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鄰近的新華南路和龍泉街相比,坤且巷是條隱秘的小巷。鮮有人知的是,巷名在維吾爾語中是“皮匠”之意。解放前,這里曾皮匠云集,每天有幾千張皮革在此加工晾曬,以供烏魯木齊市及周邊地區制作皮鞋、皮衣所需。
如今,從新華南路進入巷口,除了156 0190 2607年創建的烏魯木齊市第五小學,巷內建筑基本是平房和舊家屬樓,沒有高樓大廈帶給人的壓迫感。因鮮有車輛駛入,寧靜的小巷,仿佛能夠留住時光的剪影。漫步其中,往昔那些皮匠們的生活舊影在居住于小巷中的幾位老人的講述中,一點一滴地清晰起來。
買買江奴爾買買提和他在坤且巷的*后一家馬具店
坤且巷
舊稱“臭皮坑子”
小巷79號大院里,有處平房院落,居住著60歲的林德、53歲的包金花夫婦,他們是巷子的老住戶,祖上從甘肅固原遷來。
林德說,“小巷南邊與飲河巷相接,解放前磨河渠流經飲河巷,這為皮匠們熟皮子大量用水提供了便利。皮張密密匝匝晾曬在河邊,也成了一道風景。但制革業產生的異味很大,老人們都稱這里為‘臭皮坑子’。直到解放后,小巷才漸漸改造成了居民區,‘臭皮坑子’之名也被人淡忘。”
對此,《烏魯木齊文史資料》中也有記載,從抗日戰爭到解放前夕,烏魯木齊飲馬巷后街(坤且巷)形成了加工皮張的集中區。當時約有50多戶人家在這里從事制革生產。
舊時,因為此地臨近馬市,為小巷內的居民提供了謀生便利。包金花說,她的88歲的父親三年前去世了,老人曾在馬市售賣過駱駝肉,而駱駝皮則轉給了鄰居小販或皮匠們。
關于馬市,在《話說烏魯木齊》中如此記述,上世紀初,今育才巷一帶是十分興隆的牲畜交易市場。交易旺季,通常在夏秋時節,上市的牲畜不單有馬,其他如牛、羊、驢、騾、駱駝等,一應俱全。該地臨近河灘,牲畜飲水也很便利。按此推測,當時牲畜交易屠宰后,皮張未干時便運送到坤且巷,經由皮匠們加工了。
行至坤且巷與飲河巷交接的路口處,有座灰色的清真寺,外墻簡樸,規模不大,寺門上方掛著“坤其買力清真寺”的牌匾。在維吾爾語中“坤其”與“坤且”都是“皮匠”的意思,“買力”有“村、小聚落”之意。從寺名,可知此地曾經皮匠云集,小巷得名也應早于此。
寺門前,坐著幾位老人和小孩。一位老人說,別小看這座清真寺,它建于19世紀,在烏魯木齊的清真寺中屬于歷史悠久的老寺了。
“這座寺還是我爺爺和小巷鄰居們一起籌資興建的呢。”此時,一位叫吾買爾拜科熱的中等身材的中年男子走來,話語間充滿自豪。巧的是,他的父親就曾是名皮匠,他的家緊挨著清真寺。
坤且巷名匠
拜科熱皮匠
推開一扇低矮的小門,便是吾買爾拜科熱的家。一座小四合院,除了幾間平房,院里搭著涼炕,兩只貓慵懶地舔舐著皮毛,大缸里種植著無花果樹。
吾買爾拜科熱的父親拜科熱阿布都拉,現年88歲,由于身體狀況欠佳,在臥床休養。說起父親的手藝,吾買爾清了清嗓子,“維吾爾族人名重名的很多,但一提到‘拜科熱皮匠’,過去周邊幾乎無人不知。這個響亮的名號,得益于家族手藝,父親是家族第三代皮匠,手藝純熟。”
憑借好手藝,拜科熱阿布都拉養活了一大家十來口人。在吾買爾的記憶中,目前的小四合院曾是個上千平米“大院子”,有兩扇大門,蓋了很多房間,后來由南疆多個皮匠租住,又將它們買下。大院子漸漸變成了如今僅兩百來平米的“小院子”。
