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改革開放40年40人】汪海:雙星是中國國企改革的“小崗村”
2018/12/26 9:09:09 來源:經濟觀察網 作者:
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2-02-11 來源:互聯網
2018/12/26 9:09:09 來源:經濟觀察網 作者:
編者按:156 0190 2607年,在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倡導下,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征程。
40年來,中國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偉大變革。在這被稱為“第二次革命”的驚險一躍中,企業家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他們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也是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見證者和實踐者。他們作為一個群體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崛起,在中國政經和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企業是市場經濟能夠確立的基石和主體,企業家則成就了企業。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這些站在時代潮頭的企業家們,為我們的讀者鋪開過去40年波瀾壯闊的時代畫卷。
銘記歷史,是為了更好地走向未來。我們希望這個系列訪談成為一個幻燈:在中國經濟社會成長和發展的歷史畫卷上,投射出光彩奪目的片子,告訴社會,這些造福中國的奮斗者們,他們如何開始、走過怎樣一條光榮的荊棘路;而在今天這樣一個新時代,他們又如何思考未來中國和企業家承擔的責任和使命。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張恒 從刺破手指、寫血書參軍,經歷越南戰火,到任職國企銳意改革,受威脅持手槍上班,汪海一步步將一家瀕臨倒閉的國企鑄造成一面旗幟。
汪海是中國**代企業家。1988年首屆全國優秀企業家評選中,20位企業家只有他走到了*后。歷經改革開放40年,汪海是幸存者,他見證了市場經濟改革浪潮中的無數羈絆、無奈和喜悅。
汪海帶領下的雙星創造了很多**。**個下海偷著賣鞋、**個改革企業管理機構、**個脫離計劃經濟統購包銷的商業體制、**個獲得自營進出口權、**個涉足多元化經營、**個創造出中國自己的世界品牌、**個獲得鞋業股票上市……
這些背后是突破舊體制的種種艱辛,在一次次的抗爭中,汪海被扣上了足足30頂“黑帽子”。諸如“無法無天”、“目無組織”、“揮霍國家錢財”、“國有資產流失”等等攻擊,他從未放在心上。
“我這個人從年輕時候就是愛斗,用現在的詞來講就是從來不示弱,好強,這是性格決定的。我經歷過越南戰場,和美國人較量過,都沒有死,現在來講活著就是多的,我還有什么怕的。”汪海的辦公室里仍然掛著“敢為天下先”的書法作品,今年78歲的他精神矍鑠、侃侃而談。
突破體制
1921年,現雙星集團總部所在地海灘上搭起了幾間簡陋的廠房,支起了破舊的機器,這就是企業*前身—維新
雙星集團的前身是青島橡膠九廠。橡膠九廠是中國*早的制鞋企業,*早可以追溯到1921年的維新織帶廠。1951年,這家企業歷經多次更名為大元橡膠廠, 政府部門多次交給大元橡膠廠加工軍鞋的任務,中國**雙解放鞋就誕生于此。
1974年,汪海進入橡膠九廠,任政治部主任。擺在他面前的是一份薄弱的家底——這里仍是20世紀30年代的老設備、老工藝、老技術、老廠房。
