫情肆虐的背景下,一件優秀獎作品‘寄生’顯得非常‘硬核’,也十分應景。參賽者通過作品,力圖講述地球、人類與病毒間的關系。”
吳海東便是《寄生》的創作者之一。談及作品的設計理念,他表示:“《寄生》表達的是人們對人類生存于自然界的思考和探索,人們一次次改變自然,但*后發現其實是‘寄生’于自然界。設計靈感來源于一名環保攝影師的航拍作品,照片里位于西班牙的廢棄銅礦蓄水池讓人**眼看上去會覺得震撼,但這屬于一種‘病態美學’。當自然作用于人類身上,會怎樣?這激起了我對服裝的猜想。作品所用的材料包括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評審專家之一賈京生對于本次大賽給予高度評價。
“本次設計大賽的亮點非常多。一是大賽組織者是行業協會、相關院校和企業三方聯手,企業可以提供一些纖維材料和面料,學生根據面料再進行創意。二是大賽的定位是從材料入手,從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理念入手作主題。我參加過全國很多設計類大賽,一般來說,其他大賽多是從藝術角度切入,而本次大賽強調可再生、綠色、可持續發展,這是它的*大亮點。三是由于大賽定位準確,吸引了全國20多所高校廣泛參與,參賽作品也是從實物和材料入手,呈現出多元化狀態,也呈現出很多優秀作品。總體來說,本次設計大賽的創意和設計效果非常好,尤其是非常務實,使創意能夠落地,希望大賽今后有更廣泛的影響力。”賈京生說。
“后疫情”時代需要新驅動力
作品大量使用再生纖維素纖維面料,是本次設計大賽的突出特點。記者了解到,參賽選手所使用的原料和面料,部分來自于CV聯盟成員企業和下游企業。
生產再生纖維素纖維的原料是天然纖維素,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的棉短絨、木片、麻、竹子等都富含天然纖維素,目前,富含天然纖維素的可再生林木是主要原料。再生纖維素纖維具有原材料來源可持續,且不與“糧棉爭地”,對土地的利用率高、環境足跡更少,制成品手感柔軟、如絲如棉,容易染色、織物顏色亮麗、光澤度好等顯著特點。近幾年,由于全球時尚界越來越重視供應鏈的綠色、可持續問題,再生纖維素纖維越來越受到服裝服飾、家居產品的青睞。
作為本次大賽的主辦方之一,CV聯盟自成立以來,就通過行業信息發布平臺、綠色產業鏈共享平臺、可持續發展管理平臺和
時尚力量從來都是生生不息,而在后疫情時代,如何賦予時尚設計更多的可持續內涵,正在成為越來越受關注的大命題。那么,在“后疫情”時代,企業如何繼續推進可持續發展?青年一代如何更深入地踐行可持續的時尚理念?
在頒獎儀式上,CV聯盟副理事長單位——賽得利的傳播可持續發展副總裁孫劍表示,可持續發展本身就是與時俱進、不斷發展的課題,事關所有人。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使紡織業面臨的形勢比較嚴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但危機往往具有兩面性,危險和機遇并存。當前,一方面,環境變化制約著行業發展,另一方面,
談及賽得利接下來的發展思路,孫劍表示,公司要繼續將可持續發展理念納入發展規劃和經營戰略核心,貫穿于整個價值鏈,從產品生命管理周期出發,做到生態影響足跡*小化。同時,注重加強與廣泛利益相關方的溝通與交流,推動可持續發展工作的不斷推進。同時,面對疫情帶來的影響,企業要充分挖掘自身潛力,以扎實的穩產措施,確保員工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為全國經濟復蘇做出自己的貢獻。
“可持續發展不是企業間的競爭,而是更強調企業間的合作與分享。企業共同承擔著全人類發展的命運,因此,可持續發展需要各利益相關方協同合作,朝著共同的目標邁進,才能真正推動變革。接下來,CV聯盟將繼續與各利益相關方攜手合作,開創更可持續的未來。”孫劍說。
CV聯盟理事長單位——唐山三友集團興達化纖有限公司一級專家兼研發中心主任么志高表示,受疫情影響,本次設計大賽的頒獎典禮在線上舉行。這種改變與創新,既體現了設計創意,又讓大家更加深刻地反思人類、病毒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從而在后疫情時代繼續堅定推進可持續發展。
除了工業企業要把可持續發展的種種措施落到實處,給時尚產業注入可持續的新驅動力和新內涵,更需要依靠青年一代設計師去實現、去傳承。正如劉格雨所說:“青年設計師應該更多地承擔起對未來的社會責任,要善于運用自身的設計專長,了解更多具有可持續性的環保材料,運用到紡織品設計中去,從而將綠色、環保、可持續的發展理念傳承下去,給未來紡織品的發展帶來更多可能性。”
而在全行業持續舉辦可持續紡織創意設計大賽的深遠價值,或許正在于此。“面對今年突發的疫情,我們有了更深刻的思考。環保理念以及對環保材料的應用,是我們未來的研究主題和設計工作的首要任務。未來,在對創作人才的培養中,我們也會更加注重對可持續材料的應用,探索更多的發展可能性。”李喆說。
CV可持續紡織創意設計大賽落幕(含獲獎名單)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