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2-02-11 來源:互聯網
人民網訊 尼日利亞《太陽報》記者伊肯內·埃梅烏5月23日報道:美國頻頻將中美貿易問題推到聚光燈下的舉動有其目的性。更甚的是,美國5月18日宣布將對中國鋼鐵施加關稅和其他限制性措施。若要理解美國為何害怕中國的強勁表現,似乎要推翻所有現存經濟體制,需對國際經濟和政治競爭及當今主導世界的國際力量有一定了解。過去三十年里,中美兩大經濟體間的貿易數據清楚顯示了美國對中國心存芥蒂的原因。
美國總統奧巴馬于2015年表示,不應由中國書寫國際貿易規則,這是美國的義務和責任。筆者對這句話感到十分困惑。雖然WTO將總部設在日內瓦,但其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產物,且牢牢受到美國掌控。因此美國(而非中國)一直在書寫國際貿易規則。中國直到2001年才加入WTO,而美國確立的WTO相關規則早已在156 0190 2607年生效。
1985年后,中美間的貿易平衡一直朝一個方向傾斜——中國保持貿易順差,而美國則持續遭受逆差。兩國政府換屆及眾多因素的改變都未扭轉這一趨勢。自1985年后,美國歷經四任總統,但中美間的貿易平衡仍維持原樣。更糟的是,相關機構預計,今年的情況更加悲觀,尤其是三四月份。美國媒體對此的回應一如往常般激烈。
自從比爾·克林頓當選為美國總統后,中國經濟及中美貿易便成為美國大選季的熱門話題。*近,奧巴馬經常發表關于中美貿易失衡的論述。美國的論調使外界形成一種印象,即中國擁有某種迷惑美國的魔法,致使中國一直從雙邊貿易中獲利,而美國對此無動于衷。但若客觀審視現實情況便會發現,中美貿易并不如美國所言“在各方面都對中國有益”。過去30年里中美貿易無疑使中國獲利,2016年**季度數據依然保持這一趨勢。但這是中美經濟關系的全貌嗎?
美國大選進行之際,中國在貿易方面作弊、欺詐并向美國施壓的陳詞濫調又開始重演。*有希望的共和黨候選人唐納德·特朗普的言辭尤為激烈。他將其稱之為掠奪,表示中國在貿易方面掠奪了美國。就連美國政客都認為這一用詞過于荒謬,但考慮到特朗普此前使用更加糟糕的詞匯形容過其他國家和個人,對中國的這一稱呼反倒顯得正常。奇怪的是,雖然美國一直抱怨中美貿易失衡現狀,但卻并未對此趨勢做出任何舉動,這不禁讓人懷疑其提出的中美貿易數據的真實性。
美國并未意識到自身行為也是誘發當今問題的部分原因。當中國經濟向世界開放之時,美國大肆利用投資吸引這個人口大國。她為獲得新的廉價勞力而歡欣鼓舞,美國商品能以更低廉的價格在中國生產,并*終被運回美國。美國利用中國廉價勞力,有時甚至通過避稅等管控成本的方式,滿足了美國消費者對貨物的需求,及美國經濟對生產力的需求,維持了社會穩定,而美國從未公開表示過從中美貿易中得到的這一好處。中國確實從中受益,但美國難道空手而歸了嗎?互惠互利一直是國與國之間貿易的基石。美國向外展示的僅是一小部分情況,而美國對中美貿易的態度為何從喜悅變為抱怨現在仍是個疑問。
筆者認為,美國對中國的攻擊更多是因為后者的經濟增長超出美國預料。美國大量投資中國,無形中助推了中國的經濟奇跡。但難道美國沒有從投資中受益,她難道是出于慈善目的而投資中國嗎?為何美國只向世界呈現中美貿易的一面之辭?世界看到的只是貿易數據,但兩國經濟聯系難道僅限于貿易嗎?當然不是。
除貿易數據外,人們應該看到美國從投資中國中所得的好處。美國為何對本國公民在中國擁有的投資及由此而來的資本升值避而不談?美國為何不說出中美經濟關系的全部真相,停止掩蓋事實?在中國投資和工作的美國公民所取得的收益算什么?中美貿易相關從業人員難道全是中國公民,沒有美國公民?WTO規定國家之間的貨運應遵守40:40:20配額原則,即兩個貿易伙伴各自負責40%的貨物裝卸,另有20%留給第三方國家。難道中國過去三十年里一直違反這一規定,而強大如美國對此聽之任之?美國將這些收益置于何地,何時向世界公開這些真相,并停止就中美貿易詆毀中國?