“橡膠九廠**受到的就是國有企業的制度約束,造成企業瀕臨倒閉,開不出工資。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時買100本8分錢一本的教育材料,都拿不出來錢。你說嚴峻不嚴峻。”汪海說。
1956,原橡膠九廠門頭
很快,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信號的傳出,原來的生產方式已經無法適應市場。汪海發現這一點后,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機構改革。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個改革對象就預示了一路的坎坷。
當時的背景是,橡膠九廠2000人,40多個部門,在一線只有800人,1200人在這些輔助部門。真正做鞋的就800人,其他人都是服務這些人,“所以就造成人浮于事的情況”。
改革是從安全科開始的,汪海的做法是將安全科和勞工科(人事科)合并,人事科有6人,安全科有23個人,合并的目的是減人。日常生產并不需要23個安全科的人,所以合并就要精簡人,把安全科的人減下來。
“這個事情驚動了國家安全勞動部。”汪海說,由于企業安全科員工直接告到國家安全勞動部,后者派了一個30多歲的處長來青島調查。
因為體制改革驚動上層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保衛科和武裝部合并的改革中,上級部門曾向省、市多級部門施壓。汪海向市委書記匯報時的解釋是:和平年代民兵是干什么,不就是先保衛企業嗎?保衛科和武裝部合并,實際上是加強了武裝力量。在和平時期,武裝部和保衛科性質本質上沒有區別。
直到今天,老雙星人仍記得“砸三鐵”改革。“三鐵”分為舊三鐵和新三鐵,在**階段改革中,“鐵工資、鐵飯碗、鐵交椅”被破除,而錯綜復雜的人事關系、阻礙生產力的條條框框、陳舊觀念被稱為“鐵關系、鐵欄桿、鐵鎖鏈”。即使汪海在一次次與上級部門的抗爭中,打破了這些約束,但是他仍然意識到,這些約束并不能短期內全部破除,而是需要市場經濟的完善發展。
實際上,橡膠九廠的改革中,汪海遇到的阻礙還有很多。“內部員工不理解,向我扔黑石頭,下班打電話,寫誣告信告我,背地罵我,晚上去我家抹大便,這種行為我是可以理解的。”汪海說,“我的目的是把工廠救活,誰反對,我就和誰斗爭。體制改革,精簡人員,組織一個新的適應于新發展的團隊,就要面對這些阻礙。”
1983年,商業部門停止收購青島橡膠九廠生產的200多萬雙解放鞋。對于當時“統購統銷”的國企來說,原料和銷路均由國家提供,停止收購直接影響到后續生路。多次溝通無望后,汪海幾乎陷入絕望。
然而,一個后來被認為改革開放中具有標志性的事件改變了僵局。1984年春節前夕,鄧小平**次南巡,對此前的改革與開放、經濟建設思路做出肯定。
汪海看到了曙光,于是在企業生死關頭決定融入市場經濟——動員職工走向市場賣鞋。而當時,市場經濟尚處于萌芽階段,私自銷售產品屬于違法行為。
1983年,汪海帶職工偷偷賣鞋,開始進入市場
橡膠九廠員工夜間出動,偷偷賣鞋的做法激怒商業部門,后者以以后不再統購橡膠九廠的解放鞋相威脅。但是進入市場的效果是好的,僅僅一年時間,200多萬雙庫存被銷售一空,員工不僅發了工資,還領到了獎金。汪海**次體會到“市場”的力量。
也就是在1983年,雙星商標注冊成功,標志著雙星在中國企業中*早有了品牌意識,開始實施**戰略。
對于企業界和新聞屆來說,1984年11月4日,中國**場由企業舉行的記者招待會無疑具有歷史意義。這場招待會的主角仍然是汪海,目的是宣傳企業改革、宣傳雙星鞋。這件具有開創性的營銷事件引起青島市紀委的質問,“假公濟私、揮霍無度”等帽子扣向汪海。“后來在時任青島市委書記劉鵬的協調下,我才得以洗冤”。
這一年還發生了兩件事。橡膠九廠**個成立對外開放的勞動服務公司,標志著雙星是中國乃至全國國有企業**家涉足三產,開始多元化經營的企業;**個實施橫向經濟聯合,短時間內在青島周邊和山東地區設立13個聯營分廠,標志著雙星開始“出城、下鄉、上山”大轉移、大調整戰略開始實施。
國際風云
