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2-02-16 來源:互聯網
【百檢網訊】日前,在吉林省吉林市舉辦的中國“十三五”紡織發展論壇暨吉林化纖建成投產50周年產業鏈座談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俞建勇做“我國紡織產業科技創新發展戰略研究(2016~2030)”報告時指出,目前我國紡織產業科技進步面臨纖維材料高性能、多元化、生態化水平有待提高等9大瓶頸。
纖維材料高性能、多元化、生態化水平有待提升,主要表現在:高性能纖維自主創新能力弱,關鍵技術和裝備尚需突破,對位芳綸進口依存度超過95%,碳纖維進口依存度超過80%;新型功能纖維尚待拓展和提升,功能化、差別化產品占比偏低,通用纖維高仿真品種及效果有待拓展和提升。
化學纖維對化石資源依賴性大,化纖行業對石油依賴度高達65%,新型生物質纖維研究尚在跟蹤;技術集成度低,裝備相對落后;天然纖維發展受限,每年進口原棉超過400萬噸,受可耕地紅線制約,單純依靠擴大種植和養殖規模發展天然纖維的模式難以為繼。
先進紡織加工技術能力亟待形成。紡紗、織造、非織造的高效、低耗、連續、自動化水平亟待提升;復合、高支、時尚、舒適、高品質等走向價值鏈高端的技術能力亟待形成;據調查顯示,目前相關企業主要生產技術的52%是模仿或模仿基礎上創新,自主創新僅占18%,紡織加工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尚需提升。
生態染整技術尚需新的突破。目前我國染整加工行業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依然較大,我國年印染加工機織物600多億米、針織物1200多萬噸,標煤消耗3000萬噸,廢水排放30億噸,CODcr排放28萬噸。高風險有毒有害紡織化學品仍在使用,目前已確定的70種環境激素中與紡織印染助劑有關的有26種。
功能服裝及服裝智能設計和制作技術有待發展。目前我國功能服裝設計與開發處于起步階段,服裝創意設計和開發處于模仿跟蹤狀態;服裝設計和制造的智能化、自動化技術有待提升,目前國內近2000條服裝吊掛流水線中國產僅占約5%左右。
產業用紡織品技術水平亟須提升。我國產業用紡織品在纖維制品總量中占22%,遠低于發達國家40%的占比;新型紡織復合材料的關鍵技術尋求突破;高端生物醫用紡織品年進口60億美元;專用纖維原料、裝備、制品及應用領域尚未形成有效對接。
紡織裝備設計制造亟須走向高端。紡織裝備制造技術有待提升,裝備設計制造集成化、模塊化、自動化水平不高;90%以上的高端紡織裝備主要依賴進口。
產業信息化技術水平亟待提升。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存在“數據豐富,知識貧乏”現象,生產數據與工藝優化關聯缺失;企業信息化的協同與集成應用水平偏低,管控一體化應用程度不高;物聯網應用于紡織行業的關鍵技術尚待開發。
全生命周期低碳綠色紡織亟待形成。再生循環技術亟待發展,每年廢棄的纖維制品達2600萬噸,化纖再生循環處于起步階段。碳足跡標簽認證有待建立:碳足跡和碳標簽認證尚未開展,目前只有*少數企業獲國際生態紡織品標準認證。
協同創新能力弱、投入不足、人才缺乏。紡織產業科技創新資源分散,難以形成行業整體的技術協作和集成;行業整體年度R&D經費投入強度低于1%,且企業投入的研發資金主要用于其硬件設施的引進、更新等;高效人才的培養與行業實際應用結合不夠緊密;超過65%的受訪者認為缺乏各類人才是阻礙企業科技創新的主要因素。
聲明: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或來電400-101-7153刪除。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