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火熱進行,“中國制造”逐鹿倫敦,“驚艷”共“豐富”一色,“口水”與“板磚”齊飛;美國罕見大旱,大豆價格加速起跳,金屬價格跌跌不休,“中國需求”再一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咱先來看看“中國制造”吧。在倫敦奧運網站列出的156 0190 2607種紀念品中,中國制品占了六成半。以小商品聞名世界的浙江義烏攬下了倫敦奧運多個種類特許產品生產。但是,“中國制造”卻讓部分美國政客大光其火。原來美國奧運代表團官方制服是“中國制造”的。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里德甚至聲稱,應該把這些奧運隊服一把火燒掉,再由美國紡織廠重新制作。但時間緊、任務重,*后,美國運動員還是穿著“中國制造”的隊服走進了倫敦賽場。對此,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的一句評論可謂一針見血:“裝睡的人永遠都叫不醒。”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商品的價值鏈不可能簡單歸結為“中國制造”或“美國制造”,即便是“中國制造”的奧運服裝,在美國銷售過程中,絕大部分利潤也都流入美國人的腰包。
8月1日,又一篇拍磚“中國制造”的文章橫空襲來。《金融時報》的一篇文章明確指出,“在中國奧運代表團隊服以及其他一些代表團單項運動隊的比賽服裝上,能看到一些中國品牌”,題目卻是《中國品牌缺席倫敦》,這無疑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博取眼球固然重要,但**應該尊重事實。
據了解,倫敦奧運會所有的25000臺計算機設備,全部來自中國臺灣的宏碁。匹克為7國奧運代表團提供裝備,鴻星爾克則吸引了3個國家奧委會的關注,喬丹為3個代表團設計倫敦奧運會領獎服。
“中國制造”物美價廉,但我們得承認,“中國制造”面臨著生產成本不斷飆高的困境,印度、越南、老撾的制造業也在不斷崛起。但是,“羅馬不是**建成的”,“中國創造”又如何一朝崛起呢?“前有狼,后有虎”,中國制造在一次次輝煌之后,正處于在痛苦中轉型,在摸索中前進的中間階段,涅槃之后的“中國制造”會更加輝煌。
面對“中國制造”,外媒戴上有色眼鏡,認為“中國制造”就是便宜貨的代名詞;而面對“中國需求”,外媒卻又抄起了哈哈鏡。“中國需求”高了,他們驚呼,大宗商品價格要被炒上去了,“中國需求”低了,他們發愁,大宗商品價格又要被利空了?難道一切都是“中國需求”惹的禍嗎?無論是高是低,“中國需求”總是躺著中槍,淪為商品價格飆升或者慘跌百試不爽的借口。
就拿大豆和有色金屬來說吧,“中國需求”是一個龐大的存在,理應受到重視,而不應看成罪魁禍首。美國大豆產區遭遇50年來*嚴重干旱,澳大利亞麥格理銀行就此表示,大豆價格可能進一步上漲并創新高,這樣才能制約中國的進口需求。事實上,大豆價格加速起飛,背后正是中國巨大堅實的買盤在支撐。而且,高企的大豆價格正在威脅著中國壓榨企業的正常經營,挑戰著中國的糧食安全。
金屬價格的中國因素也在被不斷放大。7月31日,英國《金融時報》發表一篇題為《金屬價格“跌跌不休”的中國因素》的文章。文章認為,工業金屬價格已跌至多年來的低點,而中國是一個主要原因。一系列因素降低了中國金屬企業的生產成本,進而壓低了金屬價格的假想底部。
事實上,在大多數金屬市場上,中國同時也是*重要的、有能力調節市場平衡的供應國。況且,金屬價格的下跌是在歐洲、中國和美國經濟增長均放緩的背景下出現的,只拿中國說事是站不住腳的。
更令人痛心的是,需求卻并不代表話語權,中國買什么漲什么,中國賣什么跌什么,出現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缺乏以期貨交易市場為基礎的價格形成機制。只有加快發展我國期貨市場,逐步建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宗商品期貨交易市場,才能在此基礎上逐步爭取大宗商品的定價權。
任憑風吹雨打,我自閑庭信步。累積“正能量”才是對扭曲的“中國制造”和“中國需求”的*好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