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和文化部外聯局聯合主辦的非洲黃皮書《非洲發展報告No.14(2011~2012)》發布會在京舉行。非洲黃皮書《非洲發展報告No.14(2011~2012)》由主報告、專題報告、地區形勢、熱點問題、市場走勢和文獻資料六部分構成,就中非合作論壇機制啟動以來中非關系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黨際等領域的發展情況闡述了權威部門的觀點,并就中非合作論壇的運作機制與未來走向、中非經貿合作區的現狀與前景、中國參與非洲跨境基礎設施建設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非洲經濟走勢及其對中非合作關系的影響等問題進行探討。
一、2011年,中非貿易再創歷史新高
非洲黃皮書指出,盡管北非局勢動蕩,但對中非貿易影響有限,2011年,中非貿易全年依然穩步上揚,突破156 0190 2607億美元大關,達到1663億美元,同比增長31%,高于全國外貿增速8.4個百分點,再創歷史新高。其中,中國對非出口731億美元,增長22%;從非進口932億美元,增長39%。對非逆差201億美元,同比增長183%。中國在非洲前五大貿易伙伴依次是南非、安哥拉、蘇丹、尼日利亞、埃及。
2011年,中國與北非6國(蘇丹、埃及、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斯、利比亞)的貿易額占中國對非貿易總額的21%,比2010年的比重(24.7%)略有下降。其中,除中國與利比亞貿易額同比下降58%外,與其余5國貿易均保持較快增長,其中蘇丹和埃及同比分別增長34%和27%。總體來看,北非動蕩局勢未對中非貿易造成較大影響。
2011年,中國自非洲進口增速達38.9%,高于全國進口增速10個百分點。中國在非前五大進口市場依次為南非、安哥拉、蘇丹、剛果(布)、剛果(金),合計占中國自非進口總額的80%。從商品結構看,原油是中國從非進口的**大商品。2011年中國從非洲進口原油數量為6014.7萬噸,同比減少15%。但因國際油價趨高,中國從非洲原油進口額達471億美元,同比增長16.5%。此外,中國進口鐵礦砂73億美元,增長53%;鉆石14億美元,增長78%。非洲在中國海外能礦資源供給市場中的重要地位進一步凸顯。
2011年,中國對非出口增速為21.9%,高于全國出口增速1.6個百分點。中國對非前五大出口市場依次是南非、尼日利亞、埃及、利比里亞、阿爾及利亞,合計占中國出口總額的54%。對南非、尼日利亞和埃及出口增幅*大。從出口商品結構看,中國對非洲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分別達350億美元和67億美元,合計占對非出口總額的57%。同時,傳統優勢商品對非出口也保持良好的增長勢頭,其中紡織品出口88億美元,增長29%;塑料、橡膠及制品40.5億美元,增長37%;鞋類26億美元,增長64%。
從國內看,廣東、浙江、山東、江蘇、上海、北京是對非貿易的前六大省市,6省市對非貿易額達1226億美元,占中非貿易總額的74%。從經營主體看,民營企業經營機制靈活,進出口增速明顯加快。2011年,中國民營企業對非出口395.5億美元,同比增長32.2%。
二、中非政治關系:乘勢而上,前景廣闊
非洲黃皮書指出,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多*化與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包括中國和非洲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群體性發展勢頭持續增強。在這一大的歷史背景下,中非關系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期。中非雙方審時度勢,創立中非合作論壇,成功召開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確立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系,積*拓展全方位合作,推動中非關系在傳統友好的基礎上不斷取得新發展。作為中非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非政治關系在這一時期取得了顯著發展,對中非關系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戰略**和強本固基的作用。
黃皮書指出,作為世界上*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集團,中非加強團結合作對促進世界和平、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方將繼續從以下方面作出努力,不斷提升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系水平。
一是大力弘揚中非傳統友誼。中非傳統友誼是中非雙方共同擁有的寶貴財富,是中非戰略互信的基礎和中非關系發展的原動力。中方將進一步密切同非洲國家的高層往來和對話溝通,加強治國理政經驗交流,共同抵制外部干擾和分化,增進雙方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二是密切中非雙方在國際和地區問題上的協調配合。中方將繼續加強中非之間在涉及彼此重大和核心利益問題上的相互支持,特別是支持非洲國家維護主權和獨立、自主解決非洲問題,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努力。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將繼續以負責任的態度積*參與非洲和平與安全事務。
三是著力提升中非經貿務實合作水平。中方將繼續在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基礎上,加強同非洲國家在農業、基礎設施、人才培訓、金融等領域的交流合作,鼓勵更多有實力、信譽好的中國企業赴非洲投資,繼續加大對非洲國家的援助力度,更好地造福雙方人民。中方愿與非洲國家共同努力,妥善解決中非經貿合作中出現的新問題,提升中非合作質量和水平,使非洲國家從合作中更多受益。
