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2-02-11 來源:互聯網
點評: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近年來加工貿易出口比例發生逆轉。中國皮革和制鞋行業均屬加工貿易占比較重的行業,產業轉移速度較快。為解皮革和制鞋行業加工貿易類企業轉型升級之困,中國皮革網記者根據商務部機電和科技產業司司長張驥接受相關采訪而撰寫此文,意在幫助行業企業清醒認識加工貿易發展的特質,把握好轉型升級的原則,實現可持續發展。
受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國際市場需求大幅萎縮,外資進入放緩的影響,近幾年來我國加工貿易發展速度明顯降低。有數據顯示,今年1-7月,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7592.8億美元,同比增長0.9%,占外貿進出口總額的32.3%。其中,加工貿易進口2800.5億美元,增長4.7%,占外貿進口總額的25.2%;出口4792.4億美元,下降1.3%,占外貿出口總額的38.7%。
上面的數據中可以看出,我國加工貿易進口比例在上升,而出口比例卻在下降,雖然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對我國加工貿易的影響確是不容忽視。針對進出口總額一升一降的現象,商務部機電和科技產業司司長張驥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分析了當下我國加工貿易面臨的問題,并對我國加工貿易轉型給出了自己的見解。
部分產業轉移速度較快 應引起各方重視
有很多人認為,我國加工貿易出口的下降是因為東南亞國家對我國制造業的沖擊。因為勞動成本、原料價格等低于中國,所以很多國內外企業都將廠房和加工廠搬離中國,而選擇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地區。分析認為,這一說法并不科學。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張驥分析,目前我國產業還沒有形成大規模對外轉移,但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或生產環節轉移速度較快的情況要引起重視。截至目前,產業轉移主要集中在紡織、服裝、印染、制鞋、皮革制造、電子家電、塑料制品等行業。例如,今年上半年,我國對越南實際投資約7000萬美元,同比增長54%。還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到柬埔寨、印尼考察投資環境、投資設廠。轉移的形式既有生產能力轉移,也有訂單轉移。
張驥認為,企業在做出是否進行產業轉移的決策時,要進行各種因素的綜合分析和比較,勞動力成本只是重要因素之一,還包括當地社會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產業配套能力、當地市場規模、以及配合龍頭企業的國際產業布局調整等因素。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的綜合競爭優勢是在逐步提升的,投資環境不斷優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勞動力素質不斷提高,這些都為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綜合發展環境。他預測,在未來一段時期內中國吸引外資的良好環境不會發生根本改變。
加工貿易發展迅猛 體現了國際產業分工特征
中國加工貿易是在全球化深化發展的大背景下,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逐步發展起來的。在吸引外資、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不斷加快的過程中,加工貿易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實現了20多年高速持續發展。張驥分析,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分工由傳統的產業間分工逐步向產業內分工方式轉變、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轉變,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布局產業鏈,由此帶來的國際產業轉移步伐不斷加快。改革開放后,我國政府抓住了國際產業轉移的歷史機遇,實行加工貿易政策,成功地承接了出口導向型的外商直接投資,將外商的資金、技術、管理等優勢與我國勞動力、土地成本、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優勢有機結合,使我國迅速融入全球生產網絡,成為面向全球的低成本加工制造基地。可以說,加工貿易是國際產業分工發展的產物,是抓住機遇、承接轉移的結果,體現了國際產業水平分工的特征。從上世紀70年代末以“三來一補”方式承接香港傳統制造業起步,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展機械設備、電氣裝配等產品的組裝加工,再到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大量承接歐、美、日、韓等國家和地區技術含量較高的電子信息制造業,加工貿易獲得了迅猛發展,產業層次不斷提升。
張驥闡述了中國加工貿易的五個方面特點:(一)從產品結構看,以機電產品為主。電腦、手機、船舶等機電產品是加工貿易主要出口商品,機電產品在加工貿易出口中的比重從2002年的65%提高到2012年的76.5%。另外,包括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在內的高新技術產品在加工貿易出口中的占比也逐年提升,從2002年的33.7%提高到2012年的50%。與此同時,紡織服裝、家具、鞋類、塑料制品、箱包、玩具等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占比則從22.7%降到了8.7%。(二)從出口市場看,以歐美市場為主。2002年以來,美國和歐盟在加工貿易出口中占比一直都保持在20%和15%以上。另外,香港憑借其特殊地理和政策優勢,成為加工貿易出口產品的重要轉口地,在全國加工貿易出口中的占比也保持在20%以上。2012年三地占加工貿易出口的61.8%。(三)從進口來源地看,以亞洲周邊地區為主。韓國、日本、東盟、中國臺灣等經濟體是加工貿易主要進口來源地。2002年以來,四地在加工貿易進口中的占比一直保持在10%-20%之間,2012年共占加工貿易進口的55.8%。(四)從區域結構看,東部地區保持加工貿易區域主導地位。廣東、江蘇、上海等東部10省市始終處在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同時也是加工貿易發展的主體區域。(五)從企業結構看,外資企業保持加工貿易企業的主體地位。加工貿易政策與外資政策密切相關,2002年以來外資企業在加工貿易中的比重保持在 70%-85%之間,2012年占比81.7%。
摒棄速度和規模擴張 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
過去30多年加工貿易實現了高速度、跨越式發展,也為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張驥認為,在國際產業轉移不斷加快的有利條件下,30年多來加工貿易利用人口紅利,發揮比較優勢,保持了20%以上的年均增速,規模擴張了近800倍,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但發展中的問題也逐步積累并顯現出來,例如加工制造環節附加值較低;不掌握核心技術,受制于人,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地區發展不平衡;管理機制和政策與轉型升級的要求不相適應等。除此以外,當前加工貿易發展還面臨著經營成本快速上升、環境資源壓力不斷加大、國際競爭愈加激烈等多重壓力。珠三角和長三角等發達地區土地空間、能源資源、環境約束加大,特別是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使發展加工貿易的國際競爭優勢減弱,粗放型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在當前形勢下,加工貿易已無法再繼續走速度和規模擴張的發展道路,亟需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那么,行業企業如何轉型升級?張驥分析,每個企業的具體情況千差萬別,對不同企業來說,轉型升級也有著不同的含義,應選擇不同的方式、方法和路徑。對我國加工貿易整體而言,轉型升級主要體現在5個方面的轉變:一是產品加工由低端向高端轉變,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二是產業鏈由短向長轉變,向研發設計、創立品牌、生產制造、營銷服務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延長國內增值鏈條。三是經營主體由單一向多元轉變,促進內外資企業共同發展。四是區域由東部為主向東中西并舉轉變,引導加工貿易由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梯度轉移。五是增量由區外為主向區內為主轉變,引導增量向海關特殊監管區集中。
而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它不僅是政府對企業的要求,也是環境、資源等要素制約持續加大、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企業不斷增強自身綜合競爭能力的內在要求。實現轉型升級,需要政府支持,更要企業努力,要始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企業始終是轉型升級的主體。張驥表示,這一過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四個原則:一是堅持健康發展和優化結構相結合,將優化結構作為加工貿易發展的長期任務。二是堅持市場競爭和政策引導相結合。一方面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增強企業轉型升級的動力;另一方面,進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和指標體系,為企業轉型升級創造良好的環境。三是堅持中央引導和發揮地方積*性相結合。統籌各方利益,兼顧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在有利于保持經濟社會穩定的基礎上,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四是堅持轉移和轉型相結合,通過加快轉型升級引導和推動轉移,在承接轉移中兼顧轉型要求,堅持可持續發展。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