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制鞋業已有近800年歷史,素有“東部鞋都”之稱。目前,全區有大小鞋類企業和個體工商戶3600余家,從業人員達45000余人,年產各類鞋7000余萬雙,產值可達70億元。
多年來,由于江都制鞋業過度依賴外埠企業定點貼牌加工和銷售,存在檔次低、質量差、價格賤等問題,難以參與市場競爭。尤其是受國際金融危機和生產成本雙重影響,江都制鞋業遇到訂單降、用工難、資金緊、稅負重、利潤差等問題,面臨生存和發展困境。如何幫助鞋業突圍解困,尋找發展路徑?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工作:
一、強化宣傳引導,增強鞋業發展信心
當前,在制鞋業生存發展面臨困難情況下,一些業主束手無策,面臨停產;有的被動應對,苦苦支撐;有的不敢投資,等待觀望。為此,當務之急應做好宣傳引導,向鞋企講清轉型發展勢在必行,是挑戰更是機遇,幫助他們釋疑解慮,增強發展信心;要調整發展思路,明確產業升級方向,發揮“標本經濟”示范效應,用典型帶動鞋企轉型升級;要憑借江都“陸海空”地域優勢,從戰略高度制定“東部鞋都”產業發展規劃和近期目標,出臺配套的優惠政策,引導制鞋業跨越發展。
二、加快園區建設,打造發展“硬”平臺
重新規劃選址。蘇中商貿城鞋業市場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建立的,場地狹小,設施落后,遠不能適應現代交易需求,亟待遷建。從江都區域的地理優勢看,機場、港口、鐵路皆備,京滬、寧通高速公路縱橫交錯,交通便捷,物流配套齊全。尤其是濱江新城,已具備規劃設置鞋業新園區條件,有利于集聚人氣及帶動服務業發展。
引導產業集聚。進行資源整合,引導制鞋業向園區集聚。同時,采取以商引商,把產品設計、品牌戰略作為鞋業招商引資工作重點,爭取福建、浙江等知名研發機構和現代物流企業落戶江都,形成強有力的競爭產業群體。
制定配套政策。打破利益傾向,把市場準入政策放到*大化;對入園鞋企從土地、水電、稅收、科技創新等方面給予優惠扶持,鼓勵和支持鞋企產品開發,專利申報等。同時,開展銀企對接,拓寬融資渠道,化解鞋企融資難的問題。
三、實施商標戰略,培育品牌搶占市場
堅持政府主導地位。把商標發展列入政府目標考核體系,加強部門溝通,凝聚發展合力,全力打造區域品牌。
突出商標培育重點。依托現有鞋業優勢,培育發展金自豪、魅之源、靚妃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場競爭力的商標品牌。
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對產品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市場占有率大的,加快開發注冊,形成自身產品輻射力和核心競爭力;大力培育特色商標,爭創馳名、**、知名商標。力爭用3—5年時間打造一批地域特色品牌。
四、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建立現代管理制度
一方面采取激勵措施,引進技術和管理人才,保持骨干力量相對穩定;另一方面,摒棄家族式管理模式,運用現代企業經營理念,抓好企業文化建設,完善員工激勵機制,從工資福利、勞動保險、吃住條件、文化生活等予以保障,做到用環境留人、用待遇留人,化解引才和用工難的問題,促進鞋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