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
梁國申:中國皮革協會副理事長、辛集國際皮革城董事長
任有法:中國皮革協會副理事長、海寧中國皮革城董事長
南海寧,北辛集。
提及海寧和辛集,不得不說皮革。20年來,從沒有原材料的“一毛不拔”之地,發展到今天的“中國皮都”,海寧和辛集已成為國內*重要的兩個皮革生產基地。
歷史上的海寧和辛集,皮革業的發展有很多相似之處。而今天,隨著國際市場、宏觀調控等一系列內外環境的變化,兩地的皮革產業也都不約而同在做同一篇文章——— 創新轉型。
當創新的基因植入傳統的皮革服裝產業,“中國皮都”將發生怎樣的裂變?
一件新款的生存體驗期只有10天甚至更短,殘酷的淘汰機制倒逼企業創新不止
【現場】
[鏡頭一]8月底,在海寧皮革城,滿眼流行的元素和時尚的格調。很多商鋪都將一種絲綢皮衣掛在門口*醒目的位置,摸上去如絲綢般柔滑。記者試穿了一件絲綢皮女大衣,感覺輕薄得像風衣一樣。店主說,這是海寧企業新創的“絲綢皮”,皮料非常薄,風一吹過,衣角都會飄動,有絲綢般的飄逸感。
[鏡頭二]表達自然與環保的薄型皮料,皮革與棉、麻、毛等面料相結合的新材質……銷售旺季未至,一場皮裝盛宴卻在辛集沸熱登場。近日,首屆辛集皮革秋冬新品發布會舉行專場皮裝時尚秀,T臺上中外模特展示的30多個新品盡現時尚。短短三天時間,來自全國各地的1000余名客商簽約合同意向金額達8億元,成交金額1億元。
【對話】
記者:從御寒衣到時尚品,近年來皮草時裝化趨勢十分明顯。時尚的背后意味著什么?
任有法:時尚意味著創新。在海寧,沒有創新力的企業根本沒有生存空間。
你到海寧皮革城看看就知道,不論產品還是店面,沒有互相抄襲的。而且,在皮革城有一個不成文的慣例,一件新款的生存體驗期只有10天甚至更短,10天內銷售業績不好的商家會主動下柜,補充上其他新品。這就是創新的力量。這種殘酷的淘汰機制倒逼著企業不停地創新款式、創新材質,用創新吸引挑剔、多變的消費者。
梁國申:時尚意味著轉型。多年來辛集皮革走的是大規模生產路線,品種單一、市場單一,而且主要依賴模仿,低價競銷、惡意競爭。面對市場需求個性化、時尚化的潮流,辛集皮革正在摒棄大批量、低附加值的發展模式。
業界都知道,辛集有一項專利技術,就是自主開發研制的超薄水洗皮裝,厚度只有0.3毫米,不僅輕薄,而且克服了皮衣清洗困難、不便于熨燙的缺點。正是通過創新轉型,辛集皮革產業開始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由低附加值型向高附加值型轉變。
記者:創新是不是一定要高科技、大投入?你們的經驗和探索是什么?
