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家林業局將梅花鹿等54種陸生野生動物列入馴養繁殖范疇,可以進行商業經營。據介紹,之所以劃定這54種野生動物來馴養,主要是因為其馴養繁殖技術已經成熟,且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遼寧省現在可人工馴養野生動物30多種,主要包括梅花鹿、馬鹿、貉、銀狐、水貂、果子貍、火雞、藍孔雀、中國林蛙等。
多個馴養種類在全國占重要份額
遼寧省野生動物馴養繁殖的歷史較長,自然條件也比較好。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遼寧省就已馴養繁殖梅花鹿、水貂,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半人工馴養繁殖中國林蛙。遼寧省東部山區具備馴養繁殖中國林蛙、梅花鹿和馬鹿的自然條件,是中國林蛙的重要分布區和梅花鹿、馬鹿的原產地。
遼寧省地處北方,冬季長,氣溫低,尤其適宜馴養繁殖毛皮動物。
近年來遼寧省野生動物的養殖業發展很快,在一些地區已漸成規模,其中不乏被列入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名錄的品種。中國林蛙、梅花鹿、馬鹿以及一些毛皮動物馴養所占比重較大,且**于全國。
毛皮動物馴養繁殖的主要種類有水貂、北*狐、貉。據初步統計,目前全省存欄種水貂數量40萬只,馴養繁殖總數量250萬只,占全國馴養繁殖數量的30%;存欄種北*狐數量50萬只,馴養繁殖總數量300萬只,占全國馴養繁殖數量的40%;存欄種貉數4萬只,馴養繁殖總數量20萬只,占全國馴養繁殖數量的30%。
梅花鹿馴養在遼寧省發展得也比較好,西豐更是憑借梅花鹿馴養而享有“中國鹿鄉”的美譽。
據介紹,目前全省存欄梅花鹿5萬只,占全國馴養繁殖總數量的20%,其中西豐縣存欄數量3萬只;存欄馬鹿1.5萬只,占全國馴養繁殖總數量的10%。
林蛙馴養繁殖量也較大,目前全省繁殖林蛙總數量4億只,年產商品蛙2億只,占全國馴養繁殖總數量的30%。
深加工能力不足成為產業發展瓶頸
遼寧省野生動物馴養繁殖現在還多以家庭分散養殖為主,規模較小,集約化程度差,設備簡陋,飼養成本高,勞動生產率較低。
對此,沈陽市于洪區造化鎮關家村村民張春和感觸頗深。上世紀80年代開始他就在自家的院子里馴養貉子和白狐,但是卻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難,飼養經驗缺乏,買飼料難且貴,銷路也不好找,經濟收益低。
但是張春和并沒有灰心,在長時間的堅持下,逐漸摸到了門路。看到老張發家致富了,村里一些人開始向他學養白狐和貉子,后來發展壯大了,大家在一起組成了養殖專業合作社,一起采購飼料,一起出售皮毛產品,規模做大了,養殖業逐漸走上了正軌。
然而,不久他們又遇到了新的發展瓶頸,就是缺乏產品深加工的能力,附加值上不去。
老張算了一筆賬,一張未經過深加工的狐皮,如扣除各項成本,只有500元左右的利潤,但如果加工成皮草成品拿到商場里去出售,利潤就會翻好幾倍。
馴養繁殖所獲產品還處在初級開發利用階段,產品的科技含量較低,精加工能力不夠,這是遼寧省野生動物馴養繁殖遇到的共同問題。
而梅花鹿等一些馴養野生動物產業也遇到了市場混亂的困擾。
現在市場上有許多以假亂真的鹿茸產品,這讓那些梅花鹿養殖戶苦不堪言。在沈陽一家飼養了上千頭梅花鹿的企業,負責人王杰告訴記者,市場上經常出現以馬鹿鹿茸冒充梅花鹿鹿茸的現象,這使真正的梅花鹿產品受到了沖擊,他們感到十分無奈。
規模化和科技馴養是發展方向
近些年來,遼寧省先后在大連、撫順、本溪、丹東、遼陽和鐵嶺地區建立了多家裘皮、鹿茸和林蛙油加工生產企業,并取得了一批地理標志產品和**產品;在遼陽、鐵嶺建立了馳名省內外的裘皮市場、鹿茸市場,已成為國內裘皮和鹿茸的集散地,為發展野生動物馴養繁殖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與此同時,遼寧省還引導野生動物馴養繁殖單位由家庭散養模式,向規模化、集約化馴養繁殖轉變,并加大了科技推廣力度。
沈陽市三山梅花鹿園已成為一家規模化、集約化養殖企業,擁有梅花鹿近千頭,在飼養中還采用了一些現代化設備,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在野生動物保護管理實踐中,通過修改法律法規、簡化審批程序及調整保護名錄等方式,對不同來源、不同性質的野生動物及其產品實施分類管理。
去年,遼寧省將野豬、中國林蛙從 《遼寧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調出,同時決定對飼養者實行免交野生動物資源保護管理費的政策。
現今,遼寧省已將野生動物馴養繁殖列入了林業產業扶持范圍,以進一步推動野生動物馴養繁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