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2-02-11 來源:互聯網
11月1日,中國生態文明論壇成都年會在溫江舉行。作為此次年會的“重頭戲”,“市長論壇”備受各方關注。來自成都、南京、杭州、寧波和珠海的5名副市長,就“生態文明建設與城市綠色轉型”為主題展開“舌戰”。作為此次論壇的東道主,成都派出了分管環境保護、城鄉管理等領域的副市長劉守成“迎戰”。在談及治理環境的“狠招”時,劉守成打趣說,只要是污染的東西,“看見什么滅什么”!
副市長說
5 城副市長曬環保“經驗”
成都大力發展公共交通
“治理城鄉環境,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成都市副市長劉守成說,過去成都市的環保機構,*低只在縣一級,“十幾個人能干出什么?”近年來,隨著生態環保機制逐漸完善,在“不增設機構、不增加編制”的原則下,把環保有關職責落實到全市317個鄉鎮(街道),真正實現基層環保網格式覆蓋。
劉守成表示,明年《新環保法》實施后,9條對管理者的“約束”,定會倒逼管理者在治理上更上一層樓。依法治理環境,是劉守成關注的重點。他強調,在成都,企業得遵守法律,若違反,必然付出代價,“比如,工業必須進園區,不能想建就建”。
對于未來的環境治理,劉守成認為應是市民生活方式的轉變。他說,目前成都的機動車數量超過300萬輛,僅次于北京。未來成都將會大力發展公共交通系統,引導市民改變生活方式,乘坐公共交通出行,減少私家車上路。
南京為治理環境出臺14部法規
南京市副市長陸冰上臺后,先曬出一串南京的城市榮譽:***生態市、公共交通出行率達45%、垃圾分類全面推進、煤炭排放量負增長……“其實,這些成績均源于法律約束。”他說,為了治理城市環境,南京先后出臺了14部法規,以鐵腕倒逼工業轉型,“我們可以不要城區的GDP,但一定要生態環境”。
據了解,每年南京市的財政收入,有近1/3用于生態建設。同時,南京又是重化工業較發達的城市,對煤炭的需求很大。一邊是環境,一邊是經濟,南京的轉型期該如何度過?陸冰直言:“擯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提高企業準入標準。”
杭州發展低碳“智慧型”經濟
作為長三角區域的經濟大市、資源小市,杭州在治理環境上有何經驗?“在我看來,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相沖撞,如同左右手博弈。”杭州市副市長張耕說,杭州的“智慧型”經濟發展模式,就能避免兩者沖突,“這種經濟體既低碳又可循環,還沒有脫離杭州的能力”。何為“智慧型”經濟?張耕解釋稱,是一種以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為先導的經濟模式。
談及生態治理問題,張耕表示,今年杭州主抓水環境治理。“我們建立了‘河長制’,各級4套班子的領導為‘河長’,我自己就是錢塘江的‘河長’,治理不好要負責。”
寧波超過七成企業排污要收費
寧波是浙江省的工業大市,重工業比重超過70%。“我們該怎么轉型?”寧波市副市長萬亞偉以5個字總結:關、拆、減、禁、轉。“就是要關閉治污無望的企業,拆除違法工業建筑,重點排污企業節能減排,劃定保護區禁工業,轉變生產方式5大要點。”
說起治污“狠招”,他認為必定要以“重拳”相擊。“收排污費,寧波超過70%的企業都要交排污費。”此外,寧波的排污企業,在排污時需進行“刷卡”。萬亞偉透露,未來寧波的控污將更為嚴格:必須達到世界*佳的排污標準。
珠海規劃未來50年生態藍圖
珠海市副市長潘明說,珠海**在全國出臺《珠海經濟特區生態文明促進條例》,用體制、機制和法制來保護生態環境。“要說珠海的GDP,我們感到慚愧,但說起生態環境,我們肯定是自豪的。”潘明坦言,這種發展模式,得到了百姓的認可。
談及未來的城市發展道路,潘明說,去年,珠海聘請了新加坡城市設計專家,為該市編制了未來50年的藍圖。其中不乏城市人口、城市規模和生態環境。
專家觀點缺水城市不宜過度建人工湖和人工濕地在城市建設中,不能片面追求區域水生態環境的表面改造,人為導致水生態環境的惡化,不能過度建設水生態景觀,大搞人工生態湖、人工水系、人工濕地。
11月1日,在中國生態文明論壇成都年會的水生態文明·科技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院長張建云表示,在城市建設中,不能片面追求區域水生態環境的表面改造,人為導致水生態環境的惡化,不能過度建設水生態景觀,大搞人工生態湖、人工水系、人工濕地。
建設濕地前*好做充足調查
張建云說,濕地離不開水源,特別是在我國的北方缺水城市,本來水資源已經很短缺,拿本該給人喝、給農業灌溉的水去搞人工生態湖和人工濕度,這種做法并不適宜。
有專家認為,在建設濕地前應該做充足的調查。華東師范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陸健健接受媒體采訪時就曾表示,濕地設計前期調查對于后續工作成功開展非常關鍵。
成都水資源豐富適合建濕地
“成都的水資源豐富,很適合打造人工濕地、人工生態湖等。”張建云說。
資料顯示,成都的年平均降水量為759.1-1156 0190 2607.0毫米。其中,降水量達1000毫米的區市縣有:崇州、都江堰、蒲江、邛崍、大邑。岷江水系、沱江水系橫穿成都境內,青衣江水系擦肩而過,大小河流150余條,總長1500多公里,成都市的水系本就十分發達。在優厚資源的基礎上,成都早已是一個被濕地公園“包裹”的城市。
據初步統計,成都的生態濕地公園,包括青龍湖生態濕地、清水河生態濕地、江安河生態濕地、三圣鄉生態濕地、龍潭湖東郊生態濕地、北湖北郊生態濕地、新世紀公園生態濕地、上府河生態濕地、白鷺灣濕地公園等。
今年,四川擬建紅原曲登塘、阿壩多美林卡、松潘岷江源、大涼山谷克德、綿陽三江湖、平昌駟馬河、蓬安嘉陵江、隆昌古宇湖8個國家濕地公園。
用可滲水地面材料能防內澇
每到汛期,不少城市都面臨城市內澇的問題,成都也不例外。中科學院院士,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崔鵬表示,采用可滲水的地面材料,能有效防內澇。
“現在城市的街道都是水泥鋪成,雨量一大就容易積水。”崔鵬說,以前的泥土路上就很少出現這種問題。因此,如果街道都選用可滲水材料,這一問題必將緩解。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