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美國的公寓大樓里,你可能會在住戶大門上或大樓收發室附近發現許多泛黃的小條。這些小條說明一件事:美國聯合包裹服務公司(UPS)或聯邦快遞(FedEx)的快遞員來過,但取件人等候已久的包裹卻未投遞成功。
對個人而言,錯過快遞只是現代生活中的諸多煩心事之一;但對快遞公司而言,這件事卻標志著一個更嚴峻的挑戰:在電子商務崛起的同時,令人頭疼的住宅地址快件也越來越多。
對快遞公司而言,這是個令人喜憂參半的趨勢。過去經由實體店零售的商品,如今包裹在快遞公司發送的一個個郵包中。但這也擠壓了快遞公司的利潤空間,對快遞公司的運營構成了巨大挑戰。
不過,美國等國快遞業的一些主要高管宣稱,他們的公司終于要著手解決掉這個問題了。本世紀初,快遞業曾采取一些“防御性”措施,將低價值的包裹轉包給第三方投遞,
2011年第四季度,電子商務業務推動UPS業務量飆升;盡管包裹總重有所下降,但UPS美國業務營收仍增長7.3%,至87億美元,調整后營業利潤增長30%,至13億美元。
在今年2月的投資者大會上,UPS首席財務官庫爾特?屈恩(Kurt Kuehn)提到這一業績時說道:“我們終于把這幅拼圖完成了。”他這里指的是,針對不斷增長的電子商務需求開發出的新產品和新技術。
德國郵政與快遞集團——德國郵政DHL (Deutsche Post DHL)的首席執行官弗蘭克?安澎(Frank Appel)去年向英國《金融時報》表示:“過去幾年間,我們在服務方面投入了很多,為今天的電子商務快遞業務做了真正充分的準備。”
成功來之不易。問題的核心在于電子商務快件的性質。傳統的快遞單通常要求快遞公司將大量貨物發送到分布集中的企業客戶那里,派送路線是固定的,而電子商務快遞單涉及對住宅地址的派送。
這種派送任務似乎從一開始就注定會讓人頭疼。派送地址分散,單子季節性強,收件人常常不在家。另外,書籍和光盤等重量較輕物品的快遞費用較低,同行間的競爭也進一步壓縮了利潤。
為應對這些挑戰,物流企業專注于通過在中心化的投遞和取件點重新整合需求,來減少所謂的“*后一英里”派送成本。這部分成本可能占到整個供應鏈成本的四分之三。
美國投行威廉?布萊爾公司(William Blair & Company)的內特?布羅克曼(Nate Brochmann)表示,FedEx是動手比較早的。2004年,FedEx收購了一家投遞低重量包裹、通過美國郵政(USPS)完成包裹*終派送的企業。上一季度,FedEx SmartPost的日均包裹處理量增長了17%,達到156 0190 2607萬個。
關鍵是,這筆收購讓FedEx降低了成本,因為它能夠把多個包裹寄存在一個郵局。去年,UPS也推出了一個類似的產品。歐洲也有一些快遞集團與它們當地的郵局進行合作。
慢慢地,物流企業還想出了另一些應對之道。UPS的My Choice就是一個例子。去年10月推出的My Choice服務,會在包裹到達前向用戶發送提醒,從而減少未投遞成功快件的數量。
在美國,住宅地址快遞量占全美總快遞量的比例從2000年的約20%躍升至2011年的將近40%。
科爾尼(AT Kearney)的一位合伙人杰夫?沃德(Jeff Ward)認為,隨著物流企業積累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偏好數據,并利用這些數據開發新的工具,比如有助于按照取件人日程安排更有效調整派送的移動應用,物流行業即將開始一場更廣泛的變革。
不過,還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比如,依賴美國郵政派送可能并不完全可靠。美國郵政已在考慮縮小服務規模,以應對眾所周知的、其自身的財務問題。快遞企業表示,它們正密切關注局勢的發展。
另外,也不是所有零售商都希望由第三方來管理它們與顧客的互動,無論這個第三方多么受推崇。去年,一段FedEx快遞員將一臺電腦顯示器扔過圍欄的視頻瘋狂流傳,突顯出第三方派送涉及的品牌風險。FedEx表示,它努力為客戶提供“**”的服務,上述事件只是個例外。
屈恩表示,UPS剛剛開始大踏步前進。“我們(早期推出的一些產品)只是為了找到一種方法,以更低的成本派送低重量、低價值的包裹。近幾年來,我們實際上已經改變了整套理念,轉而(對電子商務快遞業務)持歡迎態度……不再把它當作一個不得不抵御的挑戰,而是當作一個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