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9 來源:互聯網
11月初的四川省寧南縣,天氣逐漸轉涼。小雨過后的陽光灑在綠油油的桑葉上,微風吹拂,松新鎮碧窩村的萬畝桑園猶如綠色的海洋。很遠就看見不少身影在桑樹間忙碌著,碧窩村養蠶大戶王作海和工人們一邊有條不紊地把剛采摘的桑葉堆上車,一邊說:“每天至少要拉2萬斤桑葉才夠。今年養了260張,明年打算突破300張。”
寧南縣由于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被蠶桑專家譽為“發展蠶桑產業不可多得的一塊寶地”。位于黑水河畔的碧窩村,是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也是省級文明村,連續多年獲得全縣蠶繭總產**、人均產繭**等稱號。全村可謂“戶無余土桑滿莊,遍野金葉無窮碧”,村名“碧窩”便因此而來。
沿著G248國道,進入碧窩村地界,一眼就能望見一片桑田綠海,“碧窩蠶桑現代農業園區”幾個醒目的大字映入眼簾。上世紀70年代以來,歷屆縣委、縣政府都致力于將蠶桑產業發展成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大產業。為推動蠶桑產業轉型,**全縣桑蠶繭絲產業集約化、規模化、系統化、多元化發展,寧南縣創建了碧窩萬畝蠶桑產業園區。園區規劃建設面積5.8萬畝,核心區建設高標準桑園1萬畝,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現代產業模式,通過5戶龍頭企業帶動農戶共產共建。2020年,園區產值達到1.64億元,戶均增收152 0173 3840元。
有30多年栽桑養蠶經驗的王作海,是園區蠶桑家庭農場主。他目前承包280畝桑園,年養蠶260張,產繭上萬公斤,純收入接近40萬元。王作海指著自己那棟三層樓房,信心十足地說:“我兒子兒媳正在學習烹飪,接著要把餐飲和民宿也做起來。我對現在的收入很滿意了,希望子女也能借助這股東風好好發展。”
“全國勞動模范”張連云,曾經也是碧窩村的養蠶大戶。今年5月初,趁著寧南縣“三縣一城”建設契機,張連云在園區開設了君宜農莊農家樂。雖然受疫情影響,游客有所減少,但君宜農莊的生意依然不錯。“我們把之前的兩棟蠶房改建成了民宿和餐館,生意不錯,一個月毛收入有七八萬元。”張連云的兒媳靦腆地笑著。
通過規模化養蠶,以王作海、張連云等為代表的致富帶頭人奔上了小康之路,帶動全村的產業發展,激發了廣大群眾投身蠶桑生產的信心與決心。2019年,全村703戶村民養蠶13903張、產繭12618擔,養蠶總收入2900余萬元。
作為蠶桑產業五星級現代農業園區和國家3A級旅游景區,碧窩萬畝蠶桑產業園區不僅包含蠶桑高標準種植基地、桑城廣場,還建設有主題博覽館、文化長廊、研學基地、
當前,碧窩村正在積*建設“碧窩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基地”,努力把文旅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結合起來、與生態環境保護結合起來。同時,試點建設果桑基地,形成觀光旅游點或果桑采摘體驗園,打造“碧海桑田”旅游項目,以碧窩蠶桑園區建設為**,將碧窩園區培育為***園區,不斷推動寧南鄉村振興發展。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