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2-02-11 來源:互聯網
通過美國各部門的綜合數據可以看到,在服裝和鞋類產品中,2010年美國消費者購買的35.6%的產品來自中國,24.9%來自美國本土,這也是**一項“中國制造”擊敗“美國制造”的領域,卻也僅占美國消費者每年總體消費的3.4%。
事實上,盡管全球化概念深入人心,美國經濟卻還是相對封閉的。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上一次的《消費調查》報告,2010年美國人70%的消費都花在了美國制造的商品和服務上。
不幸的是,如同美國奧運隊服一樣,由于服裝與鞋子“顯而易見”,導致“中國制造”早已“占領”美國的錯誤觀念深入人心。這一錯誤一旦與美國選戰背景相結合,*終孕育出燒毀“中國制造”的可笑言論。
“中國制造”幻象
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在去年底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在2010年度美國人的消費中,只有2.7%的個人消費支出流向了中國制造的商品和服務,其中88.5%的支出流向仍然是美國制造的商品和服務。
數據會令尋常美國人感到非常困惑。在關于奧運制服的全民大討論中,就有美國人哀嘆:現在走近任何一家沃爾瑪超市,滿眼看到的都是“Made in China”(中國制造),這個2.7%的數據肯定有假。
美國經濟專欄作家摩根-豪森爾對此指出,這是一種幻象。“沃爾瑪每年在美國有2600億美元的收入,無法準確反映美國14.5萬億美元經濟規模的實際情況。”他說,“而沃爾瑪販賣的那些小東西,也遠遠不是美國人的主要支出領域。”
回到美國人88.5%的支出流向仍然是美國制造的商品和服務這一數據,究其原因在于,美國人約三分之二的支出都在服務消費領域,這些必然是在本地生產的。
與此同時,外國商品在美國市場占有率*高的領域是耐用消費品,其中包括汽車和電子產品,即便如此,耐用品消費中三分之二的商品仍是“美國制造”,而其他三分之一為外國制造。
特別是在“中國制造”方面,中國商品占美國人消費開支的2.7%,而整體外國制造在美國的銷售份額大概在11.5%,這意味著即便在進口商品中,“中國制造”僅僅占到四分之一左右。其中,中國進口商品主要包括家具、家庭設備用品以及服裝和鞋。
實際上,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在2010年,美國人把其工資中的34%用在了住房上,13%用于食品,11%用于保險和養老,7%用于醫療保健,另有2%用于教育,這已經到達了其總體消費的70%左右。顯而易見的是,上述各種消費,不可能跟“中國制造”有任何關系。
煽風點火為選票
這次,圍繞著到底誰要為居高不下的失業率負責,民主共和兩黨開展的這場“愛國競賽”中,指責美國制造商不把就業機會留給美國也是賣點之一。
這其中的**個認知錯誤在于,中國制造并不等于中國完全獲利。在前述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的報告中就已顯示,美國消費者每花費1美元購買中國制造的商品時,其中大約只有45美分是付給中國的。
換言之,美國獲利要遠遠高于中國,這剩下的55美分用來購買了美國境內產生的服務,例如商品運輸、銷售人員薪水以及零售商股東分紅等等。
其次,美國的制造業并非日薄西山。誠然,近幾十年來,美國制造業就業急劇下降,但其道理卻*其簡單:技術進步和自動化。
豪森爾就舉例說,例如在156 0190 2607年的印第安納州,美國一家鋼鐵公司生產600萬噸鋼需要3萬名工人,但在當下,它每年生產750萬噸,卻只需要5000名工人。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場共和黨與民主黨政客利用免費媒體為選戰競相造勢的鬧劇,亦可以令美國政策制定者嚴肅思考中美貿易結構中的不平衡癥結在于何處,并盡快敦促兩國雙邊貿易投資協定(BIT)談判的順利進行。
但可悲的是,煽動民粹情緒的初衷,恐怕不在于真正惠及民眾,不過是為2012年那一張選票罷了。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