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9 來源:互聯網
投梭、拉扣、踩踏板……在威縣土布紡織技藝傳習所里不斷地傳出“哐當、哐當”的富有節奏感和韻律感的織布機聲音。
6月17日,記者來到了位于邢臺市威縣東王目村威縣土布第十代傳人高慶海的土布紡織技藝傳習所。
傳習所里既有年近八十的老人在織布,也有小學生在學織布。
11歲的高嘉應說:“這是我來上的第二節課,昨天下午**次過來學習織布,一來就喜歡上了這里?!?/p>
“真沒有想到孩子會喜歡學習織布,今天不到七點就過來了,連早飯都沒有顧上吃,孩子媽媽叫回家吃飯都不愿意回去?!备邞c海高興地說。
2014年,邢臺市威縣土布紡織技藝被收錄到第四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威縣土布紡織技藝距今已有700年的歷史。我們夫婦是威縣土布紡織技藝第十代傳人,我愛人陳愛國現在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我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我女兒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p>
東王目村大部分人家中都有織布機,不少上了年紀的婦女從小就學習織布,手藝也比較嫻熟?!叭绻馨艳r村留守婦女、弱勞動力及貧困群體組織起來紡織老土布,既能傳承千年手藝,又靠手藝補貼家用,這不正是一舉兩得嘛。”高慶海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沒想到竟然得到了許多人的“響應”。
村里有的人把“吃灰”多年的織布機倒騰出來,高慶海和陳愛國夫婦也沒閑著,到處收購老舊織布機成立了威縣土布紡織技藝傳習所。
高慶海說:“我們村里有152 0173 3840多名村民,百分之八九十的村民都外出打工?,F在我們這里有80臺織布機,來這里織布的婦女**付她們給60元工錢。”
77歲的劉鳳婷老人在這里工作已經十多年了。劉鳳婷老人說,自己平時在家呆著也沒有什么事,來這里織布既能和大家熱鬧熱鬧還能掙到工錢,自己一個月的生活費用就不用兒女們操心了。
2018年高慶海的威縣土布紡織技藝傳習所被省婦聯授予“河北省巧手脫貧示范基地”。
陳愛國說,威縣土布織造工藝*為復雜,從采棉紡線到上機織布,要經軋花、彈花、紡線、打線、漿染……大大小小72道工序,二十幾種色線,經過巧婦的精心設計,可以變幻出兩千余種絢麗多彩的圖案,可謂千變萬化。
“土布別花(織花)技術是威縣土布紡織技藝中繁雜的工藝,是比較特殊的一種織造形式。通過各種色線交織把代表吉祥、喜慶、豐收、富貴及有教育意義的傳統故事和書法字體織成圖案,做成門簾、炕圍子、被面、包袱帶等實用品,使子孫后代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受到啟發教育?!备邞c海說,經過幾百年來不斷的傳承和發展,威縣老土布紡織技藝已經相當成熟,這土布早就不“土”了。
“其實威縣土布紡織技藝正在遭遇傳承難的困局,**說老土布的織造工藝*其復雜,技術、技巧主要靠長輩傳授和互相借鑒學習,又沒有文字書面教材。在學習過程中,必須有*大的耐心,現在很多的年輕人不能堅持?!备邞c海說,還有就是土布紡織工具的不斷缺失,則是威縣老土布紡織工藝面臨的另外一個傳承困局。
為了把這項非遺項目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了解威縣的紡織歷史,了解威縣老土布,高慶海和陳愛國夫婦把自己的老宅改建成展覽館。 “我們還準備在6月24日開展威縣土布紡織技藝培訓班,讓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到威縣老土布紡織工藝中,我希望我們全村人,甚至全縣人都能掌握這么技藝,把威縣土布紡織技藝傳承下去。通過非遺這個“金飯碗”帶動全村人致富?!备邞c海對未來充滿信心。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下一篇《坤泰服裝開工生產忙》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