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年前,中央紅軍從江西于都集結出發,開啟了長征之路。而今,這一紅色故土瞄準紡織服裝產業正在孕育一場“產業長征”,力爭培育產值在“十四五”期間突破千億元。
明確發展目標后,于都加強規劃、建強平臺、招大引強、培育品牌,推動紡織服裝產業實現快速發展,先后獲評全國紡織產業轉移示范園區、中國品牌服裝制造名城,并于2020年被商務部認定為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
兩端延伸做強產業集群
深圳贏家服飾集團、廣州匯美集團(脈動)、廈門寶姿國際、深圳華絲服裝、浙江華鼎集團、上海日播時尚集團……近年來,于都舉全縣之力將紡織服裝產業作為首位產業來抓,內建平臺、外招項目,引進了一批龍頭企業,并積*扶持本土品牌建設,品牌集聚逐漸成勢。
產業生態的構建能有效釋放發展活力。圍繞紡織服裝產業發展需要,“我們搭建了智造基地、設計中心、展銷中心、省級服裝檢測中心、服裝學校、總部大樓、人才公寓、水洗產業園,面輔料市場、物流中心兩大平臺建設也在加快推進。”于都縣委常委黃學森介紹,其中,于都工業園已建成標準廠房218萬平方米,為產業集群發展騰足空間,投入使用的服裝學校也在為產業發展培養更多儲備力量。
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于都不斷向兩端延伸產業鏈條,補齊研發、設計、新經濟銷售業態、產業鏈配套等缺失環節,全面提升產業集群化水平,提升價值鏈。截至目前,于都擁有各類紡織服裝企業逾300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07家,2020年全行業產值達525億元,今年有望實現產值600億元。
行業外貿發展也在提速。近年來,于都外貿企業不斷增加,進出口總額穩步增長,紡織服裝出口穩步提升,行業出口規模已由2017年的5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近10億元。
政策保障做優發展環境
好的項目引進來,更要留下來,發展好。在清晰的產業規劃之下,于都強政策、重服務,不斷做優營商環境。
《于都縣扶持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發展若干政策(2017-2020年)》《于都縣扶持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發展若干政策(2020-2024年)》《關于全力推進人力資源向于都工業園區集聚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相繼出臺,著力突破產業要素供給瓶頸,推動人才、科技、創新等優惠政策向紡織服裝產業傾斜,從企業入駐、技改創新、人力資源、金融支持、公共平臺、轉型升級、品牌建設等方面給予全方位扶持,切實保障企業的融資、用工、用地、人才等需求。
在創優服務環境方面,于都設立了企業服務中心,大力推行“一個窗口受理、一站式辦理、一對一服務”,讓企業辦事“*多跑一次”、問題訴求“一次辦結”。同時,在縣工業園區探索設立政務服務站點和窗口,整合下放規劃建設等審批職能,將政務服務的陣地前移,實現“園區事項園內辦結”。
為強化“龍頭”保障,于都對新簽約的大項目、總部經濟項目、行業龍頭企業項目、IPO項目等實行“一事一議”“一企一策”,促進紡織服裝產業“彎道超車”、跨越發展。
“我們都是助企服務的‘店小二’。”黃學森告訴記者,于都全面落實重點紡織服裝企業掛點縣領導、責任部門及聯絡員制度,專門組建了“店小二”服務隊,借助“店小二”服務微信工作群,在項目落地前期服務有專人跟進、項目落地各項審批報建后有專人代辦、遇到困難和問題有專人督促解決,實現點對點服務。
基地建設做好提質升級
要提升產業競爭力,必須在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上做文章。于都按照全產業鏈發展理念,大力發展定制、網紅、柔性制造等各種業態,以智能制造為焦點,引進伊妮斯服飾有限公司服裝智能制造等項目,建設“云平臺+設計師”的設計中心,推動產業變革升級。
“建設好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是進一步提升我縣紡織服裝首位產業在技術、標準、品牌、質量、服務等領域競爭新優勢的有效途徑,也是穩定和暢通服裝產業鏈、供應鏈,推進我縣外貿創新發展的重要舉措。”黃學森表示,于都將以牛仔產業城和于都綜合(跨境)電商產業集聚區項目為依托,做強產業承接平臺。
其中,牛仔產業城項目預計用3年時間打造300億元的服裝出口集群。于都已與深圳文達科技集團簽訂了投資額達30億元的綜合(跨境)電商產業集聚區項目合同,以“產業園+跨境電商+企業總部”的開發模式,計劃在項目建成后引入孵化500家以上的企業、5個以上的跨境平臺,并積*推動海外倉合作。同時,圍繞跨境電商、電子商務外包服務、國際貿易、物流倉儲、進出口稅務報關等全產業鏈服務,有力推動于都紡織服裝走好出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