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社會有一個特點:將一切都娛樂化。無論是苦難、政治還是普通事物,對于它們的“*后的審判”并非由上帝來親自念宣判詞,這遲遲不到的末日,讓人類失去了對末日的信心,于是,娛樂便代替上帝,對存在進行“審判”,被娛樂化成為存在*后的意義,或者,被娛樂化意味著將它們從虛無中、熟視無睹中“拯救”出來。
比如一雙牛津鞋。
在美劇《海濱帝國》的片頭中有這樣一幕:Nucky緊蹙眉頭走進沙灘與海水相交處,任由海水浸過他那雙翼紋牛津鞋。這一幕從牛津鞋的歷史來說,不是“開頭”,而是“結尾”。
牛津鞋起源于蘇格蘭和愛爾蘭的鄉間,但凡起源于民間的事物都會比較粗糙,所以起初這種鞋是無跟的,用厚實的未經鞣制的牛皮制成,用飾有花邊的窄皮帶來固定,因為穿起來會比較硬,不舒服,所以里面會襯墊著麥稈稻秸,減少腳的受磨程度。農民們也會在鞋幫上面打孔,這些孔卻并非裝飾,而是基于實用:穿鞋在過溪河或沼澤時,水或污泥就會從這些孔中滲漏出來,在天熱時,則便于透氣。所有事物,在1.0版本時,都是基于功能上的考慮,往往也就只有功能,設計什么的暫時還談不上。
還記得中國的《詩經》嗎?*優美的部分先是民間歌謠,然后被廟堂看上了,牛津鞋也一樣,它碰到了一個廟堂之上的人——法國國王路易十四。這位偉大的“太陽王”身高居然只有一米六二,情何以堪,于是,他發明了讓自己看起來更高的高跟,這種高跟與大不列顛的鞋子結合起來,就成了勉強定型的牛津鞋,這就是牛津鞋的2.0版本。農民們發明了鞋款,國王配上了高跟,接下來,就等待著文人們來*后收場與命名了。
到了17世紀中期,牛津人將鞋幫弄低,使之更合腳,在改良之后,這種鞋脫離了村野鄉夫的粗俗,也舍棄了國王式的虛華,變得優雅、古典、傳統,也就獲得了一個儒雅的名字:牛津鞋。進入19世紀,因為適用性,牛津鞋真正流行起來。穩定下來之后,一雙地道的牛津鞋會有這些明顯的特征:綁帶——可調節松緊度;厚底——應付陰冷潮濕的不列顛環境;高跟——感謝“太陽王”;翼紋設計——曲線屬于神直線屬于人。
然后……然后牛津鞋就消失在這二百年來的各式鋪天蓋地的鞋種之中,沒有人意識到它有多重要,或者有多漂亮,直到娛樂業發達起來,娛樂業讓一切事物與歷史被從頭再講述一遍、再盤點一遍——這就是“*后的審判”。在娛樂的視野中,牛津鞋這個沉睡的王子,被再次喚醒過來,舞蹈、電影、視頻等娛樂的“圣壇”上,牛津鞋再次現身,*紅火的一次,以騎馬舞唱《江南STYLE》而紅遍全球的猥瑣大叔“鳥叔”,總是在表演時腳下穿一雙黑白牛津鞋,老實說,這鞋穿在他腳下真丑真不STYLE,但在娛樂的世界中關注即是生產力,所以,牛津鞋又成了熱門鞋款,而此前,它只能待在“經典”的暗室中發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