關于父親如何熟皮子,吾買爾還有很清晰的記憶。**是清洗,將皮張浸在水坑中,泡軟后將里皮上的附著物用刀子刮去,再用清水洗凈,然后在毛面涂上石灰,壓在木桶中浸淹,而酸堿的量是熟好皮張的核心“機密”。之后用藥水脫毛,再用另一種藥水去除油脂,*后是晾曬,共有六七道工藝。有時還需為皮張染色,當時的流行色是棕色和黑色。熟好一塊皮子全過程要20來天。每個皮匠的工藝都有各自的秘密,所以自古皮匠算是一門家族手藝。
“有的皮匠渾水摸魚,熟的皮子乍一看很好,但到了皮鞋、皮衣工匠手里就能試出優劣。而我父親嚴把質量關,熟好的皮張角角落落都細軟、光滑,韌性好,無論做皮鞋還是皮衣,都很受歡迎。”吾買爾說。[next]
過去清洗皮張是在河邊(磨河渠)。解放后,巷子周邊居民多了,熟皮子有污染、氣味難聞,皮匠們都漸漸放棄了老營生。吾買爾說,“解放后,原先的那些皮匠,有人搬走了,有人另謀生路,也有人故去了,只有我父親以自己的方式堅持到*后。”
解放后,拜科熱阿布都拉在烏魯木齊市建筑材料公司上班,應老主顧的要求,還時常利用晚上時間熟皮子。由于不能在河邊洗皮張,他便在自家院里砌了水槽。
“父親熟皮子時好像永遠不知疲勞,總是一個人默默做活,就這樣一直干到1980年。機械化批量加工皮張后,手工加工顯得成本過高了,加之我家人口多了,不具備熟皮子的條件,父親這才徹底告別了熟皮子的手藝,而周邊老鄰居們卻仍稱他‘拜克熱皮匠’,他也很享受這個稱呼。”
坤且巷背影
*后的馬具店
由坤且巷向山西巷方向走,在白大寺旁的小巷里有間沒有任何招牌的小店,經營著各種手工皮鞋、皮靴和各種馬具。與周邊出售服裝、日用品的小店相比,顯得有些另類。經常路過此店的熱扎克艾山說,這或許是烏魯木齊市區內*后一間馬具店了。
小店散發著手工皮革特有氣息,一張張皮張在這里變身為皮鞋、皮靴和馬鞍、馬鞭。門口顯眼處碼放著手工馬鞍和備馬用具。見不到馬的城市,如此實用的馬具賣給誰?
“主要是批發,批發至南北疆牧區,和周邊馬場。”30歲的店主買買江奴爾買買提有些靦腆,他接手經營小店十多年了,之前這是家老店。
買買江介紹,這些手工馬鞍產自伊犁,樣式有:哈薩克式、蒙古式和軍鞍三種。前兩種講究裝飾,顏色花哨,而軍鞍則較為簡潔。
沒有招牌,小店的顧客全為慕名而來,老主顧較多。據周邊一些老人回憶,由于南門至山西巷附近曾存在過馬市,小店周邊曾存在過多家手工皮鞋店、馬具店,生意都不錯。如今,僅存的只有這家,夾雜在鬧市背后的小巷中。
從距離上判斷,坤且巷與小店的存亡有著某種的歷史淵源。有關皮革,《烏魯木齊文史資料》中有段有趣的歷史話題。公元982年到983年,北宋政府派使臣王延德出使高昌(現吐魯番地區),見到當地人民把牲畜的皮張鞣制成細軟的皮革,用皮革制作靴帽、衣著、腰帶和各種用品;同時,還在細軟的革制品上,鑲嵌上*為精美的金、銀、銅、寶石之類的花紋。據王延德說,這些精美的工藝品,不僅他自己喜愛,就連一些外國人也非常珍視。
當時的烏魯木齊是高昌回鶻王阿薩蘭汗的牧區,制革、制裘是游牧人民歷史悠久的傳統工藝;自然,烏魯木齊的制革工藝遠于王延德出使高昌很多年。
1755年,清朝政府平定準噶爾貴族集團的武裝叛亂。當時,駐在烏魯木齊的清朝軍隊,為了繼續平叛和開發農業生產的需要,從吐魯番地區招聘了一批制革工匠,利用本地的牛馬皮,鞣制成馬的鞍子、車輛的套具和農業生產所需的各種挽具。
如今,皮革制作從手藝變成了工業,而買買江奴爾買買提的小店和坤且巷,卻依然保留著“手工制作”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