很多年以后,汪海依然清楚地記得1986年的那個夏天。6月23日5點30分,*后一雙解放鞋從生產線上運出,汪海親自為這雙鞋系上紅綢帶。也正是這雙解放鞋的退役,雙星完成新老產品的過渡,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到來。
1986年,雙星總部結束了生產鞋的70年的歷史,這是*后一雙膠鞋走下流水線
1986年6月23日下午3點,雙星*后一雙解放鞋
**次給雙星提供大步跨越發展的是當時世界三大運動鞋制造商之一,美國布瑞克公司。該公司選擇和雙星合作生產,但僅提供樣鞋和有限技術材料。汪海團隊經過4個多月的無數次嘗試,終于生產出**批國際高檔**運動鞋“拋尼(PONR)”鞋。
隨之而來的合作是美國凱斯CVO運動鞋、美國布魯克斯(Brooks)等國際**。經過努力奮戰,這三種高檔鞋終于**次在中國大陸全部研制生產成功,每年返銷歐美市場100萬雙。這種來料加工形式的成功,讓雙星品牌在國際上有了口碑基礎。
1988年國家就自營進出口工作在青島試點,雙星作為試點企業被選中。這年起,雙星在美國、香港、俄羅斯、波蘭、匈牙利,以及中東、南非等國家和地區興辦海外公司,開始了全球化戰略。
1989年亞運會前夕,有了研發基礎的汪海決定研發“亞運”系列籃球鞋。這款定價偏高,職工和訂貨商都不看好的新產品,首批15萬雙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據汪海回憶,濟南一家百貨商場甚至出現柜臺被搶購顧客擠壞的場景。
1992年,雙星集團公司成立剪彩儀式
1992年,雙星集團公司成立,他的野心更大了。這年,他決定赴美國紐約召開新聞發布會。由于當時中美正處于“*惠國待遇”爭論的敏感期,發布會承受了額外的政治壓力。
不出意外,《紐約美東時報》記者威廉·查理提問稱:大家都叫你中國鞋王,請問您腳上穿的皮鞋是雙星鞋嗎?這個提問的背景是,雙星當時以運動鞋著稱,但是汪海穿的卻是皮鞋。
當所有人為汪海擔心時,他突然彎腰脫下皮鞋,舉在手中說,感謝這位美國朋友提供這么好的宣傳機會,“你們看到鞋底的雙星商標了嗎?我穿的是雙星鞋,我不穿中國鞋,還配叫中國鞋王嗎?”
第二天,汪海手舉皮鞋的照片出現在美國報紙的顯要位置,一位外國人對汪海說,社會主義國家在美國脫鞋的一個是前蘇聯主席赫魯曉夫,一個就是汪海。不同的是,赫魯曉夫是在聯合國發火,而你是用中國自己的產品向美國市場挑戰。
汪海在青島辦公室向經濟觀察報談起外國人對自己的評價時說,“我覺得這是他們的看法,當時的場合他們沒有想到,他們想出中國人的丑,沒想到我會利用這個機會打廣告。”
汪海將1983年到1992年定義為雙星發展的初級階段,以淘汰解放鞋為標志,對產品進行不斷地更新換代,從*初的追隨模仿到后來的創新超越,成為全國制鞋業的領頭羊;將1992年到2000年定義為發展階段,建立了一支專業化的產品研發隊伍,成為全國鞋類**馳名商標獲得者,企業得到了迅速發展。
雙星的國際化進軍漸入佳境,1992年雙星參加第124屆國際鞋業博覽會,收到300多萬雙訂單;1995年科索沃戰爭爆發,汪海逆向思維,執意要將雙星鞋賣到科索沃,結果銷售近200萬雙。隨著雙星進入輪胎行業,2001年,汪海又開發了非洲輪胎市場。
1995年,汪海被美國名人傳記協會與美國名人研究所推薦為1995年世界風云人物,在此之前,中國僅有鄧小平一人獲此殊榮。
汪海對雙星的目標是做“世界**”,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經過10年努力,2000年雙星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量超過了耐克和阿迪達斯。在當年一份中國市場質量調查表明,制鞋行業中“品牌知名度”、“服務滿意度”、“質量美譽度”、“市場占有率”、“2000年市場**”等五項指標中,雙星均名列**。而在幾年前,這五項指標的**名均為耐克。
直到后來雙星布局輪胎和機械戰略,汪海對鞋業的精力投入減少,才給了安踏、李寧等后起之秀超車的機會。
多元布局
雙星1997年就決定進軍輪胎行業,**個關鍵機會出現在1998年。山東省膠南市輪胎制造企業華青公司1997年獲準在青島證券交易中心(1998年關閉)掛牌交易,但1998年,由于國務院和中國證監會“關于清理整頓場外非法股票交易”的規定,作為“場外交易”上柜公司的華青公司被要求股票停牌。
