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的多重考驗
國際貿易摩擦升級、國際采購條件變更及人民幣升值壓力都在考驗“中國制造”的承受力。
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副局長李成鋼日前指出,中國今年外貿依然強勁增長,全年貿易順差有望突破1200億美元,以及多哈回合談判剛被宣布無限期中止,貿易自由化遭遇重大挫折,這些因素將使中國在今后一兩年面臨著比現在更為嚴峻的貿易摩擦。
中國貿易順差持續擴大,根本原因在于國際產業轉移所形成的“美歐消費、亞洲加工”的全球貿易格局,短期內迅速調整、實現貿易平衡的難度很大。
“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上漲將會導致中國對歐美出口競爭力下降,亞洲幾個經濟體有可能再次將部分產業往東南亞轉移,而且越南、老撾、印尼等在勞動力成本上有相對優勢。但是,目前與歐美順差的格局暫時還不會有太大的變化,貿易摩擦也依然隨之存在。”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亞非部副主任宋志勇說。
中國已經連續11年成為全球貿易摩擦*多的國家。去年,全球共采取反傾銷措施156 0190 2607起,其中針對中國出口產品的有40起。自中國入世至今年6月底,共有32個國家或地區針對我國發起“兩反兩保”措施調查288起,涉案金額71億美元。李成鋼談道,除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特別保障措施、反壟斷、337知識產權調查等這些常規武器外,各種隱蔽性強的技術性壁壘、綠色壁壘也在不斷出現,這有可能對“中國制造”更具有殺傷力。此外,貿易摩擦正由企業微觀層面向宏觀體制、制度層面延伸,例如歐美在人民幣匯率、勞工權利等方面向中國施壓。這一方面增加了中國應對的難度,另一方面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粗放型外貿增長方式亟待轉變。
自去年7月人民幣匯改一次性升值2%以來,人民幣在13個月里的累計升值幅度為2%。月均升值僅13個點左右,月均升值幅度為0.15%。隨著貿易順差拉大,人民幣依然存在升值的壓力,美國和歐盟就此不時向中國政府施壓,這對中國出口企業形成很大的壓力。
“中國制造”成本進入加速上升期
2004年下半年至今,原材料、能源、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價格的大幅上升不斷壓縮“中國制造”的利潤空間。目前,以“中國制造”主要基地珠三角為例,該地區企業在加工貿易中獲得的平均利潤率在3%~5%左右。丁力預計成本大幅上升將使企業利潤空間在3~5年內消耗殆盡。
“塑料的價格連年來大幅上漲,目前的價格上漲了1萬多元/噸,比去年又將近翻了一倍,但我們玩具出口價格上漲大約只有5%,企業陷入了生存危機。”東莞一家玩具企業負責人向本報記者大吐苦水。
國際油價從2004年由年初30美元/桶飆升至2006年上半年73美元/桶,對珠三角用油或石油副產品較多的陶瓷、建材、服裝、玩具等行業帶來很大困難;除石油外,其他資源性產品價格也呈大幅上升態勢,據IMF的初級商品價格指數,一季度非能源初級商品價格指數同比上漲14.4%,而鋁、銅、鋅價格漲幅分別高達27.5%、51.2%和70.5%。
土地和環保成本也呈現上漲趨勢。企業要加大在治理廢氣、污水和廢料等方面的支出。此外,勞動力成本也在大幅增加。為緩解2003年以來珠三角各地嚴重的民工荒現象,2006年9月1日開始廣東各地已經實施了省政府新頒布的*低工資標準。根據該標準,各地市*低工資的平均漲幅超過18%,而深圳實施全國*高的*低工資標準810元/月,與此同時,位于長三角的上海、浙江和江蘇也不甘落后地將*低工資標準平均上浮了10%左右。
“這表明‘中國制造’的成本進入了加速上升期。”丁力說。
“中國制造”將何去何從?
隨著印度經濟發展重點從服務業向制造業轉移,2005年超過2/3的外國投資進入了印度制造業。2006財年**季度數據顯示,印度制造業增長率達到10年來的*高紀錄11.2%。
盡管在制造業產業規模上落后于中國,但是印度制造業出口的增長速度高于中國;而據一些學者推算,若干年后印度的壯年勞動力數量將超過中國,20年后“中國制造”或被“印度制造”所取代;但考慮到印度在基礎設施上的投入只有中國的1/7,欠缺完整的工業體系以及對國內產業的過分保護,這個目標可能被延緩。
瑞典貿易委員會副主席博爾耶·瑞辛格接受《**財經日報》專訪時曾表示:中國內地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和完整的產業鏈,使包括宜家在內的瑞典企業更愿意在中國選擇代工廠。
學者們擔心的問題是,如果生產成本的過快增長,就可能抵消勞動生產率的優越性,畢竟越南的平均工資為35~45美元,合人民幣400元左右,大約是廣東省的1/2。
根據日本經濟學家青木昌彥的說法,在全球一體化的大趨勢下,利潤將沿著產業鏈流向上游的標準制定者;自主品牌和研發能力將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新的生產模式和利潤分配格局已經形成:美日歐國際品牌商(或大型零售商)掌握著渠道、品牌和標準。他們擁有*高的定價權,享受豐厚的利潤;產業鏈的中端,日本、東南亞等地掌握研發力量,擁有較強的討價還價的能力,并賺取研發費用;產業鏈的低端,中國企業利用生產要素廉價的比較優勢賺取加工費用。
“在經濟一體化下,中國代工企業已經不能被稱為‘世界工廠’,而僅僅是一個制造車間。”丁力說。
丁力認為中國企業要想獲得“話語權”,只能向產業鏈的上游走,獲取自主品牌和研發能力。“毫無疑問,難度會大于中國以往任何一次產業升級。”他說,“這將是‘中國制造’一次驚險的飛躍”。
來源:**財經日報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