誠然,中國確實從中美貿易中受益,但美國也**沒有遭受損失,否則早就從這種關系中抽身而出了。美國何時摒棄了資本主義的逐利性,過去30年里拱手將利益送給中國且沒有停止跡象?定有某種不可告人的原因促使美國緊抓中國不放的同時抱怨其進行貿易欺詐。
*近,美國呼聲*高的兩位總統候選人一如往常的將中美貿易作為競選砝碼。同特朗普一樣,希拉里·克林頓也開始利用攻擊中國的論調贏取選民支持。而筆者在美國人卡拉貝爾(Zackary Karabell)的一篇文章中,找到了美國掩蓋中美貿易真相的理由。卡拉貝爾在文章問道,“如果美國一直引用錯誤數據會怎樣?”他的立場為我的觀點帶來支撐,即美國很可能故意引用這些數據,以激發美國民眾對中國的憤怒情緒。否則,驕傲自大的美國為何在美國人口普查局官網公開承認,自1985年以來中美貿易中美國每年都落后于中國,且1985年中美貿易逆差僅為600萬美元,2007-2015年達到峰值?
卡拉貝爾進一步曝光與我的觀點相符的細節:“這些數據的主要問題是:認為每件成品都在單一國家制造”。WTO設定的“原產地規則”指出,一件成品歸于*后完成“實質性改變”的國家。如今,無論是T恤、波音夢幻客機,還是耐克鞋、蘋果手機,幾乎沒有一件商品在一國制造完成。以蘋果手機和平板電腦為例,它們主要由位于中國南部的臺灣企業富士康組裝完成,然后運至加利福尼亞長灘港口,以進口產品的身份進入美國市場。3名經濟學家在2010年估計,蘋果公司在美國每賣出一部手機,中美貿易逆差就增加200美元。到2013年,單蘋果公司在美銷量就使得中美貿易逆差每年增加60-80億美元。但蘋果手機是“中國制造”嗎?至少5個國家的10余家企業為其供應零部件。德國英飛凌科技公司供應無線芯片;日本東芝生產觸摸屏;美國博通公司生產藍牙芯片,幫助手機實現與無線耳機或鍵盤的連接。“原產國”概念已不合時宜,影響了人們對事實的看法。
分析師們就蘋果手機或平板電腦在美國的*終定價存在分歧,但他們對于蘋果*大功臣是美國而非中國并無異議。蘋果產品的設計和營銷都在位于加州的庫比蒂諾總部進行。蘋果手機價值的*大來源并非實體硬件,而在于創新和提供創意、設計、專利、包裝和營銷服務的個人,這對其他數千類高科技產品同樣適用。這些因素使得所謂“原產國”中國的貢獻微不足道。亞開行估計,中國從每部蘋果手機或平板電腦的獲利僅有10美元,只是大規模生產擴大了這一利潤。
中國改革開放的主要受益方是美國。美國通過外包投資涌入中國。一定程度上講,中國生產的產品都不在本土出售。除卡拉貝爾提到的大宗商品外,還有其他百余種類似產品,它們在位于中國的美國投資的工廠中生產,然后運至美國,其中包括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家庭購買的所有電視機。因為這些產品是以中國出口產品的身份抵達美國,故簿記員將其算作中國產品。但這僅是貿易數據,他們故意將美國通過投資中國獲得的其他收益排除在外。
在美國大選進行之際,歐洲議會已確定中國作為非市場經濟體的時間框架,這意味著其可就與中國的貿易實施制裁。然而這一意向的可執行度令人懷疑,因為與中國貿易往來的國家中不存在“歐盟”這一國家,而且奧巴馬訪問英德不久美方便高聲反對與華貿易讓人焦躁不安。
與筆者持相同看法的人會好奇,對華貿易是否是奧巴馬上月與英德這兩大歐盟經濟體的討論議題。在中德貿易對德國有利的情況下,德國立場是什么。雖然歐洲議會的決定源于對中國的反傾銷調查,但其近乎不可行,因與中國有貿易關系的是各個歐盟成員國,而非歐盟。每個國家對本國貿易和經濟擁有自由意志,與中國聯系也不例外。而且,歐盟只是在說空話,其能否找到替代中國14億人口的市場令人懷疑,特別是在更多歐盟企業投資中國并與中企建立合作關系之際。事實是,歐盟對抗中國的任何舉動將帶來雙向影響。此外,美國也不太可能一夜之間撤離在中國的生產線,或者阻止中國產品抵達本土,因其還未找到替代市場。然而爭吵應該給中國敲響警鐘,要杜絕自己無緣無故地被攻擊。
關于中國市場運行方式的辯論從未如此引人注意,這是西方輿論造勢的結果。它們大肆炒作的一個原因是,中國數十年來抵制西方欺凌,不愿像非洲那樣任憑西方國家指使。在歐美于20世紀70年代末捍衛市場經濟之前,它們憑藉國家支持經濟的手段建立起堅強后盾,并打造了充裕的基礎設施和良好環境。很快,歐美便開始欺凌其他國家,包括經濟模式不明確的國家也盲目遵從歐美意見,導致大型跨國企業將這些國家收入囊中。歐美設立的IMF、世行等機構便是執行者。
迄今為止,只有中國還在頑強抵抗。而中國已成世界大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歐美眼中“奇怪的經濟體制”已成功加入其操縱的WTO。既然中國符合入世的經濟條件,為何現在歐美要共謀反對中國?中國應繼續保持經濟體制的獨特性,給其他深陷泥潭的國家提供除歐美之外的選項,及反抗經濟霸權的決心。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