根據當年中國證監會的規定,類似于華青公司的上柜交易公司,按規定停牌后可以允許行業相同或相近的上市公司合并。于是,雙星集團和膠南市政府共同向青島市政府報告,請求雙星與華青合并,得到同意吸收的回復。
“給汽車做鞋子”,發展壯大雙星的宏偉項目開始了。從1999年到2001年,汪海利用雙星上市融得的資金,分四次向華青投入1.45億元。對于一個縣辦企業來說,這筆資金無疑是天文數字。
華青很快壯大起來,借助雙星的品牌影響力和資金注入,2000年銷售額從1998年的3億元猛增至14億元。2001年6月6日,中國證監會正式發文,同意雙星和華青按照1:1換股吸收。
2001年,青島雙星鞋業股份有限公司吸收合并青島華青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獲中國證監會批準
然而,在接近“雙星輪胎”夢的過程中,膠南市政府提出,在新設公司中無償持有華青493.2萬股的股權。汪海認為這是在“打劫”,因為這些股權屬于華青工會,市政府從未出過資金,無償劃歸是不合法的。
據汪海介紹,在雙方長達數年的拉鋸戰中,膠南市政府相關人員出現要求持股、阻撓華青公司注銷、拿走印章、拒開證明等行為。后經青島市委的介入,華青股份公司才正式注銷,雙星輪胎總公司成立,結果了長達4年的紛爭。
“所以我說在中國這種環境下,有雙星的出現,汪海的出現就不正常。按照當時一些官員的做法,就不應該有雙星,但我還是挺過來了。”汪海說。
從2002年開始,雙星集團對華青公司的吸收合并正式完成,后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過短短兩年發展,2004年雙星輪胎獲中國**稱號,成為輪胎行業的一匹“黑馬”。
華青公司的吸收,使得雙星順其自然地進入機械行業。2005年,雙星機械產業的發展已經取得明顯。這年雙星機械是中國鑄機行業品種*多、技術含量*高、產銷量*大的鑄機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遠銷俄羅斯、印度、巴基斯坦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主要經濟指標居于全國同行業**位,企業的主要產品“表面清理設備”市場占有率在70%%以上。
2004年,雙星中原工業園輪胎工程項目奠基,使雙星形成了全面參與子午胎、斜交胎、農用胎競爭的格局
對雙星來說,另一起輪胎行業的重組案,使得雙星的發展和口碑在業界再一次讓人驚艷——2005年,雙星完成了對國內輪胎“四大天王”之一的東風輪胎廠的兼并。然而,完成的過程可謂驚心。
東風輪胎廠是1969年化工部投資2億元,調集全國輪胎生產精英組成的骨干企業,“東風”二字為毛澤東所題名。經過30多年的發展,東風輪胎廠發展為全國輪胎行業的“四大天王”之一。
1993年,隨著外資開放,東風輪胎廠與馬來西亞金獅集團合資組建了東風金獅輪胎有限公司,但是發展到2004年,東風金獅輪胎已經因效益下降被迫停產,閑置資產8億元,4000名職工下崗回家。
彼時,國企重組國企尚是市場經濟的新生事物,但是2003年,當時的國資委主任李榮融表示,要充分發揮國有大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在并購重組中的作用。加上東風金獅輪胎已陷入絕境,其所在的湖北省十堰市著急尋找拯救者。
汪海出手了,然而當他到達東風輪胎廠時,迎接他的是喊著“雙星滾回去”、“汪海滾回去”的人群,職工對新生事物產生了恐懼,不理解、不支持。
“當時市長,市委書記都在街上,交通三天堵塞。他們不理解,我當時說,只要省委支持,市委支持,我相信都夠解決,明天我就去動員。”汪海說,后來,他通過廣播向職工發表了數小時的講話,講了企業未來的發展,自己的看法,問題才得以解決。
雙星接管東風輪胎開辟了橡膠行業“國企救國企”的先例。東風輪胎在成功移置雙星企業文化和管理模式后,很快起死回生,工人重新上崗、產品熱銷市場、效益迅速增長。