任有法:創新不一定翻天覆地,有時只需要改變一點點,譬如在傳統觀念上稍作變化,就可能有很大的提升。
海寧雪豹是一家知名皮裝企業,以前企業按照慣有模式,生產上千元的皮衣選用的里料都是化纖布。隨著創新意識增強,他們制定了“從小處著手改變”的策略,把化纖布里料換成了棉布、真絲,成本沒有特別大的增加,卻因為更加舒適形成了獨特的產品優勢。
當然,技術創新必不可少。科技讓時尚更前衛,時尚讓科技更流行。海寧皮革業這幾年提出了“二次創業”的口號,其中的一個大動作是加快傳統行業的技術改造。2007年,作為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的浙江皮革工業研究中心落戶皮革城,為產業提升奠定了基礎。如今,卡森等皮革企業都實施了投資總額超億元的技改項目,先進的噴漿上色等設備被用于制革行業,德國、意大利等國家的制革專家被請進來。
梁國申:創新對辛集皮革而言,首要的是做強產品。為鼓勵企業出新品、出精品,當地政府專門設立了產品創新獎,去年有10多家企業獲獎。近年來,辛集皮革業引進意大利、法國等國的先進設備156 0190 2607多套,開發出革皮服裝、裘皮服裝、羊絨服裝、尼克服以及羊皮鞋面革、毛革一體、牛皮沙發革等200多個高附加值新品種。
從“翻版”到“原創”,從“生產經濟”到“創意經濟”
【現場】
[鏡頭一] 8月18日,東明實業集團院士工作站落戶辛集制革工業區。在該工作站,記者看到,被聘為首席專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石碧,正在指導企業技術人員緊張地進行著各種產品試驗。
“我們正在緊鑼密鼓地秘密研制新產品呢!”東明董事長謝少明表示,今年企業投入大量人員和資金,對國內國際市場進行了調研,包括今年的流行色、皮子的風格等,根據調研情況研制開發適合國內市場的新品,準備在今冬旺季到來時推出。
[鏡頭二] 在海寧皮革城,72幢外形別致、規格統一的寫字樓吸引了記者的注意。
“這是新建的皮革城風尚中心,號稱‘72家房客’,入駐的全是專門從事設計研發的創意公司。”作為“72家房客”之一,丹巴拉公司董事長封海明告訴記者,今年4月,企業從皮革城出口加工區正式遷入風尚中心,放下縫紉機這個傳家寶,主攻設計和銷售,而將生產全部外包。從“翻版”到“原創”,從“生產經濟”到“創意經濟”,“腦體分離”為企業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益。如今,丹巴拉皮草的毛利潤從10%左右提高到了20%至30%,個別精品還能達到50%。
【對話】
記者:設計原創力是否已成為新一輪競爭利器?
任有法:的確。如果說,5年前國際知名品牌是帶著樣品來海寧尋找貼牌代工,今天卻是甘愿出高價買斷我們的一個個**設計。不久前,海寧皮革設計師協會正式成立,這是國內皮革行業**設計師協會,標志著海寧皮革產業開始向“微笑曲線”中附加值更高的一端——— 設計進軍。
現在海寧許多企業都有自己的設計力量。在自主設計研發領域,諾之皮裝公司憑借其高端時尚的產品,讓國際知名品牌阿瑪尼主動伸出了橄欖枝;在格萊美皮革公司,設計研發人員占到了公司員工總數的25%以上;而有著20年歷史的知名品牌雪豹,也在不斷尋找價值鏈上利潤*高的環節——— 設計,擁有20人的設計團隊一年設計新品超過千款。
梁國申:當前,辛集皮革企業研發設計意識越來越強烈,將“辛集制造”提升為“辛集創造”,已經成為眾多企業的發展愿景。
目前,東明等80多家企業建立了自己的研發設計機構,積*主動與日本、韓國、香港等地的服裝設計室及北京、上海等地的知名院校展開合作。同時,辛集11家皮革企業還投資1500多萬元在北京設立了“皮裝設計工作室”。
記者:研發設計的背后是人才的支撐。設計人才哪里來?
任有法:可以說,在引進、培育人才方面,海寧是千方百計、不遺余力。
從1997年開始,海寧每年舉辦一次全國皮革服裝設計大獎賽,吸引來大批知名設計師。在皮革業轉型升級基地的風尚中心,為扶持資金薄弱的設計師,我們以低廉的租金向有想法、有創意的設計師們敞開大門,使風尚中心成為他們創業起步的根據地。
不僅大力培育“專有”設計團隊,海寧皮革企業還和國內外優秀的設計工作室保持密切合作。前不久,兩名法國設計師受邀來到皮革城,沒等安頓好,就被聞訊趕來的皮革老總“截”回了自己企業。
引進來的同時走出去。近日,26名皮革設計師結束為期近兩周的歐洲游學回到海寧,這是海寧皮革城首次組織設計師出國培訓。目前,海寧皮革設計師隊伍正在迅速壯大,擁有設計師的海寧皮革企業已經不下400家,設計師隊伍總數接近千名。
梁國申:如今,辛集企業紛紛拿出“千金買馬骨”的精神,不惜代價聘用各類高端人才。當地政府還啟動了人才培養計劃,通過與大中專院校、研究機構聯姻和開辦皮革技校等形式,加快人才更新。目前,我們與北京服裝學院聯合建立皮革服裝研究所,與西北輕工學院、四川大學聯合設立實驗基地,聘請**設計師幫助企業開發新產品,還聘請意大利、芬蘭、美國、德國等國的20多位國際**專家、教授擔任技術顧問,借腦、借智、借人開發研制新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