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世界,我們*后落腳周口。”在27日舉行的2011年周口市承接制鞋產業轉移合作交流洽談會上,臺灣區制鞋同業公會原理事長林昭杰說,5年前,臺灣鞋業開始尋找新的產業轉移地點,終于在去年落腳周口。他希望周口鞋業能像意大利那樣,一雙鞋子做了百年,如今依然行銷世界。
路徑
從臺灣到東莞再到周口
8月27日上午,2011年周口市承接制鞋產業轉移合作交流洽談會在鄭州舉行。把臺灣鞋業引入河南的林昭杰,講述了臺灣鞋業從臺灣到東莞再到周口的故事。
世界鞋業發展史上,臺灣鞋企舉足輕重——它們掌握了世界80%以上品牌鞋的生產和貿易。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們經營了20年的臺灣制鞋業環境發生變化。”林昭杰說,“當時我們看中了廣東東莞的發展環境,眾多臺商把制鞋產業的重心轉移到以東莞為代表的祖國大陸。”
眾多臺資企業的進駐,使得東莞逐步成長為享譽世界的“國際鞋都”。
“20年后,東莞也面臨著和臺灣同樣的問題。”林昭杰說,“人民幣升值,土地費用升高,缺工問題也日益凸顯。”
5年前,臺灣鞋業開始尋找新的產業轉移地點。林昭杰幾乎走遍了世界,也走遍了祖國大陸除廣東以外的幾乎所有省份,*后選中了河南周口。
觀點
鞋業的永續發展離不開農村
林昭杰想尋找的地方需要具備這樣的特點——有豐富勞動力;平原;交通便利;同意先做外銷,慢慢轉內銷。
當林昭杰花30天時間考察完周口的每一個縣后,發現這里完全符合他的條件。
林昭杰對扶溝和西華的鞋業發展現狀尤為贊賞。他說,鞋廠在縣城,同時在農村設立加工點,農民可以在家里加工半成品,之后再送回工廠。農民不出家門,一邊種田一邊做工,每人每月都能賺1000多元。
“東莞發展成‘制鞋王國’,用的都是外出打工人員,其中河南人占了1/3。”林昭杰說,河南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在承接產業轉移方面很有優勢。比如,僅周口就有400萬富余勞動力。
“鞋業的永續發展,離不開農村。”林昭杰說,大陸沿海一帶已經變成非常發達的都市,已經容納不了這些傳統產業。
目標
河南鞋業應瞄準意大利
臺資鞋企北上中原,讓周口制鞋業迎來*好的發展機遇。
周口市市長徐光說,目前已落地制鞋企業19家,現有產能1200萬雙,安排就業人員3萬人,初步形成了以扶溝寶昌鞋業、西華凱鴻鞋業、商水強鴻鞋業、鹿邑祥龍鞋業為龍頭的制鞋產業集群。今年上半年,全市鞋類產品出口414萬雙,出口額4261萬美元,出口量和出口額均超過去年全年,出口量占全省的45.8%,出口額占全省的58.9%。
“意大利的制鞋歷史已經超過百年,如今生產的鞋子依然行銷全世界,我們要以意大利為目標。”林昭杰說,意大利的鞋業,有創意,有制造,有*新科技。在臺灣,現在已經不說制鞋行業,而是說科技制鞋業。
“河南在沿海打工的人很多,如果他們能夠回到家門口工作,那么他們20年的工作經驗會助力河南鞋業發展,河南鞋業超過意大利應該用不了30年。”林昭杰對周口乃至河南的鞋業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