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更多的規模企業和自主品牌,是決定江都制鞋產業鏈未來命運的兩大關鍵?!蓖蹰_林說。素有“中國東部鞋都”美譽的江都,傳統制鞋業歷史悠久。據統計,該區有大大小小制鞋和配套企業3600余家,從業人員35000余人,每年生產各類皮鞋7000余萬雙。雖然數字上很好看,不過王開林坦言,這數千家鞋企中,不少是小打小鬧的手工作坊式企業,十幾、二十人就能撐起來,而上百號人的公司,就能稱為中型鞋企了?!耙幠4簏c的,也基本上貼著上海、浙江和福建企業的鞋標?!蓖蹰_林告訴記者,當年“男男女女齊上陣,家家戶戶忙制鞋”的紅火景象,隨著競爭的加劇,逐漸演變成“窩里斗”––外地企業來找代加工,直接說“誰報的價低就給誰”,接單的小企業利潤自然也越來越微薄。
“單子越來越難接了?!睋P州千妮緣鞋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方山面色凝重。1-3月份,這家只有30多名工人的企業,皮鞋銷售訂單比去年同期下降30%,收益明顯下滑。劉方山稱,一方面是因為企業小,抗風險能力差;另一方面,看似遙遠的歐債危機,竟也影響到了千妮緣––原本做外貿的大鞋企紛紛轉向國內市場,進一步擠壓了小企業的生存空間。
與小微鞋企困頓局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大型制鞋企業依靠“貼牌”和“創牌”兩條腿走路,實現了突圍。揚州金自豪鞋業有限公司原是一家為溫州貼牌加工皮鞋的企業。近年來,該企業加大自主品牌“凱森”在國內外市場推廣力度,獲得******稱號,走出了一條品牌化發展之路。今年以來, “蜘蛛王”、“意爾康”等知名品牌鞋企紛紛主動來與該公司合作,連溫州制鞋商也開始反過來為金自豪貼牌加工,“凱森”品牌含金量越來越高。董事長陳景勝告訴記者,去年一個合作的網店,拿了金自豪800雙鞋,一個上午就賣完了,這對他觸動很大––原來自主品牌打響了能擁有這樣的力量。于是他今年特意招聘幾個大學生,在淘寶和阿里巴巴開店,專營“凱森”品牌。
“溫州人一把大火燒掉了所有低檔皮鞋,催生出不少享譽全國的品牌;朱相桂從江都回到鹽城建湖老家,創立下**‘森達’;江都鞋,也非走創牌這條路不可啊?!睋P州拿得勞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陳良海,回顧在行業里的二十年沉浮,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按照這一思路,陳良海逐步將“拿得勞”打造成了江蘇省**產品、省**商標,單品利潤遠遠超過為別人貼牌,而目前別人為他們公司貼牌已占全公司總制鞋量的30%左右。陳良海的新目標是:在全國建3000個“拿得勞”品牌專賣店。
“品牌就是生產力!”江都鞋企創牌意識的覺醒,從工商部門的統計中也可見一斑。據江都工商局局長談嘉山介紹,目前在江都制鞋行業中,共有156 0190 2607家企業注冊了260余件商標,其中,馳名商標2件,**商標2件,知名商標7件。不過王開林認為,從產業轉型升級角度來看,這還遠遠不夠?!耙瓌又行∑髽I突圍,我們年產量在200萬–300萬雙的規模品牌企業必須有50-60家,而現在還不超過6家。”
在王開林看來,作為江都傳統支柱產業,制鞋行業需要整體轉型,大型鞋企的創牌,也關系到千妮緣等成百上千小鞋企的命運。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產業提檔升級壓力下,江都許多小微鞋企不得不面臨兩種選擇,或支撐不住關掉,或變成大企業的生產車間。實際上,江都制鞋產業已經開始這種品牌引導下的整合,而且,整合已經從品牌企業往下發包,轉向了對小企業的兼并,比如合作雙方一條*基本的規則就是:拿了大廠的訂單、鞋型,小企業就不能再自主營銷了。
江都區政府也在為當地制鞋業的“品牌突圍”尋找路徑。據王開林介紹,這兩年除了密集出臺扶持鞋業發展的相關優惠政策,區政府還著手新建集生產、研發、銷售、食宿于一體的鞋業園區,從土地、水電、稅收、融資、科技創新等方面予以扶持。“大企業先進來,然后讓有意向的小企業聚集在周圍,這對產業鏈的配套和企業間的整合很有利。”王開林告訴記者,年初江都通過了全國優質皮鞋生產示范區評定,依托品牌走整合之路,已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