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其母公司百麗,優購網同樣懷揣著一顆“野心”,盡管其偶爾也會低調。
試水服裝品類
鞋類B2C網站能不能做好,關鍵看服裝能不能做好。看似混亂的邏輯,卻是行業真實寫照。
“即使把鞋做得再好,沒規模,用戶購買率低,也達不到理想效果。”優購網市場總監徐雷告訴新金融記者,在快速躋身國內鞋類B2C前兩名后,國內*大的網上鞋城之一、優購網網上鞋城近期低調推出服裝頻道,開始加速品類擴張。
至此,目前國內市場排名靠前的鞋類B2C均已上線獨立的服裝頻道,鞋類商城正在向鞋服類商城轉變。
網上鞋城紛紛變裝,無不是看中了服裝市場的廣闊空間。
2011年,我國服裝網購市場規模增長了93.5%。今年2月,一份來自全國網購*活躍30個城市的調查顯示,網購在網民中的滲透率比全國平均的網購滲透率高20%,而時尚網購的規模又比整體網購的增長率高20%,服裝成了增長*快的網購商品類別。在30個城市當中,這一類別的網購規模達到1100億元,在全國幾乎達到了2600多億元。目前,服裝網購占據了網購市場的1/3江山。
反觀鞋類市場則困境重重。“目前整個行業都沒有觸摸到鞋類B2C的規模盈利點。”樂淘運營副總裁陳虎曾早早預見了鞋類B2C的瓶頸所在――規模小的時候談盈利相對容易,但規模化盈利卻是目前行業*為頭痛的難題。
當前能夠幫助用戶增長、提升重復購買率、實現規模化盈利的*佳方式之一,便是通過“鞋品”獲得**桶金,在獲得**批消費者認知的基礎上,進而進行諸如服裝等品類擴張。
在此業務上,優購網是堅決的。目前,優購網服裝團隊分為招商團隊和自有品牌團隊兩部分。從招商團隊來看,人數多于鞋類招商團隊;而從自有服裝部分看來,員工數量更是達到80人,僅次于倉儲、客服兩大業務部門,其中30人工作于優購網專門搭建的小型服裝廠,在早期量不大、無法找到優質供應鏈以滿足快速反應的時候,自主完成部分產品的全產業鏈過程。
而在市場投放上,優購網同樣“瘋狂”。 優購網目前的營銷總費用在國內目前的B2C里面或可排到七八名,費用較高;所對應的今年目標銷售額,可能是十幾名的樣子。據了解,優購網今年的市場投放力度超過1億,目標銷售額則在6億-7億之間。
不過,堅定與瘋狂并不一定代表成竹在胸。事實上,低調、謹慎成了優購網服裝業務的另外兩個標簽。
目前,優購網服裝品類采用半開放形式,會對品牌商、產品、新舊款比例等進行篩選與控制。優購網的邏輯是,既然價格、尾貨銷售能力與開放平臺相比不占優勢,不如盡量減少尾貨、庫存銷售,盡可能按照產品生命周期來進行銷售,賣出品牌溢價。因而,優購網對于引進服裝品牌的選擇十分慎重。
優購網目前選擇商家條件之一是其本身需具備電商能力,在此之前已在其他B2C平臺上做分銷,有專門的電商庫房,甚至發貨能力。如此一來,優購網便可不必買貨,而是或以租賃優購網倉庫形式合作,或直接從商家發貨。減少資金壓力的同時,亦減少了風險。
與此同時,優購網一改市場投放上高舉高打的作風,幾乎未進行宣傳。“今年我們確實沒有太大的營銷力度去推動服裝,一方面短期內不想改變優購網定位,仍想以鞋來占領消費者的腦海和心智;另一方面,我們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徐雷告訴記者,優購網服裝業務僅僅處在摸索階段,優購網對服裝品類也并沒有提出較高銷售和盈利要求。
當然,這僅僅是開局。
平臺商野心盡顯
或許不久的將來,優購網網上鞋城將會變身優購網網上商城。
今年年初,優購網上鞋城CEO張學軍曾對外宣布,優購網將“先深后寬”,先擴充鞋類、運動類品牌,下半年則將把規模擴展到服裝、箱包等品類,逐步將優購網打造成一個平臺商而非品牌商。在張學軍的眼中,未來網購平臺商品品類比例將沿襲現在的傳統百貨比例,即鞋類商品營收10%、化妝品10%、運動6%到7%、服裝30%到40%。顯然,優購網一早便開始布局轉身。
事實上,服裝品類并不是優購網的**選擇。在今年年初的規劃中,優購網曾試圖嘗試包括家居在內的多個品類,*終皆因現有資源和流量的局限決定放棄,主攻服裝一個品類。
然而,從優購網內部釋放出的蛛絲馬跡和種種信號看來,“變身”似乎只是時間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