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鞋產業是璧山的一張閃亮名片。走進璧山縣城,皮革相關的店鋪隨處可見。璧山縣皮革鞋業協會秘書長廖宗政介紹,如今璧山縣有156 0190 2607多家鞋業工廠,接近10萬人從事皮鞋相關工作,去年璧山鞋業產值超過80個億。
不過廖宗政也坦承,璧山皮鞋目前仍存在“小、弱、散”等問題,這些也成為璧山發展皮鞋產業的拐點,解決了這些問題,璧山的皮鞋產業才能真正實現做大做強。
現狀
“家庭作坊”到“中國西部鞋都”
“20年前,我就經同鄉介紹來到璧山了,當時就在皮革工貿小區經營皮革生意。”來自福建的何群告訴記者,跟他一樣從福建到璧山從事鞋業生意的同鄉有好幾百人,好些都在這邊成家立業。如今,何先生的皮革店已搬到了中國西部鞋都工業園。采訪過程中,何群的手機、座機輪番響起。“都是訂貨的,有點忙,不好意思。”何群笑著說。而在西部鞋都工業園,大大小小的皮鞋廠家、輔料門店位于工業園區大道旁。其中*顯眼的莫過于奧康集團的辦公大廈和廠房。
2003年奧康與璧山縣正式簽約,共同開發建設中國西部鞋都工業園。奧康的到來不僅吸引了相關配套企業,還帶來了先進的管理經驗和人才,在優勝劣汰中,不少有實力的本土企業迅速成長起來,紅土地鞋業就是其中的一個。“我們以前是在七塘鎮三步梯村的小作坊。”紅土地生產主管甘俊發告訴記者,在發展過程中,向奧康學習和合作,如今,紅土地已經是一家有著800余人的現代化企業。
無論是何群的皮革店還是紅土地的發展,都是璧山鞋史發展的一個縮影。正是靠著這些企業的匯聚,2005年12月,璧山縣被授予“中國西部鞋都”稱號,并在2011年1月,順利通過復評。
問題
“小、散、弱”癥結未斷根
“如今璧山縣有156 0190 2607多家鞋業工廠,接近10萬人從事皮鞋相關工作,去年璧山鞋業產值超過80個億。”璧山縣皮革鞋業協會秘書長廖宗政告訴記者,不過他也坦承,目前璧山在發展鞋業的過程中,“小、散、弱”的癥結并沒有完全解決。
“這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廖宗政說,**總體發展水平不高,能帶動產業快速發展的骨干企業不多。比如縣內還沒一個******。二是,高端人才匱乏,產品研發投入不足,技術創新緩慢。一線工人中,老工人仍是主力軍,**技工少之又少。三是自主品牌比重較低,營銷網絡滯后。鞋類產品是以貼牌加工為主,自主品牌產品的比重很低。四是企業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家族企業普遍存在。五是部分家庭作坊式生產形式還存在,零星分布在縣城及鄉鎮,存在環保不達標和消防隱患。
而紅土地鞋業董事長程汝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企業雖初具規模,但與國內優秀企業相比,在規模和競爭力上都存在較大差距。
破局
上檔升級 擴大品牌效應
面對這些問題,璧山在未來發展鞋業的過程中應如何解決?在廖宗政看來,璧山鞋業未來應走向“鞏固提升、上檔升級”之路,做大做強現有企業,培育一批**產品和知名企業。廖宗政告訴記者,具體來看,璧山鞋業將由單一的生產環節向設計、展銷等上下游環節擴展,由生產中低檔皮鞋為主向生產中高檔皮鞋轉變,由生產男式皮鞋為主向男式與女式皮鞋并重轉變,由代工貼牌向自主品牌轉變,出口創匯由邊貿交易向歐美市場進發。
此外,擴大品牌效應也是一個重要方面。記者在璧山經貿委消費品科看到,工作人員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第二屆長江杯中國(重慶)工業設計大賽“西部鞋都杯”鞋類產品設計單項賽。“目前我們在全國范圍內征集到了700多幅作品,已經進入了作品評審階段。”工作人員表示,舉辦這樣的比賽,是為了設計者與鞋企之間搭建合作平臺,并鼓勵企業加大自身技術創新投入力度,采用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注重高新技術向鞋業的擴散和滲透。
打造鞋都
受益的還有普通工人
26歲的周強是璧山縣紅土地鞋業面部車間的普通工人,中午12點左右,他就干完了**的活。“皮鞋是我的媒人、財神,可能這輩子我都要和皮鞋"糾纏"下去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周強一直樂呵呵的。6年前,在工廠上班時遇到了如今的妻子陳昌惠,如今兩人都在工廠上班,一個月收入有1萬多元。去年年底,周強在璧山縣城璧溫泉附近買了一套商品房,明年10月就可以交房。
周強告訴記者,19歲到26歲,他的青春全部奉獻給了璧山的皮鞋產業,而自己也獲得了回報。對于周強而言,他或許并不清楚打造鞋都所帶來的產業發展等宏觀意義,但他肯定知道,如果璧山在發展鞋都的過程中越來越好,那么他所在的企業肯定效益更好,他獲得回報肯定會更多。而這,也是很多像周強這樣的普通工人,所希望和盼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