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8日,由中國商業聯合會、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聯合主辦的2020(第二十八屆)中國市場商品銷售統計結果新聞發布會在北京舉行。中國商業聯合會會長姜明出席發布會并發言,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黨委書記曹立生詳細解讀了2019年中國消費品市場的運行特點及2020年市場發展趨勢。
2019年,我國消費品市場總量穩步擴大,網上實物零售增長貢獻率持續提升,城鄉消費品市場發展更趨平衡,小微企業發展活躍、以餐飲為代表的服務型消費對整個市場的意義更加明顯,化妝品、通訊器材、體育娛樂用品等升級類商品消費實現較快增長。其中服裝行業和家紡行業消費特點分析如下:
服裝
消費提質升級,品牌注重情感價值
01服裝消費價格漲幅持續提升
盡管限上單位服裝消費增速出現放緩,但整個服裝市場的消費品質在不斷升級,服裝消費價格持續溫和上漲,且漲幅連續兩年小幅提升。2019年服裝消費價格累計上漲1.8%,漲幅較2018年提高0.4個百分點,較2017年提高0.5個百分點。和整體居民消費價格漲幅相比,服裝CPI漲幅低于整體CPI漲幅1.1個百分點,但高于核心CPI(扣除食品、能源)漲幅0.2個百分點,表明我國服裝消費的檔次在穩步提升,服裝市場依然朝著消費升級的方向持續發展。
02全國重點大型零售企業服裝零售額下滑
2019年,在整體服裝市場增速放緩、渠道分流壓力加大以及百貨業內在結構調整的綜合影響下,全國重點大型零售企業服裝零售額不及上年同期,累計下降3.3%,增速較2018年放緩4.2個百分點。回望2010年、2011年,重點大型零售企業服裝消費增速曾在20%以上,此后,隨著電商崛起和居民消費行為趨于理性,傳統零售渠道的服裝消費增速很快放緩至個位數。如今,自2016年以后,全國重點大型零售企業服裝消費再次出現負增長,意味著大型零售企業的商業轉型和服裝品牌的變革升級依然任重道遠。
03運動服、童裝、羽絨服市場集中度提升
2019年,盡管重點大型零售企業服裝零售有所下降,但童裝、運動服、羽絨服銷售情況相對較好。其中,在兒童消費占家庭支出比重不斷提高,以及母嬰產業的持續提升的推動下,童裝零售額實現正增長;羽絨服在成為時尚新熱點后,其零售量在2019年也實現正增長;運動服則全民健康意識高漲的大環境下,實現品牌的專業度、時尚度提升,其零售量實現加速增長。
04“雙11”虹吸效應明顯
自2009年11月11日淘寶商城首次舉辦網絡促銷節以來,每年的“雙11”已逐漸成為全民的購物狂歡節、全渠道的促銷活動日、以及品牌的新品發布盛會。網上服裝消費呈現出雙十一的虹吸效應。
05一線城市消費者關注高性價比和高品牌力
和其他城市相比,一線城市服裝市場格局相對穩定,人們購買服裝更加理性,目的性更強。一方面,在購買大眾服裝的時候,消費者更加關注服裝的性價比和品質。因此,高品質、基本款、中低價格的服裝銷售情況較好。另一方面,在追求個性化、多元化的時候,消費者更加關注服裝的品牌力,希望通過服裝品牌來展現個人的品味和生活狀態,因此,高端品牌服裝消費實現較快增長。
06三線及以下城市的網購人群快速增長
伴隨著電商環境不斷優化、網購模式持續創新、物流體系日益完善,三線及以下城市消費者越來越習慣于通過線上平臺購買服裝。
07文化特征鮮明的服裝備受青睞
2019年,文化是消費者心中*堅實的精神圖騰,文化在服裝市場的符號價值體現的****:一是“漢服熱”體現了當代青年對漢文化、國學經典、傳統文化的推崇,反映了商業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挖掘;二是“國貨潮”彰顯了消費者對中國品牌的信心,越來越多的本土服裝品牌正在快速成長為高質量、高品位、高顏值的“國貨之光”;三是“國際秀”,中國服裝品牌更加頻繁地走上世界時尚舞臺,通過推出國際設計師款,以及與全球知名IP跨界融合等方式,向消費者傳遞多元、包容、開放、自信的中華文明。
08消費者更加在意品牌的情感價值
在這個“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的市場,消費者既可以為沒有充分了解的商品欣然下單,也可以對所謂市場權威置之不理,維護、鞏固與消費者的情感是當下每一個服裝品牌都需要認真對待的功課。
09服裝消費將回歸綠色時尚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更加關注企業的社會責任與環境意識,消費者更加重視服裝的健康屬性、環保效益。**,服裝的面料、原材料要做到綠色環保,從源頭保證消費行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處;其次,工藝流程使用綠色循環技術,減少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和碳排放;第三,提供綠色的零售環境,確保流通環節不對消費者的健康造成傷害;*后,傳遞綠色時尚理念,讓消費者懂得綠色消費知識,懂得欣賞綠色時尚之美。
家紡
零售額增速提升明顯
012019年床上用品零售額增速提升明顯
根據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的統計數據,2019年全國重點大型零售企業床上用品零售額同比增長6.2%,扭轉了自2013年以來連續6年負增長的態勢,增速相比上年大幅提高10.4個百分點。
