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9 來源:互聯網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縣茶桑工作站緊扣“為民辦實事”主題,結合今年雨水少、桑樹長勢不佳、養蠶數量減少的實際,不斷挖掘蠶桑產業新的增收點,“公司+合作社+基地+蠶農”的蠶桑經濟增長鏈悄然打開,152 0173 3840多噸蠶沙的集中收購為祥云蠶農增加收入60多萬元。
“蠶沙作為桑蠶的糞便,常被人們作廢棄物丟掉,不僅污染了環境,而且浪費了資源。”祥云縣靈杰芝養殖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合武介紹,以蠶沙為原料提取的葉綠素、葉黃素、類胡蘿卜素、植物醇、黃酮類化合物等,可廣泛應用于食品、飲料、化妝品、醫藥等領域,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
劉合武從養蠶戶一步步變成集技術指導、收購、烘干、銷售于一體的合作社負責人,深知養蠶的艱辛。在祥云縣茶桑工作站的指導和幫助下,劉合武以“公司+合作社+訂單銷售”的方式,打開了一條“蠶沙+桑條+桑葉”的全新蠶桑增收產業鏈。
這幾天,坐落于祥云縣劉廠鎮劉廠村的靈杰芝養殖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車水馬龍,門庭若市。剛以高價賣完夏繭的蠶農,拉著大車小車的蠶沙涌往合作社。
“連蠶屎都可以賣錢,真呢想不到!”來自劉廠鎮松梅四組的蠶農楊福祥拉著滿滿一拖拉機蠶沙過了稱,接過寫著1918公斤的單子,想到幾百塊錢馬上就要熱乎乎地裝進腰包,開心得不能自已。
“我原以為只有劉廠鎮的人會拉過來賣,*多收到六七百公斤。”讓劉合武意想不到的是,云南驛鎮、下莊鎮,甚至距離劉廠鎮30多公里的祥城鎮蠶農們都把蠶沙拉過來賣。
劉廠村八組養蠶大戶李朝志說:“本來蠶沙直接回田也是很好的有機肥料,但是養蠶期間為了避免病蟲二次傳播,蠶沙回田必須腐熟后深埋,一旦養起蠶來,家家都忙得很,工都請不著,哪有時間去挖溝埋蠶沙。而且,現在是雨季,蠶沙堆著還沒等腐熟,幾場雨下來,早都沖到不知哪里去了,所以賣了蠶沙買肥料,既方便,又省工,還可以改善環境衛生,減少了病蟲的傳播。”
正是因為這樣,到7月26日為止,合作社已收購并銷往廣西蠶沙152 0173 3840多噸,按0.4元一公斤收購,為全縣蠶農增加收入60多萬元,比預想中翻了一個倍。劉合武自豪地說:“到下一季秋蠶的時候,預計能夠收到3000多噸,為老百姓增加收入100多萬元。”
據了解,在明確了旱災損失產業鏈補的目標后,祥云縣茶桑工作站把黨史學習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黨員干部帶頭深入挖掘蠶桑增收潛能,以“外地公司+內地合作社+基地+蠶農”的方式,開啟了內置資源,外接技術設備的蠶桑深加工增長鏈,形成桑葉、桑皮、桑切片、蠶沙綜合利用的良好局面,打開了一條變廢為寶的增收渠道。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