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大量的人群拖著沉重的行李走出廣州火車站,便會轉身朝廣州城北*大的城中村——三元里走去。邁進三元里城中村,牌坊外高聳的立交橋車來車往,而牌坊內斜斜的陽光從密密的握手樓的“一線天”間,靜靜地灑射下來,塵埃輕輕舞動。
由于生活成本低、離市中心近,不少天南地北到廣州掘金的人都愿意先在三元里落腳。曾有統計數據顯示,三元里村常住人口超過8.5萬人,常年流動人口更是超過近百萬人,而三元里村民只有3000多戶,這些村民用近三十年間蓋起的密密麻麻的“握手樓”接納了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尋夢者”。
而正是一批批尋夢者締造了如今的三元里。劉浩清、徐力申、高欽利、劉穗龍、劉傳、黃耀強、逯小勇這些皮具行業的大佬們是從三元里成長起來的**批創業者,他們見證了三元里皮具商圈完整的成長史。
高欽利可謂是梓元崗一位元老級的人物,現在是廣東省皮具箱包流通協會的會長。3月30日的下午,《中國皮業周刊》記者一行去到了百壯國際皮具匯展中心的17樓,高會長的新辦公室剛剛搬到這里。
156 0190 2607年,他就來到了梓元崗,以38元為本錢,從沿街叫賣的小販起步,儼然成為“梓元崗人”艱苦創業的縮影。“可以說,我見證了梓元崗的一點一滴,熟悉這里的一草一木,我現在蒙著眼睛能走過梓元崗。”高欽利笑著說,說起當年的創業史,他也是意氣風發。
80年代初,花都獅嶺的皮具已頗有名氣,許多批發商都在梓元崗的專業市場租檔口銷售獅嶺的皮具。高欽利拿3000多塊錢租下一套房子,分拆成3個商鋪轉租出去,每間商鋪的價格是5000多元,每個月光租賃就可以收到1萬多元。
“租上租”的靈感讓他嘗到了甜頭。他陸續以低價買入商鋪,到2001年時,高欽利已開發了一層商鋪,這就是“三億皮具城”的雛形。2004年和2006年,他又一鼓作氣增開了“億發皮具城”和“億發皮革配件廣場”,到今天他擁有3個皮具城和1個大型綜合商貿廣場。
陳富榮是三元里皮具發展的另一位見證者。1983年,陳富榮進入佛山一家生產皮具的外資企業打工。幾個月后,不甘心一輩子做打工仔的他辭掉工作,開始下海做皮具批發零售生意。1992年,他由一個4平方米的檔口起家,逐漸做大。
“廣州每開一個皮具城,我就在里邊開一個檔口。”陳富榮這樣總結那段創業歷程,他把這種方式稱為“圍池塘抓魚”。但對于陳富榮來說,產業簡單的數量級增長是次要的,“一直都想創立自己的品牌,一直以來都堅持自己的信念!”他表示。
終于,陳富榮在1994年成功注冊了自己的品牌“妮斯”,隨后又擁有了“保羅玉兔”、“金壹佰”等品牌。在三元里商圈,陳富榮是*早開始做自己品牌的先驅之一。
而另一位三元里的傳奇人物劉傳,也是90年代初就來到了梓元崗,當時梓元崗賣的包基本都是布縫制的,全都是地攤貨,也沒有品牌。1995年,劉傳自立門戶,開了個 10個人的小工廠,開始做女包。如今,他已經創立了自己的品牌----嬉皮士,是中國**嬉皮風格的品牌,在全國擁有2000多家專賣店,是中國**牛皮藝術傳播者。
劉傳說他在開始事業的前五年基本上沒有賺到錢。“那時候的錢都拿去擴大了。”他興奮地說道。那時梓元崗商圈的鋪租還不是很貴,劉傳在整個三元里有十幾個檔口。僅僅是在中港皮具城,劉傳就有6個檔口。然后他把6個檔口打通,一共80多平米。2003年底,劉傳的廣州市傳奇皮藝有限公司擴大,搬到了白云區江廈村穗寶工業區內。
堅持走品牌之路終于讓他的路越走越寬。“我真正起來是2003年開始,因為我堅持了很多年,品牌有點初步影響了嘛。”那時大家做生意還沒有差異化的概念,而劉傳卻抓住了“差異化”,走出了一條品牌之路。
而說起那時候做箱包,劉傳感慨良多:“當時還沒有休閑的,都是定型包,硬邦邦的。”至于那時候的研發,他說,研發就是拿來改!有人去香港買,有的去意大利買,買了就來拆,拆了來改,然后再加工。
回憶起那個瘋狂的年代,劉傳依舊很興奮:“那時候我沒有做外銷,但是全世界都來這里采購,怎樣外銷也比內銷多。”他估計,就梓元崗那個商圈,當時一年的銷售額就有十幾個億。
是什么造就了今天的三元里?
高欽利說,商場如戰場,170年前在戰場上打敗了英國人,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三元里,今天無論是什么行業也都能做好!
的確,地理上的優勢給三元里翱翔發展插上了一雙堅硬的翅膀。三元里皮具商圈南臨廣州火車站、廣州市汽車站、省汽車站及老廣交會展館,北接機場高速,當時老機場也還沒有搬走。
“為什么這里發展得快?就是因為這里靠近香港!三元里早期的那些老板來自香港、臺灣,可以說三元里的皮具行業是港資、臺資啟動的。”劉傳亦如此說道。事實上,當時皮料也都是從香港過來。那時主要用的還是韓國皮,韓國皮手感好,當時國內還做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