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9 來源:互聯網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地處太湖流域南岸,自古以來便是“魚米之鄉,
01
一根蠶絲,一脈相承
吳江自古以來就是天然的種桑養蠶寶地。早在盛唐時,吳江已“無地不桑”,明清時期更是形成了“水鄉成一市,羅綺走中原”的盛景。
尤其是吳江區震澤鎮。這里家家戶戶種桑養蠶,蠶絲織造技藝代代相傳。老蠶農們至今仍記得,過去1畝桑田的豐厚收益抵得過10畝稻田,震澤人也因此對桑田和蠶絲充滿了感情。
“絲綢對我們而言是歷史記憶,更是一種情結。”震澤鎮蠶絲同業公會會長、蘇州輯里絲綢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文超生長在震澤,家族在上世紀初就做起蠶絲生意。為了傳承家族的手藝,2002年,朱文超大學畢業后在家鄉籌建起自己的公司。相比祖輩專注于原材料,朱文超更看重產品的創新,相繼開發了蠶絲被、床上用品、服裝、絲綢刺繡工藝品等多個品類,還在技術上克服了蠶絲板結、移位、收縮等。如今,輯里絲綢已成為“江蘇省**商標”,產品遠銷日本、韓國、加拿大等國家。
在過去幾十年間,行業經歷過低迷時期,但有無數像朱文超一樣的從業者不斷投入絲綢紡織業,為行業恢復昔日的繁盛之景而努力。目前,僅震澤鎮就集聚了近200家絲綢企業,打造了養蠶、抽絲、生產、經營、服務的產業鏈,形成了一個年產值超15億元,年增長率近30%的
而在整個吳江區,中國東方絲綢市場交易額連續7年超千億元,吳江的絲織品
02
一絲興三業,三產繞一絲
絲綢紡織的工藝特性決定了其不能完全機械化,須有一批技能熟練的工人參與,才能順利實現絲織品生產。因此,在吳江,絲綢紡織業不只是傳統優勢產業和重要支柱產業,更是人人能參與、紅利可共享的“富民產業”。
“致富路上,大家一個都不會落下!”朱文超說,目前公司的拉綿女工幾乎都是當地五六十歲的阿姨,“她們之前空閑在家,現在憑借著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手藝,有了額外收入,還能調劑生活,何樂而不為?”
在吳江,受益的不止絲綢紡織業從業者。“如果把絲綢產業比作一棵樹,品牌是果實,產品是樹葉,種桑養蠶就是樹根。”為筑牢留住絲綢的“根”,“太湖雪”品牌創始人胡毓芳在2016年創建了太湖雪蠶桑文化園,通過2000畝桑園、2000畝果園、2000畝稻園來展現江南的魚米之鄉和絲綢之府特色。依靠“互聯網+文、商、旅、農”模式,胡毓芳帶領農民規模化、現代化養蠶,土地流轉讓農民有了更多收益,“蠶寶寶”成了人們眼中的“金疙瘩”。
令人難以想象的是,吳江的絲綢紡織業還帶動了兩千公里外的云南曲靖的產業發展和群眾致富。位于吳江區盛澤鎮的江蘇華佳集團,自2017年響應“東桑西移”號召以來,先后到廣西、云南等西南連片貧困地區建立了桑蠶種養基地和加工基地。
03
絲綢帶來詩情生活
從“專注一根絲”,到“做精一根絲”,再到“做美一根絲”,如今,吳江的絲綢不僅帶來了經濟社會飛速發展,更給人們帶來了富足而有詩意的生活。
吳江有絲綢文化遺產14處,走出過費達生等絲綢文化名人,絲綢文化產品眾多。據吳江區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吳江將打造絲綢文化傳承和發展標桿作為吳江特色八大標桿之一,打通絲綢之脈、厚植絲綢之根、弘揚絲綢之魄。
依托豐富的絲綢產業和人文資源,吳江旗袍小鎮、震澤絲綢文化風情小鎮、吳江絲綢文化創意產業園等一系列新地標拔地而起,“蠶花節”等傳統文化節日回歸,“蠶絲文化進校園”等活動火熱開展,絲綢文化正以生動鮮活的形式不斷傳遞,為吳江的產業升級注入新活力,給百姓的文化生活帶來獲得感。
就在不久前,吳江區品牌文化活動第七屆吳江太湖文化節暨2020絲綢文化旅游節如約而至,盛澤小滿節、震澤蠶花節等36項主題活動相繼開展。華麗的絲綢,詩意的鄉愁,是吳江人書寫的美好生活和詩情生活。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