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2-02-11 來源:互聯網
——專訪東華大學服裝?藝術設計學院工業設計系系副主任、副教授俞英
設計是產品重要的價值源泉,是價格競爭的利器。縱觀國外知名品牌,除了原創設計之外,更注重賦予其深刻的內涵,形成其別具一格的品牌文化,永遠走在時尚和潮流的前端,而這正是中國鞋包業的軟肋。因此,大力提升設計水平,培養設計人才,鼓勵原創設計是未來中國鞋包業提升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方向。“真皮標志杯設計大獎賽”正是一個為設計人才提供施展夢想的舞臺,正如真皮標志所提倡的“環保”、“時尚”,“真皮標志杯設計大獎賽”的設計作品**地詮釋了真皮標志的內涵。5月13日,在“真皮標志杯設計大獎賽”的評獎現場,擔當大賽評委的東華大學服裝?術設計學院工業設計系系副主任俞英在現場接受了記者采訪,就鞋包設計的未來,包括鞋包設計所受的桎梏、設計產品的結構,以及設計的精髓、設計人才的培養談了她的獨特見解。
設計的指向——實用性不是**
服裝和服飾配件應是一個整體,對人形成一個整體性的包裝,突出人的氣質和美感。服裝產業的設計水平已經達到一個相當的高度,許多中國的設計師已經走上了國際舞臺,擁有了自己的品牌和鐵桿粉絲,而更多的中國服裝品牌都已經融入社會,作為一個強勢的定位推出春夏或是秋冬的流行趨勢,**流行的走向。
在俞英看來,服裝產業走過的路徑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針對我國鞋包產業的設計趨同化取向,她有著獨特的見解:“現今的中國是一個實用主義的社會,在鞋包設計方面,實用性也成為*為優先的考慮,這固然無可厚非,因為鞋的功能決定了實用性的重要價值。然而,實用性不是**,設計需要承載更多的元素。”她特別從大賽的角度談到了這個問題,多次擔當各類大賽的評委,她認為設計大賽是設計界的一個縮影,因為現在的很多設計大賽都是由企業冠名,評委也多由企業的設計總監擔任,過于強調實用性的評判標準也反映了企業的實用性取向,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在扼殺設計的生命。俞教授指出,“真皮標志杯設計大獎賽”作為行業中一個有著深厚底蘊的大賽,其評選兼顧了實用性和藝術性,在欣賞這些獲獎作品的同時,所有觀者都能受到美的觸動。
“服裝大賽也不是生活化的,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服裝大賽的設計作品完全無法在日常生活中穿著,但它們獨特的美感傳遞了作者更多的理念,讓欣賞者的心靈受到觸動。藝術沒有國界,美感總是能夠引起人共鳴。因此,鞋包設計大賽要兼顧藝術性和實用性,倡導文化、藝術、美感的體驗,傳遞更多的精神性內涵。”她談出了自己的感悟。
通過比較西方成熟品牌的產品結構,俞英提出,企業在開發設計產品的時候,應該有2/5是完全實用性的大眾化產品,1/5開發超前的引導新流行的藝術性的產品,2/5是高端的藝術性和實用性兼顧的產品。以這樣的結構來進行產品設計,才能夠從整體上提升企業的形象。實用性的產品是以走量為主的,作為企業利潤的主要支柱;藝術性的產品是廣告性質的,體現了企業倡導的流行元素和品牌的精神內涵;高端的藝術性和實用性兼顧的產品則滿足了消費者對于品牌的憧憬。
當下中國的鞋包品牌都是通過加工制造發展起來,對于品牌如何占據消費者心目中無法取代的位置,成長為一個獨具魅力的鞋包企業,需要在設計中融入更多的“匠心”。或許以鮮艷顏色、獨特造型來設計的藝術性產品無法有很好的銷量,但它在店中猶如一個立體的廣告形象,吸引了消費者的注意力,打動了他們的心,其價值更加無可估量。整體來看,時尚性很強的廣告不也是通過這種形式來吸引人對這個品牌產生興趣嗎?
培養創意人才刻不容緩
設計人才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學院和企業各負使命。俞教授認為學院在培養學生創意方面應不遺余力,因為在企業的崗位上有更多的機會學習技巧和操作知識,而創意的缺乏卻是無法彌補的。
中國的鞋包設計缺乏想象力和天馬行空的創意,這很大程度上正是源于設計師創造力的缺乏。“一個好的設計作品需要技術和技能的學習,只要企業能夠提供一個平臺和機會,學生有鉆研精神,總能上手。但是創意的培養則需要更多的潛移默化、藝術的熏陶和靈性的啟迪,這應是學校在教學過程中的精髓所在。” 俞英談到。
她也表示,現在很多企業的管理體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設計師創意能力的發揮,其管理體制把學生的思維框死了。
設計的專業性制約設計高度
服飾設計在我國已經有著十分系統化的教學,這是伴隨著服裝產業的成熟應運而生的。相對而言,鞋包設計則滯后許多,在國內,近幾年間陜西科技大學、東華大學等學院開設了相關的專業或設置了相關的課程,但專業化、系統化教學的專業則鮮見。
正如俞英所言:“現在從事鞋包設計的學生,很多是來自其它專業領域,比如設計專業,這類學生培養的難度很大,企業也感到設計師崗位所需要的許多知識,他們都不懂。比如我們接觸到的一位學雕塑的學生,轉做鞋楦設計,實踐起來確實很難。客觀來看,國內沒有鞋楦設計這個專業,但實際上它涉及醫學、人體工學等很多領域的知識,如果沒有3-5年的專業鉆研,很難設計出一個具有原創性的鞋楦。”
這種專業教學與崗位實踐脫節的狀況在國內十分普遍,企業也為此感到困惑。俞教授提出一個應對之道,即企業與院校對接,從大學三年級開始合作培養實習生,四年級學生的設計作品在企業操作。這種對接方式可謂一石三鳥,不僅企業和學校受益,學生更是收獲頗豐。在實習結束時,合適的學生企業可以留用。
目前,東華學校出去交流的學生很多,在國內實習的機會也很多。因其服裝專業歷史悠久,教學模式圍繞這個成熟的基礎,在大學二、三年紀就鼓勵學生到企業實習,十分重視實踐。現已與鞋企和包企有產學研結合的合作,但還不是非常有規律性,主要是一些江浙地區的企業。俞英表示:“產學研結合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在國內專業化的鞋包設計專業還未興起的情況下,加強產學研結合意義重大。特別是這樣的合作能夠引導學生找到未來發展的方向,并且明確自己所欠缺的知識。”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