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箱包業巨頭施紀鴻希望打造出另一個國際時尚之都.米蘭、倫敦、巴黎要小心了,平湖國際箱包城駕到.
平湖距離上海約100公里,平湖國際箱包城這座產業中心斥資2.36億美元,但施紀鴻的理想并不只是為外國時尚人士提供選購箱包的據點.
國際箱包城的目標是協助本地業者發展自有品牌及市場,開始提升在全球價值鏈的地位.
"如果我們不這麼做,可能五年後這邊的多數工廠都只有一個下場--倒閉,"新秀集團(Newcomer Group)董事長及國際箱包城(IBC)董事會主席施紀鴻指出.
新秀是平湖眾多箱包廠商的其中一家,這些廠商雇用4-5萬名員工,但經過10年來勞動力及原料成本上揚後,利潤變得*低,加上70-80%的產量是銷往海外,歐洲景氣低迷正為箱包產業帶來新的生存威脅.
施紀鴻的構想正是中國領導層希望國內各地借鏡效法的,在中國政府希望制造業降低依賴出口之際,這也為中國將迎接的好處及挑戰提供了一個經典范例.
中國領導層希望制造業者朝價值鏈上方轉移,以避免陷入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即隨著市場份額流失到成本更低的海外競爭者那里,而高收入國家的地位仍遙不可及時,財富創造陷入停滯.
"現在我們承接海外訂單,掙加工費,但我們不能只靠加工費生存.這種模式已經過時了,"平湖市委宣傳部部長曹亮表示.
**通往繁榮之路**
施紀鴻的國際箱包城計劃,將把零售商、批發商、貿易商、原材料供應商、設計者和服務提供商匯聚到一處,目的是削減成本和降低出口依賴,并發展國內市場和品牌.
施紀鴻和他的合作夥伴認為,40萬平方米的國際箱包城可以使平湖的箱包業務年收入到2020年增長約一倍,至100億元人民幣(16億美元),同時將該行業產出的出口依賴度降低至50%.
施已向浙江嘉興市政府提議,利用平湖國際箱包城作為打造像米蘭和巴黎那樣的時尚之都的樣板.但他的動機更多的是為了盈利,而不是要在中國經濟版圖上留下印記.明年9月平湖國際箱包城開業之際,雇傭人數將達到10,000人.
"現在中國人有更多的錢了,"46歲的施紀鴻用英語表示.他擁有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工商管理碩士(MBA)學位.
"過去,一個包被用於各種場合.但現在,尤其對於年輕人而言,如果他們參加一個活動時帶的包不合適,他們就落伍了,會被人嘲笑,"他說道,"這是一個大有潛力的市場."
**國內市場利潤翻數倍**
方曉東也是平湖的一名商人,他在國內市場的業務發展得有聲有色.
"一件衣服在國內銷售的利潤率要遠高於出口,可能會是後者的五倍或10倍,"方曉東表示.他是浙江伊思佳服飾有限公司的董事長.該公司為一些全球*大的戶外活動服裝品牌代工.
方曉東正快速擴大自己的產品范圍,以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需求.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喜歡上遠足、爬山、露營和滑雪等戶外運動.
2005年方曉東開始在國內以"伊思佳"品牌銷售產品,目前國內業務占其每年2億元人民幣營收的35%,并且在國內市場能成功地與國外品牌抗衡.他計劃以Esguard為品牌進軍歐洲市場.
他預計今年自有品牌國內銷售將增長30%,而在海外的代工品牌銷售將下滑10%.
"擴大國內市場銷售的成本很高,大多數轉向國內市場的企業都不成功,"商務部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李雨時表示.
**幫助工人轉換技能**
有的企業家在降低人力成本方面進行投資.新秀集團總經理趙勝梅表示,去年她的公司在自動化方面投資了1,000萬元人民幣.
新設備和新生產流程也需要新的技術.平湖的戶籍人口只有48萬人,外來人口有25萬,該市推出了政府資助的再就業培訓項目,培訓對象是由低端崗位分流出來的工人.
如果他們離開平湖到別處尋找工作,這個商鋪林立生機勃勃的小城將會失去活力,工業區和企業園也將面臨人去樓空的慘淡景象.
"今年對技術的需求比去年更高.可以感覺到這樣的結構變化,"平湖市人才交流中心主任胡建飛表示.
"這樣的形勢迫使公司進行調整和升級,"他稱.
找到合適的平衡點,中國就可以在未來保住自己的制造業基地,即便那些處於利潤低端的紡織業企業也是如此,比如田萬新擔任執行副總的廣越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他的企業為世界知名大品牌代工運動裝.來自臺灣的田萬新沒有打造自家品牌的野心,也不打算拿出自己的設計.這使他對於利潤率*大化*其敏感,他表示他的企業利潤率*高大概有3-5%.
在紡織品制造商離開中國,轉戰越南等更低成本地區的趨勢中,他逆勢而動,10年前在平湖建立了一家工廠,努力獲取比在越南做了20年的生意更多的利潤.
"我在中國有3,000名員工,在越南有10,000名,但我從兩國得到的是同樣的產量和利潤,"田萬新表示.
中國工人具有更高的技術水平,對新技術適應力強,而且愿意加班加點完成緊急訂單,是其中國廠家的優勢.
**的缺點是員工流動性大,他每年不得不招聘并培訓約三分之一的中國員工.而且這樣做的難度也越來越大.
"我們知道中國越來越富裕了,"田萬新說,"出現了大量年輕的消費者,他們知道怎麼花錢,但對辛苦掙錢并不熱心."
"中國制造企業真正的長期問題在於年輕人再也不愿意在工廠里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