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對中國外資政策調整的短期不適應,某些企業試圖通過媒體報道渲染氣氛,影響中國政策。
北京在華投資的韓國企業是否正在以“半夜逃逸”的方式撤離中國?按照韓國產業資源部的計劃,1月21日由該部和韓國外交通商部、勞動部、法務部、大韓商會等共同成立的“無故撤離應對特別工作組”開始進入青島、廣州等韓國企業集中的地區展開實地調查。
此前一段時間,“中國經營環境惡化”“虧本”“撤離”等字眼接連出現在韓國媒體上。韓國《中央日報》報道稱,近來在華投資的韓國企業因為付不起職工工資或者負債而“無端撤走”的現象很多。
“半夜逃逸”為哪般
韓國媒體報道稱,由于中國轉變稅收政策,加強了對環保方面的限制,加之不斷上漲的工人工資和1月1日開始實施的新《勞動合同法》,使在華的韓國中小企業勞動成本負擔可能會增加50%以上。這對為“賺取勞動成本”而進入中國的韓資企業產生直接沖擊。
而這些韓國企業撤資時,不愿意走正常程序,而是選擇留下工廠設備,單身撤離。這就是所謂的“半夜逃逸”。韓聯社報道稱,在青島附近的膠州,目前已有103家韓資企業采用這種方式撤離,這種現象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越來越多。
韓國媒體稱,這些企業之所以“半夜逃逸”一是覺得中國的清算“手續繁雜”,二是需要返還當初進入中國時接受過的各種優惠。
“撤離潮”言過其實
韓國媒體甚至提出了“撤離潮”的說法。《中央日報》的報道稱,目前在華投資韓國企業約2萬家,其中有20%連年虧損,預計將有4000余家虧損企業撤出中國。
“海外的報道有點夸大了,實際撤離中國的企業很少。”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告訴《國際先驅導報》。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宋泓接受本報采訪時也表達了相同的看法。
實際上,受到稅收、勞務等政策改變壓力的不僅僅是韓資企業,還有日資和臺資企業。張燕生給記者展示了一組數據:“日韓企業在中國的結構很相似:其中50%的企業在中國銷售產品,30%的企業返銷母公司或者本土,20%出口海外。這其中,只有那30%和20%中的低端邊緣企業可能撤離。”
宋泓介紹,根據去年年底他到韓日企業比較集中的青島和廈門考察了解到的情況,“他們都投資很多,不會說走就走,真正離開的很少”。
據了解,目前倒閉、逃跑、轉移的韓資企業,大多是皮革、成衣和縫紉玩具等加工型小企業。它們更為依賴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和優惠政策,一旦這些因素發生變化就難以生存。
政策調整需漸進過渡
“中國從2005年開始調整外資政策,力度越來越大。韓企撤離是個跡象,表明外資企業感受到政策壓力了。”宋泓告訴《國際先驅導報》。
現在有些外資企業有撤離的考慮。但政策對這些企業的現實影響遠遠沒有海外媒體報道的那樣大。
張燕生認為:“這些企業試圖通過媒體報道渲染氣氛,發出聲音,通過有關部門來影響中國政策。”
“政策對新入外資影響更大,現在那些想進來的外資企業開始觀望、權衡,它們覺得中國投資的機會少了。”宋泓說。
中國外資政策的調整是漸進的,執行起來也應平穩過渡。張燕生指出,中國應有相應的配套措施,幫助不適應環境變化的企業轉型和獲得社會支持。這樣才能避免類似韓企那種“半夜逃逸”現象的發生。
來源:新華網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