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2-02-15 來源:互聯網
盡管安踏和李寧從未展開過正面交鋒,但雙方的“暗斗”由來已久。隨著近日安踏公布2010年業績,對比此前李寧發布的業績預估,安踏凈利預計將大大超過昔日的體育用品“一哥”李寧。
安踏去年凈利或超李寧6億
安踏體育(02020,HK)日前公布了2010年全年業績報告。數據顯示,2010年安踏營業額增長26.1%至74.08億元,毛利率增長至42.8%,股東應占溢利增長24%至15.51億元。
盡管李寧(02331,HK)尚未發布業績報告,但公司在1月17日發布的2010年業績預估表示 “集團2010年整體毛利率和凈***率與2009年的水平相若”,數據顯示,李寧2009年營業收入83.8億,凈***9.45億元。相比之下,盡管在營業額上尚有差距,但安踏去年***可能將超李寧逾6億元。
此外,安踏同期公布的2011年第三季度訂貨會訂貨額較去年同期增長約20%,這也高于李寧此前關于 “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訂單增長率不會高于前兩個季度”的預期。
門店數量差距大幅縮小
盡管起步比李寧晚,但2007年就已在港交所掛牌上市的安踏增長勢頭不容忽視。據記者了解到的數據,截至2010年,李寧所擁有的門店數超過7900家,而2010年安踏門店數量已增至7549家,與李寧的差距大幅縮小。業內獨立評論人馬崗表示,在***方面,安踏幾乎年年都跑在李寧的前頭。
相比之下,在經歷了去年年初的換標風波之后,李寧近期的業績并未出現較大起色,公司對今年業績的預估也并不樂觀。
盡管屢屢被拿來與李寧比較,但安踏卻并不承認雙方的競爭關系。昨日(2月23日),安踏體育公關部經理袁偉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同處一個行業,但由于在品牌定位、渠道模式以及企業發展階段上不盡相同,所以安踏并未把包括李寧在內的“同行”視為競爭對手,“做好自己,只要每一年都比上一年要好就行。”
但如此“低調”的態度并不能掩飾安踏的野心。在2010年業績報告發布的當日,安踏體育董事局主席兼CEO丁世忠就對媒體宣布了公司的“萬店計劃”,稱安踏體育旗下各個品牌的總店面數將有機會突破1萬家。
渠道爭奪將愈演愈烈
安踏***能力的強勁表現得益于其門店數量的快速增長。
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李寧共擁有門店7249家,安踏為6591家;到2010年末,安踏門店數量增加了958家,但其新增門店的數量遠遠高于李寧。
馬崗表示,在更深層次上,門店數量的快速增長必須有穩固的渠道作為***。而李寧與安踏的競爭,只是中國體育用品市場硝煙彌漫的一個縮影。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的數據,過去5年,中國體育用品市場規模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長,至2010年,國內外品牌的門店數量超過4萬家,二三級市場的消費能力已經被充分挖掘。
此前,李寧管理層就曾透露消息,公司將在2011年進行分銷渠道整合。馬崗表示,作為中國體育用品的領軍企業,李寧此舉其實是在釋放一個信號:中國體育用品市場將迎來全面的整合階段,體育用品行業依靠新開店“粗暴式增長”的時代將被終結,但渠道的爭奪戰將進一步加劇。
在本土品牌爭奪日益激烈的情況下,此前阿迪達斯和耐克也紛紛將矛頭指向中國的二三線市場。馬崗表示,“未來二三線市場的渠道爭奪戰將愈演愈烈,體育用品品牌或將進入一個‘生死存亡’的階段。”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