022019年月度零售額增速逐月攀升
從全國重點大型零售企業床上用品類商品零售額月度數據來看,2019年全年月度增速呈現從年初逐步上升的態勢,零售額增速從年初1-2月份的同比下降6.5%穩步升高至12月份的同比增長6.2%。
03床上用品套件和各種被集中度有所提升
2019年全國重點大型零售企業床上用品套件排名前十的品牌市場綜合占有率之和為39.9%,相比上年提升了1.0個百分點;2019年全國重點大型零售企業床上用品各種被前十品牌市場綜合占有率之和為35.5%,相比上年提升了0.1個百分點。
04品質化、多樣化需求釋放消費潛力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消費者對床上用品的消費需求也趨于品質化、多樣化。在產品材質選擇上,更注重產品品質,棉、麻、絲、毛等天然纖維產品更受消費青睞;功能需求方面,消費者不再滿足于基本使用需求,而是開始考量材質是否考究、舒適、環保、是否時尚美觀,與整體搭配是否協調等;在消費風格方面,呈現出豪奢、隱奢、科技、綠色等多種不同消費取向。此外,健康類床上用品將更加受到消費者關注。
05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轉變提升家紡消費頻次
**是消費觀念轉變,以毛巾和枕巾為例,以往毛巾及枕巾是低頻耐用品,但現在消費者都會定期更換以保證自身的健康和衛生;其次,消費者對于生活質量和生活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更青睞于選擇能夠表達其個性審美和實現內心滿足感產品,而不單單只注重產品的耐用性。再者,消費者在購買床品時,也開始更多的考慮家紡產品和其家居家具的色調、風格是否合適。
06床上用品與家居行業一體化發展
我國床上用品與家居行業融合是行業發展趨勢之一。借鑒國外經驗,國外家紡品牌集團一般采用從家紡到家居的一體化經營模式,實現家紡、家裝、家具、裝飾、設計的抱團式發展,往往市場占有率較高。隨著消費升級,消費文化的進步,消費者除了關注產品本身,還將更加關注床上用品與家居的融合。
07與“智能化”聯結更加緊密
當前部分家紡企業已開始探索智能化轉型,“智能制造”技術顛覆了時代也重塑了紡織服裝行業。智能化的產品具有趣味性、時尚性,能夠滿足消費者細分化的消費需求,將提供更好的消費體驗,提升生活品質。
08疫情后,床上用品行業將迎來恢復性增長
面對疫情帶來的沖擊,一些企業積*作為,向數字化、品質化轉型也將帶動消費的增長。此外,國家近期也出臺了減稅降費、租金減免、穩定就業等一系列措施,推動復工和人們生活恢復正常,有助于市場的恢復增長,相信在國內巨大的消費需求下,床上用品市場消費將迎來恢復性增長。
2020年零售業發展趨勢解析
高品質、社區商業、智能化
為主要關鍵詞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零售業發展帶來一定影響,其發展趨勢可總結為五個方面:
01以品質為中心優化商業供給
在高品質消費的大趨勢下,高品質的品牌商品、品牌服務、品牌零售店等仍具有很強的競爭力。零售企業將進一步提升供給水平:倡導優質優價,特別是性價比高的安全食品和殺菌防護用品、嚴格把關進口商品質量、豐富商品品類、改善購物環境、提高服務質量,以此促進我國消費品市場向品牌、品質化方向穩步發展。
02以信息技術為中心滿足新體驗新需求
2020年,零售企業應順勢而為,積*利用物聯網、云計算、5G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創新出更多的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一方面向消費者提供新穎的產品體驗,以功能豐富、種類多樣、設計時尚、綠色智能的新產品,滿足消費者的新需求,刺激和帶動消費的增長;二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盡可能的去塑造、挖掘新的消費場景和模式,以滿足消費者多元化、個性化的消費體驗。
03以智能產品為中心活躍商品零售市場
零售企業將在減稅降費、補貼促銷等擴大費政策的支持下,更加主動地優化產品供給結構,根據消費觀念、社會進步以及技術迭代等的發展趨勢,增加可穿戴體溫檢測設備、消毒殺菌家電、健康汽車等智能、健康、綠色、安全的商品供給,形成一批新的熱點商品。
04以服務性業態為中心帶動客流增長
在實物商品市場增長幅度趨緩、居民服務性消費比重持續上升的大趨勢下,零售業將與餐飲、旅游、體育、文化、娛樂、健康、養老等產業融合,推動實體零售場景與服務業態形成優勢互補,有效帶動客流增長,在滿足服務性消費需求的同時促進相關商品的銷售。
此外,服務業以中小企業居多,傳統零售企業以大型零售企業居多,兩者融合有利于大型零售企業平臺帶動中小服務企業發展,促進中小企業的就業和收入增長。零售業還將通過積*舉辦多種形式的服務性活動,比如與文化、體育、旅游、公益等結合的活動,促進相關商品銷售,增加服務性收入。
05以社區商業為中心提高居民幸福感
2020年,以提供日常生活用品和切近生活服務為主的社區生鮮超市、社區菜店、便利店等社區商業表現出獨有的競爭力,正在逐漸成為拉動消費的亮點。未來,社區商業也將轉變千店一面的經營方式,根據社區的人口結構、社區消費者年齡以及他們的需求特點靈活地調整商品結構,充分地將文化元素、人文情懷、服務項目融入社區商業,為社區居民帶來個性化、差異化的消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