激活東風輪胎是雙星集團戰略棋局中的重要一步,雙星通過吸收合并華青輪胎、東風輪胎等企業,進入輪胎和機械行業,找到了新的利潤增長點。2007年底,雙星上市公司剝離制鞋業務,專心發展輪胎和橡膠機械產業,經濟實力居全國同行業前列。
此后,雙星輪胎一直做到全球知名的輪胎制造企業之一是中國一汽、中國重汽等幾十家國內**汽車廠家的主要供應商,產品出口歐美、非洲、東南亞、中東等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中國同行業獲準進入國際市場范圍*大的企業之一。
而這種拯救東風輪胎的雙星管理模式,也是汪海從一路走來總結的獨特企業文化。早在1980年,絕大多數中國企業還不知管理為何物時,汪海就提出了“企業不能搞無政府主義,企業更不能處在無管理狀態”這樣令人瞠目結舌的話。
汪海超前的“九九管理法”體系,使得雙星在成本管理、人員管理、技術創新等方面都有了標準和規則。他提出的ABW管理理論,被人們稱為東方式中國管理哲學、管理方法、管理模式。
山東即墨,在1990年代雙星建起的制鞋車間內,仍然可以看到員工自己總結的工作“三字經”、汪海提出的企業理念,比如“質量等于人品、質量等于道德”、“干好產品質量就是*大的行善積德”等。
汪海認為,他是企業文化*早的創新者,也是中國管理模式的創造者(雙星九九管理法、ABW),也是雙星這個民族品牌的***,是改革開放初期提出創中國人自己**的**人。
“社會媒體、專家、學者評價,中國的小崗村以18名農民按下血手印的方式,開啟了農村改革,在國企改革戰線,雙星沖破計劃經濟的束縛,敢于冒險,主動進市場,探索出適合中國企業的獨特管理新模式。中國農村改革看小崗村,國企改革看雙星,雙星是國企進市場改革的一個典范。”汪海這樣評價自己締造的雙星。
【對話】
經濟觀察報:雙星的改革遇到很多阻礙,有沒有考慮過對自己的影響?
汪海:對我來講,我怎么想的,可能你想都想不到。我*后自己總結一條就是無私無畏。因為當時我接這個攤子連工資都開不出來。既然市委班子相信我,為了我這個職位斗爭這么激烈,為了感恩書記,我一定把這個事做好。從個人來講,我這個人從年輕時候就是愛斗,用現在的詞來講就是從來不示弱,好強。這是性格決定的。
另外,我經歷過越南戰場,和美國人較量過,都沒沒有死,現在來講活著就是多的,我還有什么怕的。我知道,這一步走不好,橡膠九廠不可能成功。當時的改革是為了整個員工,沒有自己的私心。如果說有私心,那也是自己編的。因為不進行改革,就沒有希望。
經濟觀察報:當時承擔了很多罵名,您怎么看待?
汪海:當時整個青島市,議論完書記、市長,就議論汪海了。這是一種自豪和驕傲,我作為一個鞋匠,這是多了不起的事情,我感到了存在的價值。這就是我的心態。說明我在干事,和他們不一樣。我不在乎他們認為是對是錯,只要我認為是對的,對企業發展有好處,我就去做。
經濟觀察報:什么時候開始有市場操作意識?
汪海:80年代中期,中國女排創下“五連冠”成績,看到女排運動員穿著日本運動鞋出現在賽場,我希望他們穿上自己的民族品牌。當我拿著“百日會戰”趕制的紅色運動鞋找到女排主教練時,卻得知中國女排和日本品牌有商業合作,后者提供女排出國的一切費用,每年給女排20萬美元的補助。我一聽嚇一跳,當時我出國得提前申報,每天花多少錢,坐的公共汽車,地鐵的票都得對起來還得去外匯局審核。我當時哪有那個權力。所以在體制上我們和日本的企業是有差別的,我們是學習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體制上的束縛使得雙星無法操作這種模式。
隨著國家的政策放開,企業的權力大了,雙星才開始進行市場運作。所以說改革必須給企業松綁,比如人事問題、體制問題等都被捆綁,企業能怎么辦。
90年代末科技熱。但是進入傳統的輪胎行業,出于什么考慮?
汪海:當時中關村已經火起來,當時也有人找我(合作),但是根據我的專長和考察,還是做了老本行。輪胎也是橡膠行業,無非是原來是給人做鞋現在是給車做鞋,**在我這行道里我不外行。再一個,當時歐美國家幾乎家家都有汽車,我認為中國的汽車行業前景巨大。所以1997年就做了決定,吸收膠南縣(市)的華青輪胎廠。但是就像剛才說的,只吸收合并就斗爭了多年,華青一直到2002年才真正合并到雙星。
您認為企業家是怎樣一群人?
