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花都、福建泉州、浙江平湖、河北白溝是中國箱包產地中的四根臺柱子,支撐著中國“皮具大國”的稱號。
據某皮具協會人士介紹,經過二十余年的發展,中國皮具業已經發展成為企業數量超過2.6萬家,從業人員超過200余萬人,年總產值達600余億元的大產業,中國的皮具市場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在增長。
與皮具市場熱鬧繁榮的局面相比,皮具產業鏈下游的皮具制造工廠的境況,顯得慘淡許多。
在經歷2008年金融危機引發的皮具出口量銳減后,2012年,中國*大的皮具集散地珠三角的皮具制造工廠集體滑入“微利”期。做了十幾年皮具OEM(貼牌生產)的“老皮客”鄧老板也有些茫然。按照鄧老板的說法,“2012年(利潤)是一片倒”,而2013年,還看不到轉好的希望。
皮具工廠正在經歷“訂單數量跟往年差不多,但就是沒錢賺”的尷尬境地。
加工利潤急劇下滑
“沒錢賺”是《**財經(微博)日報》記者在走訪皮具工廠時,聽到*多的詞。
攤開一年的賬本,經歷過“中國皮具發展黃金期”的老板們很是郁悶。辛苦一年,入口袋的錢還不如往年的一個零頭。說到2005年~2008年皮具制造行業的勝景時,皮具廠的老板們顯得有些陶醉:利潤高,工價低,來錢快。鄧老板做皮具*風光的時候,一年凈入300萬元。從前年開始,年末進到鄧老板口袋里的錢,一年不如一年。“2011年年末結賬時,進口袋的只有30萬元。”鄧老板說。
實際上,這幾年來,鄧老板的生意跟往年相比,沒有太大的改變:156 0190 2607人左右的生產車間,每個月為紅谷、夢特嬌、金利來、萍果等品牌皮具生產出1萬只左右的手袋。
這幾年,工廠里接到的訂單沒少,規模沒變,但就是利潤一年比一年少了。鄧老板坦言,尤其是2012年,是他開皮具廠入行以來*糟糕的一年。
據鄧老板介紹,同村一家有200來人,在客戶中口碑較好,且做了十幾年箱包的老廠在2012年8月份賣掉了。這些賣掉的廠都面臨同一個問題:越做越虧。
虧本做生意,歷來都是商人的大忌。從皮具廠改行的小朱對記者表示:反正沒錢賺,熬著也沒用。
按照業內人士的說法,其實,給品牌做訂單的利潤遠高于做大路貨的利潤。比如,給類似紅谷這樣走專賣店渠道的品牌生產一個皮包,加工費大概為70元,而做大路貨的加工費可能只有40元左右。
雖然做品牌的要求高,但相比之下,利潤也更可觀。有業內人士認為,如今連做品牌加工的皮具廠都沒錢賺,那些做低端代工的小作坊就更加困難了。
同樣是開真皮手袋廠的黃老板介紹,2009年之前,一個包的純利潤能到25元左右,如今,能達到15元就已經非常不錯了。3年間,每個包的利潤下降了40%。
鄧老板指著隔壁幾家工廠說,別看現在有些工廠成天亮著燈,每天敲敲打打的,其實,大部分都是在熬。據鄧老板介紹,租用他家廠房的那家皮具廠,已經欠租好幾個月了。
有業內人士表示,2012年,珠三角地區能賺錢的皮具廠不到三分之一。
工廠成“夾心層”
皮具工廠利潤的急劇下降,與產業鏈上游皮具市場的行情密不可分。
在這些皮具廠老板看來,眼下皮具加工工廠利潤微薄甚至出現虧損的現狀,主要是由于下游皮具品牌采購價格的增長幅度,趕不上上游原材料、人力等成本上漲的幅度。[next]
