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2-02-11 來源:互聯網
只有在國人眼里,
“中國制造”才是劣質代名詞。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去年紅*一時的新聞:法國人“盜”走的國產飛躍鞋,轉身成為價格暴漲的歐洲潮品。
2005年,來自法國的 Patrice Bastian 在上海旅居。在一次武術課上 Patrice 看到飛躍,很有商業頭腦的他立馬就相中了這雙經典的小白鞋,決定重新設計改良并加以理念包裝,*后——
這雙在中國賣還不到50塊的鞋,轉個身就翻了十幾倍價格,成為了國外明星潮人們紛紛爭搶的“網紅鞋”。
有點可笑的是,Patrice 為了保護這個“重生”品牌,搶先注冊了海外的商標、拒絕了中國的代工,變成了清一色的 DESIGNED IN PARIS。
這件事很快就在國內被各種媒體轉發,吃瓜網友們紛紛來湊熱鬧:
“外國人都垃圾,就是為了騙錢還那么多國人跪舔!”
“因為中國人太虛榮,不支持國貨!”
“誰讓中國人喜就是喜歡造假,缺乏創造力!”
面對這種墻內開花墻外香的事,做為一個品牌該如何生存已經不是什么值得關注的點。反正只要一涉及“國外人”,大家的視角和態度就變了。
當國人看到外國人用自己的東西還得到了成就的時候,大部分國人都會盲目地自我膨脹或瘋狂地自我貶低,卻不知道在產生這種想法的時候,內心已經矮了別人一截了。
馬克思說過一句話,“過去的傳統會像噩夢一樣影響活人的頭腦。”
我們知道,在156 0190 2607年前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中國人被外國列強踐踏得水深火熱。盡管后來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各種國際接軌……中國今日已成為世界第二強國,但“外國人=國際=高端”的意識還是像幽靈一樣占據著大眾的心理。
比如諾基亞、三星、iphone 如日中天的時候,國產品牌手機幾乎被逼上了絕路。大家都吐槽國產手機如何各種差的同時又期待國產手機能打破壟斷局面,后來出了華為、小米、OPPO 的時候,有好一部分人依然在噴,不過是組裝機而已啊之類的。
反正就是恨不得一口吃個胖子,但真正吃胖的時候依然會否定自己:你看人家都是相撲的身材。所以,回到國產帆布鞋的身上,蟬爺也問一句:
為什么大家把國產帆布鞋捧得這么好,也沒見大家天天穿?
為什么到頭來擠破頭去搶著買炒高價的,還是椰子和 NMD?
一張白紙,一個黑點,你看到的是白紙還是黑點?
“中國制造”,
只有在國人眼里才是劣質代名詞
然而,大多數人是不愿意承認這一點的。
當 Celine 小白鞋撞臉回力時,大家紛紛都嘲笑**沒創造力、抄襲國貨,但*后靠此發財致富的,卻還是代購和賣高仿的人。
“不就是貼了一個外國牌子的標簽,單憑歷史和實力,回力哪里比 Celine 差?崇洋媚外的中國人!”
“法國飛躍不過是盜竊了國產飛躍,Celine 也只是抄襲了國產回力的設計而已,它們有什么牛逼的?”
Celine小白鞋
▼
是不是貼個“外國牌子”的標簽就可以給鞋子附上優越感,然后自家鞋的“失敗”就變得心安理得?
