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在外部環境復雜多變,外貿總額增速減緩之時,蕭山鞋類出口卻逆勢上揚,出口額同比增長近一倍。來自區商務局的一份數據,1—7月,蕭山區鞋類出口5567萬美元,同比增長了92.8%,接近一倍。
細分市場淡季“不淡”
浦陽鞋業的年產量大約6000萬雙,相當于浙江省每人一雙的生產量。在浦陽,有156 0190 2607來家鞋企,大概占到蕭山鞋企的80%左右,浦陽的麻編工藝鞋的產量更是占到全國90%以上。浦陽的工藝鞋行業協會更是制定了行業聯盟標準,為會員企業提供行業內的質量標準,今年該協會又在起草國家的麻編工藝鞋行業標準。
麻編工藝鞋一般只適合夏季穿,這使得浦陽的鞋企生產季節比較單一,像到了現在這個時候,就是麻編工藝鞋的生產淡季了。然而如今,記者走進浦陽的幾家的工藝鞋,車間里的生產卻是一片火熱。往年的淡季,現在一點都不淡。
來到杭州杉友鞋業有限公司,車間里正在加緊生產一批短靴,準備銷往英國。該公司的老總王江林告訴記者:“近年來,我們開始轉型升級,從原先單純做麻編工藝鞋到現在多元化生產,在淡季的時候生產其他季節可穿的時裝鞋。”
浦陽的鞋企紛紛打破單一品種的生產模式,根據國際國內市場需求,在繼續生產傳統工藝麻底鞋的同時,通過繡花、釘珠等方式開發生產時裝鞋,從而走出了一條多元化生產之路,企業也從過去淡季的“吃不飽”到現在的“吃不完”。就像王江林說的:“我們企業現在訂單飽滿,訂單已經到了今年9月份,而10月、11月的訂單,客戶也已經在陸續下了。”
杰杰工藝鞋業有限公司老總謝燕勇也十分看好時裝鞋的市場,他對記者說道:“時裝鞋市場需求大,我們逐步增加了其比例。我們廠現在時裝鞋已經達到70%,麻編工藝鞋只占30%。但麻編工藝鞋的老本行,我們還是會繼續保持。”
減少中間環節利潤倍增
同時作為浦陽工藝鞋協會會長的王江林告訴記者,以前鞋子出口都要依賴外貿公司,由外貿公司下單,這也使得企業的中間利潤減少,同時鞋子的出口退稅也進了外貿公司的“口袋”。而現在,浦陽的不少鞋企開始“撇開”中間的外貿公司,自己成立外貿公司,直接與老外做起了生意。
“原本通過另外的外貿公司,低價格的鞋子贏利只有0.5元—1元,價格高點的鞋子贏利也只有2—3元,利潤非常低。”王江林告訴記者,不過現在通過自己成立外貿公司,利潤明顯增加了,還贏得了市場的主動權。以2萬雙的一個訂單為例,如果外商給出的價格是22元每雙,但是由外貿公司下單,就只有20元一雙,這2元一雙的利潤讓外貿公司給賺走了。如果一雙鞋子的出口退稅是2元錢,那么,每雙鞋子企業就少賺4元錢。然而,鞋企自己成立外貿公司后,這筆錢則又能由自己賺取。有了自己的外貿公司,浦陽的一些鞋企有了更穩定的大客戶。
此外,蕭山的麻編工藝鞋正尋求其他更多的出路,目前正積*醞釀自主品牌,改變多年來一直“為他人做嫁衣裳”的尷尬,譬如布克鞋業就在國內注冊了“布克”商標,下一步將積*打出“布克”品牌。據了解,未來,浦陽的工藝鞋,想要走品牌化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