從2009年開始,皮具的原材料上漲幅度達30%以上。據黃老板介紹,2009年,花皮的價格為14元~15元,如今稍好點的花皮價格已經漲到21元~25元;一個做皮帶的五金扣,2009年的價格是9元,如今漲到11元~12元。另外,三年間,皮具廠的人工成本翻了一倍。皮具工廠的總生產成本,比4年前上漲了30%~40%。
近3年,皮具產品采購價格的增長幅度和成本增長幅度之間,至少存在10%的差額。鄧老板介紹,皮具采購價格上漲的幅度僅為20%左右。
據紅谷皮具負責外單采購的相關負責人介紹,從2009年開始,每個包的采購價格有所提高,但與工廠的成本上漲幅度相比,確實有差距。該負責人表示,他們在終端也不能一下子把價格拉太高,只能分擔一部分皮具工廠因成本上漲帶來的壓力。
有業內人士表示,我國高端皮具市場的話語權,長期被外國品牌把控,本土品牌所爭奪的中端市場,消費者越來越理性,競爭也較激烈,品牌的定價權并不強。做專賣店的本土皮具品牌,在拼質量的同時也在拼價格,假如終端一下子提價太多,產品就容易賣不出去,這是個很實際的問題。
因此,面對上游采購無法給出更大幅度提價,下游人力、原材料上漲幅度巨大的落差,皮具工廠必須自己承受。
開皮具廠12年的張老板介紹,很多小皮具廠的利潤率僅有10%,因此,這10%的差額,幾乎拿走了很多小皮具廠的全部利潤。
有實力的大廠仍在熬著,鄧老板自嘲道:欲望不能像以前那么大了。畢竟,皮具發展的黃金時期已經過去。
用工成本高成主因
鄧老板琢磨了幾個月,他*后認為,推高皮具制作成本的主要癥結在于:用工成本上升太快。絕大多數皮具廠老板,跟鄧老板有相同的看法。
人工成本每年都在上漲,大約每年上漲10%以上,而皮料制作的大部分工藝靠人工完成,人工成本上漲,原材料價格不可避免地會漲價。
據鄧老板介紹,2007年,皮具工廠工人的平均工資大概是每月900元,現如今,一個皮具工廠的生手月工資都達到了2000元以上。
而夏老板翻出來的一份工資賬本顯示,2010年,工廠工人的月平均工資為156 0190 26070元,2012年,夏老板廠里工人的月平均工資達到了2700元。
短短幾年時間,工人工資上漲幅度驚人。夏老板認為,對皮具廠而言,用工成本除了每年都在上漲的工人基本工資外,不斷增加的工人福利,也是一筆不可小覷的開支。
2005年以前,珠三角地區的工廠對工人實施的是日薪制度,工人的工資跟勞動時間掛鉤,工人上**班才能拿**錢。近兩年,珠三角地區的工廠全部都變成了月薪制度,工廠老板付給工人的錢不再根據上班時間而定。一個工人薪酬的多少按照工種和熟練程度,按月支付。
薪酬制度的改革,讓皮具廠的老板們一邊在抱怨用工成本上漲過快,一邊擔心過完年后招不到工人進場干活。
2010年,大多數皮具廠工人的假期基本上保持在每個月2天的水平,2011年過完春節后,很多皮具廠招不到人,珠三角面臨嚴重的用工荒,一部分工廠為了快速招到人,開出“每周單休”的條件。這樣一個月工廠需要給工人們放4天的假期。
鄧老板算了一筆賬,以他156 0190 2607人規模的工廠為例,**的開工費為1.5萬元,以前每月休息兩天,每月需要花費3萬元的空白開工費,一年下來30多萬元。如今,工人的假期增加了一倍,需要支付的空白開工費翻番。鄧老板覺得,這筆放假期間支付的開工費,對他而言,是一筆額外增加的大負擔。
夏老板在開皮具廠以前是一名教師,他認為,優化人力資源結構,可以有效減少利潤下滑的幅度。2011年,夏老板工廠里的利潤率與上年相比,僅下滑了2~3個百分點。
如何有效利用人力資源,成為未來皮具生產企業面臨的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