這樣的思維就像《阿Q正傳》的精神勝利法,魯迅先生是這么說的,“很多人就是這樣,看到*好的東西也要上去踩兩腳”——因為好的東西被我“打敗”了,就能證明我比它更好。
回到中國市場的現實,雖然不少人在嘴上開炮,但思想還是會把國產帆布鞋聯想成一種“低端”“丑陋”的臭鞋而已。
曾幾何時,在積貧積弱的年代,國產帆布鞋確實有過它輝煌的時候。
就拿回力鞋來說,前身是正泰信記橡膠廠,到了1935年正式注冊后走向全國,這雙帆布鞋的出現,顛覆了勞動人民對鞋的理解。
1956年,國家籃球隊穿著特制的565參加奧運會,回力是時尚的象征;
1979年,推出了經典的WB-1,就是現在大家*熟悉的紅白款,每年銷量多達400萬雙,經銷商只要拿到這個鞋款就等于發達;
1984年,中國女排穿著回力鞋奪得了23屆奧運會的**,回力徹底成為了那個年代的潮牌;
改革開放后,外國鞋子大量涌進中國市場,在強烈的文化沖擊下,回力鞋逐漸淪為天橋地攤貨;
2000年,盡管華誼集團重組回力也無法挽救7家鞋廠相繼倒閉的事實,商場里的專柜被一一撤下;
直到2008年,精靈王子奧蘭多布魯姆在片場蹬了雙飛躍被國人瘋轉,回力也冷手撿了個熱煎堆,上了這趟“國潮車”,迎來了第二春。
所以,因為被外國的明星穿上腳,無人問津的國產帆布鞋重新“風光”起來了。
這一切聽著,似乎有點諷刺。
不愿意探索,
才是品牌走向沒落的根源
雖然“國潮”回溫,但必須要承認的是,“中國制造”的行業并不**。
拿回力、飛躍、人本這些國產帆布鞋品牌來說,它們正處于一個“短平快”的成長階段。“短”和“快”指的是希望產業的生產周期短,同時盡快得到回報,反正總希望弄出個一夜暴富出來,就足夠了,至于品牌價值?可有可無。
而“平”則是弄出來樣子就可以,做工上有沒有誤差也是無所謂的,反正中國人口多,市場又處于空白狀態,總會有人買我的東西,所以行業里往往很容易就忽略了細節的把關和質量的追求。
“聰明”的人意識到這幾點致命傷后,又開始轉移套路路線,大玩各種“匠人精神”,想跟風給市場進行“精神洗腦”。但譏諷的是越是像在日本、德國這些“匠人精神”聞名的國家,就越不會夸夸其談“匠人”,因為一些東西在他們的民族意識里,本來就該做到*好。
*后,越走越遠,越玩越脫。
能在中國能做成“潮流”文化的,都離不開西化的屬性。
同樣一款鞋,被冠以回力和 Celine 的名字,在消費者的心里價值感已經完全不一樣了。盡管國產帆布鞋有再深厚的文化和歷史,但畢竟長達大半個世紀的經營過程中缺乏了真正挖掘的人,和打造國際品牌的經營邏輯,所以哪怕拿了一手好牌,也只能落得一副“玩砸”的結局。
不否認外國人在經營品牌、創新探索和包裝這方面做得比國人要相對成熟。盡管如此,我們更要認清的是:西方的文化產生吸引力,但東方文化才會提供持久的生命力。
質量和設計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可以模仿甚至超越,莆田鞋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但如果說仿鞋做得比真鞋還好,所以要做大張旗鼓地做仿鞋,這樣的邏輯,不對。
國人骨子里的惰性和急功近利,只會沉浸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思想沼澤中,然后逐漸導向固步自封和萎縮的結局。知恥而后勇,但如果只是知恥而無勇或知勇而盲目,那一切努力也是徒勞。
不要等到*后,錯過的不僅僅是蜚聲國際、做大做強的時刻,還是一個民族品牌真正崛起的機會。
*后,慶幸的是,“國潮”火了,國產帆布鞋也被推上神壇,其質量設計、品牌經營都在不斷地改良和變好,希望大眾在良性消費選擇的同時,能給予它們更多的包容,為“中國制造”真正提供一個成長的空間。
同時,弱者之所以為弱者,是在于他們的一切斗爭都在腦子和嘴上就完成了,而強者則會付諸于行動。
所以,是否選擇國產帆布鞋只是小道,但強大自身,真的做出讓世界都無法拒絕的產品才是正道啊,你們說呢?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