汪海:企業家稱號發源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產物,在中國階級斗爭為綱的計劃經濟時期是沒有的。198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10年后,評選出我們首批企業家,企業家由此而誕生。
企業家的成長道路非常艱難坎坷,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企業家才逐步的被認可,當時社會上、人們不理解、不接受企業家。特別是個別企業家犯錯誤后,人們對企業家產生了偏見,要求企業家十全十美,不能有任何錯誤。
很多人對企業家的認識一直有一個模糊的概念,只要今天宣布當廠長、總經理,明天見面就叫企業家。我認為這是對企業家一個不正確的看法,也是對企業家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不理解,也是對企業家概念不清楚。
我認為企業家不是職務,也不是職稱,是改革開放初期敢沖破計劃經濟的做法,在全國各地國有企業搞得比較好的,才當了企業家的。
您曾提到企業家應該做市場的企業家,怎樣理解?
汪海:企業家要有發展的頭腦,不能有發熱的頭腦,在市場過熱時,能保持冷靜的思考,市場過冷時,能激發出戰勝一切困難的火熱的激情。我還有一個觀點,對企業家來講,只要疲軟的產品,沒有疲軟的市場。所以我認為,真正的企業家是市場的企業家。
市場的企業家能夠把科研者的成果、設計者的構想、生產者的制造,員工的積*性調動起來,各類信息提煉完善起來,工匠精神培養起來,把各種生產要素完善的匯總起來,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強大的生產力。
市場的企業家要有超強的綜合指揮能力、綜合協調能力、是綜合的組織者、指揮者、決策者和實踐者。能夠帶出一支有戰斗力、競爭力的員工隊伍,領著一個工匠團隊扎扎實實的去做,干出**的產品,創出**的品牌,為社會做出**的貢獻。
市場競爭是看不見流血的戰爭,這場戰爭更殘酷、更難打,為什么這樣講呢,戰場上打輸了可以舉手投降,可是商戰中打輸了找不到人舉手投降。所以說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拼殺出來的、能打贏的企業家,應該叫市場將軍。
所以,企業家是稀缺人才,中國制造加工業要強盛起來,企業家的作用必須發揮好,企業家隊伍必須建立和完善起來。 2050年中國要建成世界強國,必須有一支強大的企業家隊伍來實現。
您平時有什么愛好嗎?
汪海:我沒什么愛好,我就是一輩子做了一雙鞋,當了一輩子鞋匠。你在全中國找不到,國有企業一個廠長,一干就是45年,沒有變位置。我從中國人民解放軍轉到國有企業,一直到現在45年,就是做了一雙鞋,創造了一個品牌,45年沒有動。
回首45年,怎樣評價自己?
汪海:市場經濟合格的共產黨員,真正的企業家,市場經濟的企業家。用我的話講,也是地地道道的一個鞋匠。
在雙星的改制過程中,有什么遺憾的地方嗎?
汪海:我覺得有某些目標沒有實現,為中國爭光的幾個大項目沒有實現。這個就不多說了,沒有必要說。
改革開放和國企改革,雙星的經驗是什么?
汪海:改革永遠在路上,沒有終點。企業家永遠在競爭的路上,不要把自己看太高。市場每天都在變化,企業家覺得自己成功了,就是退步的開始。
【時代背景】
1992年,雙星集團正式成立,汪海任黨委書記兼總裁。從此,雙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在汪海的帶領下,雙星從昔日一個專業制作“解放鞋”的中型鞋廠,發展壯大為全國規模*大、效益*高、信譽*好的國有制鞋集團,創出中國人自己的**。
那一年,鄧小平第二次“南巡”,視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發表談話,明確回答長期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南巡講話對于社會主義的本質和判斷標準、計劃和市場的關系等重大問題做了改革開放以來*全面明確的闡述。
那一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舉行,確定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
Copyright
地址:北京市東長安街六號 郵編:100740 客戶服務熱線:4006-610-812
Copyright
地址:北京市東長安街六號 郵編:100740 客戶服務熱線:4006-610-812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