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2-02-11 來源:互聯網
近期,發改委、工信部正牽頭調研制定化解產能過剩總體方案,重點將解決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和造船五大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這標志著“去產能化”大幕正式拉開。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疲弱的消費需求嚴重制約了發達國家的復蘇進度,其家庭資產負債表遭受嚴重損害,居民消費總需求急速下跌,家庭資產的去杠桿化嚴重影響了這些國家既往的負債型消費模式。金融危機和債務危機留下的需求缺口很難補上,全球經濟都呈現出總需求不足的狀態。受外需萎縮、貿易壁壘、通貨膨脹、國內要素成本上升以及人民幣升值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中國出口產業受阻,激化了外需產業的產能過剩矛盾。
但產能過剩并非此次危機獨有。產能過剩是中國經濟的長期頑疾,歷史上,我國曾出現過兩次產能過剩:一是156 0190 2607~1999年,出現產品積壓,工業企業開工嚴重不足。據統計,156 0190 2607年末全國28種主要工業品生產能力有4成處于閑置狀態。據國家統計局1998年對9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生產能力的普查,多數工業產品生產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低的僅有10%。二是2005年至今,新一輪產能過剩問題凸現。據國家發改委統計,2005年底有11個行業產能過剩,其中鋼鐵、電解鋁、汽車等行業問題突出,水泥、電力、煤炭等行業也潛藏著產能過剩問題。
從深層次看,我國的產能過剩既存在市場性“過剩”,也存在體制性過剩。除了經濟周期性波動帶來的產能過剩外,我國工業產能的過快擴張還與投資體制轉型、地方政府存在投資沖動、資金和資源價格扭曲等體制性矛盾有關。
此次產能過剩比以往更嚴重。產能利用率是考察產能過剩的重要指標。根據美國經驗,當工業產能利用率超過95%以上時,代表設備使用率接近全部;當產能利用率在90%以下且持續下降時,表示設備閑置增多,產能過剩出現;工業產能利用率在81%及以上時,為正常的產能過剩,低于81%時,為較嚴重的產能過剩。
與國際金融危機之前相比,我國工業行業的產能過剩從局部行業、產品的過剩轉變為全局性過剩。在我國24個重要工業行業中有19個出現不同程度的產能過剩,鋼鐵、電解鋁、鐵合金、焦炭、電石、水泥等重工業行業產能過剩都是比較嚴重的。2012年,中國產能利用率為57.8%,這要遠遠低于1978年以來中國的產能利用率達到72%~74%的平均水平。
筆者認為,治理產能過剩,除了通過企業破產、并購和重組等壓縮生產能力,提高行業準入門檻等常規方式外,還應該從源頭上入手進行頂層設計,按照“多管齊下、標本兼治、改革推動”的原則,建立產能過剩的長效解決機制。
**,推進深層次改革,加快啟動內需。產能過剩背后是“生產過剩”,根本是分配不均造成的,巨大的投資需求沒能與*終消費形成良性循環,因此,還應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刺激國內消費等調整生產能力和擴大需求的方式來實現。發展內需,關鍵是要提高居民收入和購買能力。正確處理投資與消費的關系,扭轉*終消費率低的現象,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同時調整投資結構,引導投資向為擴大居民消費方向發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產能過剩問題。
其次,加快產業資本“走出去”化解過剩產能。毫無疑問,當前中國調整制造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加快產業整體升級勢在必行。未來在全球產業格局調整中過程中,將按照國際分工價值鏈引起產業布局的重新分布優化。中國要實現在國際分工體系中“低位保持、中位擴張和高位滲透”的目標:其一,對于紡織、鞋帽等傳統的產能過剩行業,可以通過“走出去”在其他國家生產、當地銷售或出口產品,可以繞過相關國家的貿易壁壘;其二,加快汽車業等行業的過剩產能輸出,加快占領新興市場迫在眉睫。目前,中國汽車產能“結構性過剩”嚴重,一方面自2011年以來,中國汽車業正在進入增速回落期,而汽車業產能卻進入爆發式增長時期,預計2015年中國汽車產能將達到3250萬輛,也就是三年后,汽車年銷量要增長一倍。因此,加快汽車業“走出去”,占領非洲、亞洲和拉美等迅速增長的新興市場意義重大;第三,在產能過剩的風電設備、多晶硅、光伏太陽能電池等新興行業,可以通過發展“技術追趕型”對外直接投資,充分利用發達國家先進技術集聚地的反向技術外溢,促進企業技術升級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從而有利于國內相關行業的結構升級。
*后,減少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對經濟增長的直接干預和控制。1994年財政分權改革以后,我國地方政府出現明顯的“公司化”趨勢。地方政府直接介入經濟、承擔企業經營管理角色的趨勢,且各級政府與所轄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大量增量資金投向投資驅動型領域造成了普遍性的結構性產能過剩,也導致了投資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的大幅降低,這是導致產能擴張的體制性原因。因此,抑制中國式產能過剩必將減少政府對GDP的直接控制和干預,進一步簡政放權,不能讓“看得見的手”變成“閑不住的手”。 (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主任 張茉楠)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