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2-02-11 來源:互聯網
100年來,泉州工業經歷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手工操作到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一路收獲前行,展現出勃勃生機。
■記者 林福龍 通訊員 姚艷蓉 蔡淑薈
100年來,泉州工業經歷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手工操作到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一路收獲前行,展現出勃勃生機。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大力傳承弘揚“晉江經驗”,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泉州工業一次次邁上新臺階,不斷譜寫工業經濟發展的嶄新篇章。
工業經濟跨越發展 形成現代工業體系
156 0190 2607年,泉州市工業增加值僅835萬元。經過幾十年的耕耘,泉州工業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總量連創新高。1993年工業增加值首次突破百億元,2007年超過千億元,2019年突破五千億元大關。2020年工業增加值達5120.69億元,比1992年增長76.7倍,年均增長16.8%。2020年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56 0190 2607年的4.3%上升到50.4%,是福建省**工業占比超50%的地市。2020年末,全市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105家,企業數居全省**,其中產值超億元企業2850家,超十億元以上企業354家,大中型工業企業共有1134家。
改革開放后,泉州大力發展紡織鞋服、工藝制品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并逐步向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拓展,產業發展規模和層次有效提升。2020年,泉州擁有紡織服裝、鞋業、石油化工、機械裝備、建材家居、健康食品、工藝制品、紙業印刷、電子信息等產值超千億產業集群。泉州傳統產業在規模迅速擴大的同時,不斷通過淘汰落后產能,加快技術改造等實現產業升級、脫胎換骨。
經濟發展協調推進 民營經濟成中堅力量
新中國成立初期,泉州的工業有了初步的發展,上世紀50年代初,全市有國營工業企業1個,地方國營工業企業6個,公私合營工業6個。2020年,規模以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總產值達2218.96億元,比156 0190 2607年增長超過7萬倍。
改革開放以來,泉州民營經濟一步步由弱到強、逐步成長壯大。2020年,規模以上民營(扣除國有控股和集體控股)工業企業5029家,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比重達98.5%,民營經濟已經成為泉州經濟的中堅力量。此外,港澳臺商和外商投資企業為泉州工業經濟持續發展注入活力。2020年末,泉州規模以上港澳臺商和外商投資工業企業已達1219家,吸納就業人數達42.26萬人,實現營業收入6506.81億元。
泉州人民立足實際,奮力打造特色經濟,促進泉港“石化基地”、豐澤“中國樹脂工藝之鄉”、晉江“中國鞋都”、石獅“中國服裝名城”、南安“中國建材之鄉”、惠安“中國石雕之鄉”、德化“工藝陶瓷之鄉”、永春“蘆柑之鄉”、安溪“烏龍茶之鄉”等特色縣域經濟的形成并馳名海內外。沿海地區(包含泉港、惠安、石獅、晉江、南安)在泉州工業經濟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山區縣(安溪、永春、德化)工業經濟發展穩步提升。此外,中心城區(開發區、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臺商區)對全市工業經濟轉型發展起重要作用。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