四是大力拓展中非民間交流。中方將繼續推動雙方的民間組織、學術機構、新聞媒體、高等院校等部門加強交流與合作,鼓勵雙方青年增進往來,大力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交流,促進中非民間互動,讓中非人民更多參與、積*推動中非合作。
五是加強中非合作論壇建設。中方將繼續秉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加強對論壇的戰略規劃和機制建設,發揮論壇**作用,拓寬論壇框架下中非合作領域,落實好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成果,并以舉行論壇第五屆部長級會議為契機,推出順應時代要求、契合雙方需要的合作舉措,使論壇繼續成為推動中非關系發展的重要引擎。
三、2011年非洲宏觀經濟形勢有喜有憂,2012年非洲經濟形勢展望樂觀
非洲黃皮書指出,2011年非洲宏觀經濟形勢有喜有憂。北非地區持續的政治動蕩導致經濟出現零增長,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經濟復蘇勢頭較好,經濟增速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和多數發展中經濟體;國際食品和燃料價格大幅上漲,推高了非洲通脹水平;為進一步刺激經濟增長而實行的擴張性財政政策,使非洲財政赤字增加;經濟增速仍低于顯著減少貧困和增加就業所需的水平,非洲失業和貧困狀況依舊嚴重。
聯合國非經委和非洲聯盟在2012年3月公布的非洲經濟報告中指出,全球經濟已經進入了充滿不確定性和挑戰性的嚴峻時期。從短期來看,歐元區經濟危機可能會將全球經濟推入另一個衰退的泥潭。高失業率和不斷上升的食品和能源價格已經導致全球收入不平等和社會不穩定的狀況進一步惡化。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新預測,2012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將繼續下滑至3.5%的水平,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增長率將分別下滑至1.4%和5.7%,其中歐元區經濟將出現負增長。在全球經濟持續低迷的背景下,國際機構卻紛紛調高了對非洲國家的經濟增長預期。聯合國非經委預測2012年非洲經濟將實現5.1%的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12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將達到.4%的增長率;世界銀行預測2012年非洲經濟增速為5.2%,并且除南非以外的非洲地區經濟增速將達到6.4%。對非洲經濟樂觀預測主要源于這樣一些因素:國際石油需求強勁和油價攀升將促使石油和天然氣產量增加;新增礦產資源的投資開發;一些國家通貨膨脹壓力有所緩解;非石油部門,特別是公共部門的快速發展將帶動經濟增長等。
四、中國對非援助日益受重視
非洲黃皮書指出,“重承諾、速度快、質量好”成為中國援助的品牌。進入21世紀,中國對非援助的力度不斷加大,連續出臺對非援助重大舉措,取得了明顯效果。非洲國家政府和人民充分肯定中國對非援助為促進其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出的巨大貢獻,十分贊賞中國采用的不附帶任何條件的援助模式,對中國政府和實施企業在援助工作中表現出的真誠友好的態度和務實高效的工作作風給予高度評價,認為中國是真正可靠的朋友,希望把中非合作推向新的高度。然而,隨著國際政治生態、世界經濟形勢、非洲和中國形勢的變化,特別是國際因素的介入,中國對非援助也面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
一是非洲國家對中國的期望值不斷提高。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非洲國家普遍對中國的大國地位更加倚重,在對中國經濟發展成就和發展道路表示認同的同時,更多地希望中國增加援助,攜其共同發展。非洲國家新生代領導人在與中國發展雙邊關系中將援助視為制定雙邊關系政策的重要條件,不斷提出新的要求;他們一面反對發達國家的附加條件,一面隨著國際組織和西方國家對非援助規模的逐步擴大,不斷向中國提高要價。一些非洲國家對中國援助的期望值不斷提高,已經大大超出中國的實際能力。
根據許多受援國政府近期發布的中長期發展規劃,非洲國家將更重視解決通貨膨脹、就業、財政收支平衡等宏觀層面的問題,或通過發展基礎產業緩解發展的瓶頸和問題。規劃的重點是增長、就業和發展,涉及領域包括基礎設施、能源、教育、環境和衛生、行政能力和自然資源等方面。非洲國家為實現戰略目標可提供的資金非常有限,絕大多數要靠國際援助,90%以上的非洲國家將積*爭取中國的“兩優”貸款視為解決融資難題的重點努力方向。特別是在受到西方制裁,遭到經濟危機、自然災害或戰后重建時,對中國援助需求變得更加巨大。雖然中國已在努力擴大援助規模、增加零關稅商品種類、加大人力資源培訓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離非洲國家的期望值仍有較大差距。
二是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對非援助非議不斷。由于中國在國情、援助的定位與管理、援助方式方面同西方國家存在很多差異,對援助的評估角度也有所不同,部分西方人士對中國的援非做法做出利己主義的解讀。而中國迄今尚未形成一套能夠系統反映中國援外領域所取得的實際成果,既適合中國對外援助特點,又能發揮較強影響力的對外宣傳平臺,透明度較低,難免引起西方國家的猜忌。部分西方的非政府組織活動頻繁,利用媒體指責中國對非援助缺乏透明度,將中國援助和開發自然資源掛鉤,丑化中國形象,形成了“我們給援助,他們指責;我們不給,他們也指責”的局面,為中非友好關系發展制造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