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環保政策以及用工成本增加等因素影響,近年來紡織企業“北遷”成為趨勢,蘇州、紹興、海寧等傳統紡織重鎮也處于轉型升級之中,逐步淘汰落后產能,這也便導致了大量紡織企業的外遷。我國的中西部地區是國內承接紡織企業轉移的主陣地,但是其實江蘇的蘇北地區因其優異的地理位置以及完善的配套、便捷的交通也備受“北遷”紡織企業青睞。
近來,頻頻出現遷移到蘇北的大型紡織項目。
8月6日上午,徐州天虹高端紡織面料研發生產項目簽約儀式在睢寧舉行。
徐州天虹高端紡織面料研發生產項目總投資約105億元,建設各類高標準廠房120萬平方米,配套附屬及功能設施30萬平方米,新上30萬錠棉紡生產線、50條針織染生產線、25條梭織染生產線、30條散纖維染色生產線,購置1萬臺織布機、200臺渦流紡織機。項目預計于2025年竣工達產,預計可實現銷售收入152 0173 3840億元,利稅9億元。
近年來,徐州把紡織工業作為做大做強新材料產業的重中之重,作為全市24條特色產業鏈之一聚力打造,構建了以“鏈長制”為核心的工作推進體系,形成了以棉紡織、印染、化纖、服裝等九大產品門類的主導產業集群和產業區域塊狀經濟。
包括恒天、恒力、桐昆、新鳳鳴等眾多紡織巨頭落子蘇北并非運氣,而是實力的體現。相較于中西部地區,蘇北地理區位更為優異,使得紡織企業可以減少物流成本。并且蘇北擁有更便捷的交通、更完善的配套設施,相較蘇州紹興、海寧等傳統紡織重鎮用工成本和生產成本更為低廉。另一方面,近年來,蘇北很多地區出臺優惠政策用以招商引資,吸引企業入駐,給予“北遷”的紡織企業更多的支持,這也使得大家愿意進軍蘇北。
原本默默無聞的蘇北紡織產業,幾乎就在“一夜之間”迅速崛起,巨大的紡織集群市場初現規模。目前,受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和生態環境約束,東南沿海地區紡織服裝產業向中西部梯度轉移步伐加快,許多紡織企業都在進行內陸地區的產能擴張。
據各集群地區資料統計,2020年上半年,盛澤、秀洲、龍湖、泗陽、平望、七都、柯橋、大豐小海八地化纖長絲織物產量累計為106.68億米,同比減少13.17%,降幅較一季度收窄9.45個百分點。就行業整體情況看,如今蘇北重要紡織集群泗陽表現突出,尤其是二季度逆勢增長,上半年產量同比增長近20%。從數據上看,蘇北紡織大有崛起之勢。
但凡事具有兩面性,蘇北紡織崛起之時,也是對市場風險激增的一種考驗!近日據悉,由于坯布庫存高企,生產虧損,新訂單稀少,蘇北地區噴水織造近期停機增多,部分上千臺機器規模的家紡面料企業停產或者大幅度減產。
去年以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印度多家大型出口型紡織企業無法保證正常交貨,本來在印度生產的訂單轉移到我國生產,其中毛巾、床單等產品訂單量較大,導致了去年以來家紡市場的需求井噴。而早前記者在調查走訪中發現,一些紡織類民營企業對海外訂單的回流躍躍欲試,更有部分企業開始新增設備、擴大產能。一家紡織企業當時就對記者表示,公司9月份一口氣新增了20臺圓機針織機,之前是有30臺,現在一共有50臺機器。精包裝打包工人今年也至少增加了1.5倍,有時候還會雇一些臨時工。
但由于疫情襲來尋找替代的訂單,注定不會長久。7月份以來,回流訂單減緩的趨勢顯現。專家指出,“這些年中國向外轉移訂單,只是去年情況比較特殊,很多中國工廠*早復工復產,在很多國家還處于疫情比較嚴重的情況下,影響了他們的紡織品出口,客戶等不及了,就跑到中國來買紡織品。現在那些國家生產能力恢復了,客戶就跑回去了?!?/p>
國內大型紡織品服裝企業對訂單回流的暫時性也“心知肚明”,健盛集團在半年報第三節“ 管理層討論與分析”指出,“向要素成本更低、關稅爭端擾動更少的東南亞國家轉移中低端產能仍是大勢所趨?!睂τ谄髽I而言,產能擴張以后可能帶來生產成本的提升,海外回流的訂單未有延續性,企業*終埋下了產能過剩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